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谈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一是学生形成学习技能的敏感期,也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只有从培养阅读习惯、重视阅读心理、指导阅读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并施以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为学生在后阶段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关键词:阅读习惯 阅读心理 方法指导
  
  初一是学生形成基本学习技能的敏感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阅读习惯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包括朗读和默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那么,怎样培养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独立阅读
  叶圣陶强调“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教会学生在阅读一篇新课文时,从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到全面感知、到质疑问难、到领悟欣赏,都应尽可能独立地去完成。
  2.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留心文中词语的搭配、语言的运用,留心作者观点的表述、文章结构的安排、写作上的特点等,圈点、批画说得好的和有疑问的地方。读后,再将好词好句、精彩语段摘录下来,将心得体会叙写出来,做成读书笔记。
  3.读思结合
  有所读有所思,有所见解有所启发,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评价赏析作品则是达成目的的桥梁和手段。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
  二、重视阅读心理
  1.培养有意阅读习惯
  有意阅读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积累和思考意识。在孩子迈向有意阅读的第一步时,教师需要重视与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阅读目标,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2.让阅读成为自觉需要
  一般来说,知识越丰富、阅历越广的人,就越能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取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更要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更远、更广的世界,应当引导他们逐渐接触人文、历史、科技、时事、生活、风俗等多方位、多角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阅读是一种载体,是我们通向更广阔的世界的门径,使阅读逐渐成为一种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自觉需要。只有让阅读成为自觉的需要,将自己的求知欲与人生、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益处。
  三、指导阅读方法
  从入学一开始教师就应依据教材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指导阅读的方法。
  1.朗读指导
  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读。实践证明,诵读延续了小学学习中读的习惯,缓解了学生对刚刚接触初中知识学习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亲近感,加强诵读,适时启发,不仅可以让学生逐渐领悟到文章的丰富内涵,还能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收获到阅读的快乐。
  2.精读指导
  精读就是深入挖掘文章的精髓。针对初一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由粗到细,循序渐进地加以方法指导。精读法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写什么;再读文章,揣摩体味为何写;最后读深层挖掘文章的内涵——作者的写作目的。
  3.速度训练
  阅读方式不同,阅读速度也有不同要求。略读主要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速度可达到500字/分钟;精读则是针对确定了重要信息后,对精词、妙句、好段的揣摩、鉴赏,速度应是200字/分钟;默读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训练速度的方法各异,笔者认为值得推广的有限时限量速读法和提纲挈领速读法。
  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施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教学的耐心和教育创造,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CarolMarraPelletier,李庆,孙麒.成功教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教育硕士,现任教于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深刻理解美术教育的理念,科学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一切从学生出发,才能积极而灵活地开展学校美术教育活动,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受到美术文化的润泽,才能走进新课程,妙手绘丹青。  关键词:新课程 兴趣 朋友 尝试 创造 赏识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
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写作文,也是一种创造。可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呢?  一、用双眼观察生活,寻找习作素材  生活是学生作文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就能获取丰富的素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使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过去,我们都认为部分孩子的能力较差,经常采取一味迁就的方法,把所有的知识嚼碎了之后再喂给他们。但越是迁就,他们就越不肯动脑筋。时间长了,孩子们喜欢上了这种“不劳而获”的学习方式。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就要引导幼儿从小就了解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技能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
要教好初中地理,地理教师必须掌握和充分理解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将理念的要求渗透、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去。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这些问题是我们初中地理教师教好地理的首要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让学生学习对生活和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是地理教学的目的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
问题体验中的认知需求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问题的深层探究以解决认知冲突的内部冲动或力量。它直接推动了学习动机的产生,是学习从问题情境进入问题探究阶段的关键因素。因此情境的创设需要隐含认知需求的触发因子,另外教学设计要凸显认知冲突,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冲动主动生成。这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等高阶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近期,笔者作为评委参与了省市级多个评优课研
为了适应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的需要,政府近年来采取措施,转变教育行政体制,撤销乡镇学区,成立中心学校,原学区下属学校由中心学校带管,中心学校对下属学校的管理以业务指导为主。这一举措,为引入教育竞争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新的机制条件下,中心学校如何有效地履行对其他各个学校的管理职能,既能保证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又能保证上级政令畅通以及学校之间和谐相处、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授课前,教师应首先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然而,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利用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来讲授课程内容。相对教师的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更需要一个锻炼思维方式、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根据调查,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乏味的缺点,在教学实
摘要:乒乓球比赛不仅是体能和技术的较量,还是心理素质的抗衡。因此,乒乓球运动员既要有良好的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拟就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 乒乓球 心理训练    一、青少年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曾经说过:“平时练的是战术,比赛比的是心理。”在乒乓球比赛中,双方的技术水平往往相当,所以比赛的结果主要取决于运动员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差异性  1.教材方面  初中物理教材重视阐述物理现象,探讨的物理现象比较简单,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趣味性强;初中教材一般都是由实验、生产或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总结和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虽然高中物理教材中也包括了力、热、光和电等内容,但对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研究的物理现象更加复杂和抽象,而且重视理论上的分析和推导,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非常重要。如何轻松、愉快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呢?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创造学习的新环境,让学生求知的欲望贯穿于整个课堂。   一、注重导入的设计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事情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会比较高。在新课导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