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的复习策略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习策略是提高复习实效的重要法宝,策略比方法更具有系统整体性,因此,本文从复习策略的角度,结合高三化学复习的具体情况,主要探讨了三类策略,即目标性策略、方法性策略和情意性策略。
  关键词:高三 化学 复习 策略
  
  复习策略是提高复习实效的重要法宝,但国内有关探讨普遍重视具体的复习方法,很少站在策略的角度来全面梳理这些方法的不同层面,因而所探讨的复习方法往往缺乏层次感和整体感。在多年的高三化学复习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从复习策略的角度看,不仅有目标性策略、方法性策略,还有情意性策略。
  一、目标性策略
  纵观近几年来高考化学试题,特别是四川理综化学试题部分,总的来讲,覆盖面比较大,综合较性强,单一知识点的测验题较少,单一识记题较少,基本实验内容的题较少。体现了高考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必须坚持“三到位”的目标性策略,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
  不同内容“三到位”的要求不同。基础知识到位,就是把近期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说明”作为总复习的原则和指导思想。认真掌握知识的要点、概念、概念间的异同点及其联系。思维方法到位,就是要求想问题时要深层次理解教材内容,善于思考,全面识别事物,全方位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就是要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电解质的电离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统观全局,把握事物共性与个性间的关系,用发展的观点紧扣化学反应与化工生产原理、化学反应与日常生活,化学反应与新科技等,使自己学会找主要矛盾,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到位,就是理解问题要深刻,推理要严密,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灵活迁移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学会选准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思路,灵活规范地操作重要的实验等。为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超越教材要求把知识任意伸展,也不要把较高要求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更不能搞题海战术,造成事倍功半。
  二、方法性策略
  根据上述的目标性策略的要求,我们总结出了四个方法性策略。
  (一)深入教材,课本为纲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复习的关键首先就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内容,如: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反应方程式,书上例题,有关习题,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以及课本后面的阅读材料等。在看书过程中一定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如果一味的看书,不细读、精读,是必引起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如化学平衡一章,要知道这一章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部分之一,它用动态的观点揭示了可逆反应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动态和平衡,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在阅读中着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可通过表解形式、图解形式加以归纳。
  (二)抓好基础、全面复习
  复习中,我们普通中学基础知识较差,因此一定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功夫,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上,不搞“偏、难、高”的内容。对于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如磷酸式盐和碱的反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涉及量的关系的一类离子反应,硝酸盐的分解产物,过氧化纳与某些混和气体反应后,气体体积变化方面的内容,要少花精力。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上。举例来说,高一化学第一章《卤素》,重点应是第一节“氯气”。关于氯气的性质、制法、用途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每一块都要逐个分解进行理解。如:单就制法而言,从反应原理、特点到具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干燥、验满、尾气处理各部分都必须注意到。但对后面第四节学习“卤族元素”时,类似的内容就不必这样很深入地讨论,只讨论本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关键是要抓住某一元素的特性,就“碘与淀粉变蓝”这一小知识点而言,有些学生就不会理解,不知所以然,有道题目这样叙述:
  下列物质不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的是( )
  A、KCl溶液 B、碘酒 C、氯水 D、溴蒸气
  要回答该题必须掌握:①遇淀粉变蓝的是碘单质而非碘离子,②碘酒是碘章质溶解在酒精中所形成的溶液,其中有大量的碘分子存在,③卤素单质Cl2,Br2有氧化性,I—有较强的还原性,它们之间可以发生置换反应而生成碘分子。所以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可以看出,此题不难,也不大,但牵涉的知识面广。因此,复习时必须全面地理解基础,并要善于抓住基础。另外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是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知识。根据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特点来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和相互衍变关系,通过物质的性质去理解物质的制法和用途。只要全面抓住这一系列内容,近年高考中出现的有机信息题、合成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2007年四川高考题12题:咖啡鞣酸具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其结构简式如下所示:关于咖啡鞣酸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16H18O9
  B.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咖啡鞣酸水解时可消耗8molNaOH
  D.与浓溴水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本题考查了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根据咖啡鞣酸的结构简式,可以很容易的查处其分子式为C16H18O9,即A选项是正确的;由于在苯分子中的12个原子(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因此在咖啡鞣酸中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由于咖啡鞣酸分子中含有1个羧基和2个酚羟基,而咖啡鞣酸水解时又可生成1个羧基,因此1mol咖啡鞣酸水解时可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应为4mol,所以C选项错误;由于咖啡鞣酸分子结构中含有酚的结构,因此可以与溴水发生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又因为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因此也可以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给出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以此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特点(如共面、共线问题等)、官能团的个数及性质等等是有机化学中常见的考查方式之一,在高考试题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且题目的背景多以新材料、新医药等科技前沿的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识别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学习时必须善于抓住基础,理解基础,掌握基础。如果在复习中往高、难两方面延伸,做练习往难题、偏题、怪题等方面发展,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自找苦吃。
