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是启蒙教育,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充满了好奇。几节漂亮的课下来,学生对化学这门课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有实验的课,课堂上老师精彩的演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很多学生早就跃跃欲试,想亲临现场,亲自动手做实验了。但让人不解的是,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后,学生的兴趣渐渐消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还可以,到期未考试的时候,成绩分化的现象就比较明显了,到下册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生彻底放弃。在学生中还流传着一个说法:化学不好学,难。年年如此,作为化学教师,深感内心有愧,于是研读相关资料和教学理论专著,查找原因,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些分析探讨。
一、学生分化的原因
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靠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来完成的,而实际教学中,还是习惯于老师走单边,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听众地位。而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再精彩的演讲,也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很难长久保持,很难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于是,一部分学生就会“欠债”。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不自觉地被排斥在课堂之外,在他们心中化学这门课越来越难,于是就选择放弃。
经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针对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把有效的问题交给学生。具体操控上,该让学生讨论交流的,放手让学生去做。交流后让学生充分表达,这样教师才会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并能及时给予解决。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目标才能落实,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才能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减少分化的对策
1.分散教学难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部分难点过于集中,学生很难及时理解运用到位。具体内容是上册的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难点过于集中,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有很大的困难。最初使用新教材时,只是按教材内容的安排教学,到第四单元的时候,多数学生感到难,再就是感到枯燥,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由此两极分化。近两年来,大胆尝试,在氧气性质的教学时,就在文字表达式的下方标注化学式,遇到具体的物质就用化学式表示。学生都有猎奇心理,在化学实验带来的视觉感染下,会自觉地去识记相关的化学式,还在作业中使用,经使用能识记很多物质的化学式,后面学习化学式时就顺理成章了,难度也降低,留给教师操控课堂的余地也大了。学完化学方程式,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强化化学方程式的运用,使实际教学时效拉长了,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实践证明,分散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运用要轻松得多。
2.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延续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源自化学实验的魅力,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只是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上,具体到相关化学知识运用的时候,兴趣就开始消退。如果能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转化到学习化学知识上来,就可以防止部分学生分化,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组织是关键,教学组织要体现双边活动。演示实验要把实验现象和解释本质规律相联系,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本质时,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纠正和补充。学生实验不能让学生只是凑热闹,实验前检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实验目的是否明确,过程是否清楚。实验前应设计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时引导学生把相应的现象和数据及时落实到实验报告上,实验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整个过程老师要及时帮学生解答问题,帮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必要时可以帮学生重做实验。严密组织的实验课,延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闹中学生完成了知识的积累。
3.设计合理多样的学生作业
种类单一的学生作业,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厌学,是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布置作业时,如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训练,所学知识很难得到巩固提高,这是造成部分学生抄袭作业的重要原因。教学实践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所有学生都有练习提高的可能性,同时还为学生设计实验报告、资料收集、实验材料准备、阅读等多种多样的作业,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从而减少学生分化。
4.尊重和热爱学困生
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是老师眼中的差生,事实上这部分学生学习确实有困难,而且心理很脆弱,大多都有一定的压抑感,自卑感。尊重、信任和热爱,是打动学困生心灵的秘诀。课堂上,教师要多将友爱的目光投向他们,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应进行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更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的不足和教训,从内心里喜欢教师和这门课,从而帮他们走出困境。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学生分化的原因
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靠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来完成的,而实际教学中,还是习惯于老师走单边,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听众地位。而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再精彩的演讲,也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很难长久保持,很难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于是,一部分学生就会“欠债”。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不自觉地被排斥在课堂之外,在他们心中化学这门课越来越难,于是就选择放弃。
经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针对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把有效的问题交给学生。具体操控上,该让学生讨论交流的,放手让学生去做。交流后让学生充分表达,这样教师才会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并能及时给予解决。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目标才能落实,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才能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减少分化的对策
1.分散教学难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部分难点过于集中,学生很难及时理解运用到位。具体内容是上册的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难点过于集中,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有很大的困难。最初使用新教材时,只是按教材内容的安排教学,到第四单元的时候,多数学生感到难,再就是感到枯燥,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由此两极分化。近两年来,大胆尝试,在氧气性质的教学时,就在文字表达式的下方标注化学式,遇到具体的物质就用化学式表示。学生都有猎奇心理,在化学实验带来的视觉感染下,会自觉地去识记相关的化学式,还在作业中使用,经使用能识记很多物质的化学式,后面学习化学式时就顺理成章了,难度也降低,留给教师操控课堂的余地也大了。学完化学方程式,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强化化学方程式的运用,使实际教学时效拉长了,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实践证明,分散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运用要轻松得多。
2.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延续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源自化学实验的魅力,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只是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上,具体到相关化学知识运用的时候,兴趣就开始消退。如果能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转化到学习化学知识上来,就可以防止部分学生分化,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组织是关键,教学组织要体现双边活动。演示实验要把实验现象和解释本质规律相联系,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本质时,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纠正和补充。学生实验不能让学生只是凑热闹,实验前检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实验目的是否明确,过程是否清楚。实验前应设计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时引导学生把相应的现象和数据及时落实到实验报告上,实验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整个过程老师要及时帮学生解答问题,帮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必要时可以帮学生重做实验。严密组织的实验课,延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闹中学生完成了知识的积累。
3.设计合理多样的学生作业
种类单一的学生作业,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厌学,是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布置作业时,如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训练,所学知识很难得到巩固提高,这是造成部分学生抄袭作业的重要原因。教学实践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所有学生都有练习提高的可能性,同时还为学生设计实验报告、资料收集、实验材料准备、阅读等多种多样的作业,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从而减少学生分化。
4.尊重和热爱学困生
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是老师眼中的差生,事实上这部分学生学习确实有困难,而且心理很脆弱,大多都有一定的压抑感,自卑感。尊重、信任和热爱,是打动学困生心灵的秘诀。课堂上,教师要多将友爱的目光投向他们,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应进行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更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的不足和教训,从内心里喜欢教师和这门课,从而帮他们走出困境。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