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要基于问题表象,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根源深究不放,建立模型,训练学生的应用意识,促使学生的学生自发地运用数学规律分析问题,从而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关键词]乘法意义;分配律;建立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64-02
学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始料未及的错误。原因无非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只是局限于套用公式和模仿操作,没有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领悟其精髓。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关于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是这样编排的:首先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指引学生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解决问题,指示学生根据两道算式代表的含义以及得数,沟通两种算法之间的内在关联,然后将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接着出示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指示学生如法炮制,写出类似的等式,并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探查这些等价算式的共性,鼓励学生自主探寻规律;最后用字母代数来抽象提炼,总结出纯粹的数学规律。但是,如此亦步亦趋、循规蹈矩的教学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只看到字符的形式变换,无法洞察形式变化背后隐藏的数理。
一、教材例题分析及改进
[关键词]乘法意义;分配律;建立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64-02
学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始料未及的错误。原因无非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只是局限于套用公式和模仿操作,没有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领悟其精髓。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关于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是这样编排的:首先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指引学生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解决问题,指示学生根据两道算式代表的含义以及得数,沟通两种算法之间的内在关联,然后将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接着出示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指示学生如法炮制,写出类似的等式,并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探查这些等价算式的共性,鼓励学生自主探寻规律;最后用字母代数来抽象提炼,总结出纯粹的数学规律。但是,如此亦步亦趋、循规蹈矩的教学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只看到字符的形式变换,无法洞察形式变化背后隐藏的数理。
一、教材例题分析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