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广大化学教师探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如何搞好初中化学教学。
一、上好第一堂化学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在刚接触到《化学》这门课程时,常常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感,教师应努力地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贴近生活实际的科学。为此,上好第一节化学课至关重要。比如我在第一堂课设计了以下实验:在一张纸上先滴加一种无色溶液,然后滴加另外一种无色溶液,纸突然变成了红色。学生都叫了起来:“怎么变红了?”我接着又做了以下几个试验。取来四支试管,先分别往试管里加入3mL的无色溶液,然后分别向其中的三支试管中滴加3种不同的溶液,实验现象分别为蓝色絮状沉淀、红褐色絮状沉淀、白色沉淀。这时学生又很惊讶地说:“变魔术啊!”看到学生的兴趣很浓,我又演示了以下实验:向试管里先后加入两种无色溶液,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学生喊着:“怎么会有气泡呢?”学生用好奇和惊讶的目光看着老师,很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其实奥秘就在我们手中的化学书里。”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开好了头.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来源于生活,可以说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是学好化学这门课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实验前,明目的,树信心,精心准备
新教材与老教材不同,没有在实验前给出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步骤等详细信息。从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到分析论证等全靠学生自己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应引导学生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所需的一切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八年级新生虽然感觉化学有趣,对化学现象也很好奇,但真要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却又缩手缩脚。对此,我的做法是培养“领头羊”,然后让学生带学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从而促进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养成。
2.实验中,多留意、细观察,准确操作
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这也是探究学习最关键的一步。人们的许多化学知识就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出来的,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在实验时多留意、细观察,以便能够从现象上升到理论。在实验中只要学生的操作没有科学性的错误,一切都应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3.实验后,善思考,勤讨论,探索创新
科学方法的提出是在大量资料证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的。实验的结束,恰是探索创新的开始,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实验进行反思,集体讨论,分析实验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使实验获取新的突破,有所创新。在探讨中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更激发探究创新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创新学习做好了铺垫。另外对于演示实验,我安排学生用同样的器材,先共同探讨,再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操作;最后,让学生在旁解说,教师现场演示,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此举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化学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化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但随着学习内容和难度的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不再感到那么容易、有趣。如何使之长久稳定,由感兴趣上升到热爱化学学习呢?我认为必须让学生知道:化学对人类的作用是什么,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新闻向学生讲解化学与能源、农业、生命科学、食品、卫生用品、衣着和护肤品的联系,从这些方面可以创设许多学习情境,从而丰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减少人人害怕的病魔,所以运用化学配制成的各类药品便成了治病的主角。作为中学生,要熟知简单的各类药品,搞清楚其化学组成成分、结构式,以便在生活中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更好地利用该药物。人体需要众多的营养,生活中最常见的便是蔬菜,而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俗称抗坏血酸的维生素C,人体需要合理地摄取它,人体中又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世界如此奥妙,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其中的奥秘。
总之,面对新形势,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上好第一堂化学课,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在刚接触到《化学》这门课程时,常常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感,教师应努力地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贴近生活实际的科学。为此,上好第一节化学课至关重要。比如我在第一堂课设计了以下实验:在一张纸上先滴加一种无色溶液,然后滴加另外一种无色溶液,纸突然变成了红色。学生都叫了起来:“怎么变红了?”我接着又做了以下几个试验。取来四支试管,先分别往试管里加入3mL的无色溶液,然后分别向其中的三支试管中滴加3种不同的溶液,实验现象分别为蓝色絮状沉淀、红褐色絮状沉淀、白色沉淀。这时学生又很惊讶地说:“变魔术啊!”看到学生的兴趣很浓,我又演示了以下实验:向试管里先后加入两种无色溶液,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学生喊着:“怎么会有气泡呢?”学生用好奇和惊讶的目光看着老师,很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其实奥秘就在我们手中的化学书里。”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开好了头.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来源于生活,可以说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是学好化学这门课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实验前,明目的,树信心,精心准备
新教材与老教材不同,没有在实验前给出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步骤等详细信息。从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到分析论证等全靠学生自己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应引导学生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所需的一切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八年级新生虽然感觉化学有趣,对化学现象也很好奇,但真要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却又缩手缩脚。对此,我的做法是培养“领头羊”,然后让学生带学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从而促进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养成。
2.实验中,多留意、细观察,准确操作
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这也是探究学习最关键的一步。人们的许多化学知识就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出来的,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在实验时多留意、细观察,以便能够从现象上升到理论。在实验中只要学生的操作没有科学性的错误,一切都应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3.实验后,善思考,勤讨论,探索创新
科学方法的提出是在大量资料证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的。实验的结束,恰是探索创新的开始,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实验进行反思,集体讨论,分析实验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使实验获取新的突破,有所创新。在探讨中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更激发探究创新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创新学习做好了铺垫。另外对于演示实验,我安排学生用同样的器材,先共同探讨,再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操作;最后,让学生在旁解说,教师现场演示,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此举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化学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化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但随着学习内容和难度的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不再感到那么容易、有趣。如何使之长久稳定,由感兴趣上升到热爱化学学习呢?我认为必须让学生知道:化学对人类的作用是什么,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新闻向学生讲解化学与能源、农业、生命科学、食品、卫生用品、衣着和护肤品的联系,从这些方面可以创设许多学习情境,从而丰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减少人人害怕的病魔,所以运用化学配制成的各类药品便成了治病的主角。作为中学生,要熟知简单的各类药品,搞清楚其化学组成成分、结构式,以便在生活中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更好地利用该药物。人体需要众多的营养,生活中最常见的便是蔬菜,而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俗称抗坏血酸的维生素C,人体需要合理地摄取它,人体中又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世界如此奥妙,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其中的奥秘。
总之,面对新形势,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