  (三)适当练习、总结归因
  做题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决不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量的练习。目的在于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是模糊的,找出解题失误的原因,从而为精读打下基础。
  (四)自我强化,自测自评
  高考是对学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因此一个章节复习结束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收,自己对自己也要进行验收。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要进行自我强化。强化的办法是:按照高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试题,最好是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和各类摸拟题。像统一考试有人监考一样,在规定时间内答卷,然后,对照标准答案,辨明正误,自我评分。通过自测自评,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查阅资料、课本,及时补缺。对典型题目展开思路,寻求规律,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要制定新的措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应试能力,使高考乃至终生受益。
  (五)认真考试,重视讲评
  高三复习以“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成绩”为目的。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过程。试卷的讲评,是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馈回来的信息,将知识清晰化、脉络化的过程。教师必然要通过错题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出现错误的性质,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防止下次重犯。还要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方法中的最佳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因此,学生本身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参加每次考评,专心听取老师对试卷的分析。老师的讲评课听好了,就可开拓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意性策略
  信心、意志、毅力是提高复习质量、复习效率、考试成绩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个学生都要把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炼贯穿于总复习的全过程。不要认为一两次考评自己的成绩不够理想,就片面地认为自己基础知识不牢固,审题能力差,应变能力弱,甚至认为自己笨,天生不是学化学的料,从而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这是不必要的。从化学知识的特征看,知识确实有些锁碎,难记爱忘。特别是十八、九岁的年龄段,又多偏重理解不爱记忆,要避免这点,可通过适当的综合练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另外,对于化学基础较差、自控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还可和那些学习有计划、有章法、成绩好的同学结成对子,共同制定复习计划,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应该相信,只要每个同学都注重基础,抓住重点,方法得当,坚定信心,努力拼搏,高考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2-13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浅谈以下几点。  一、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在倡导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是教学活动的支配者,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摘 要: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核心之一,什么是创新?每一个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与众不同的表达形式等等都是创新,而数学课的特点更适合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它包括思维的正确性、深刻性、全面性、灵活性及独创性等等。  关键词:数学课 观察 发现 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2-129-01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分析和思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血站采供血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70例本血站献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研究时间在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按照献血的时间将其分为前185例对照组和
供应链管理自80年代提出以来,在学术界已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企业界逐渐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工具。然而,由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需求不确定性越来越强,供应链所承受的与需求相关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供应链需求变异风险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此方面的研究目前却非常欠缺。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实践都迫切需要建立系统的供应链需求变异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供应链需求变异风险的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目的在于提出一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的财产主体和市场主体,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但是,随着经
自平衡法在大直径桩基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而需注重其应用效果.在此之上,简要分析了自平衡法的检测原理与特点,并分别从合理设计试验桩、规范桩基检测步骤、明确桩基平衡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事实上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后不断反思总结。而题后反思,则是一种新型的数学创新活动,做为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进行题后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反思 思维 创新 能力 习惯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创新是能力的核心体现。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
学位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2-132-01     发展创造性思维已被列为当今中小学生美术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美术课的导入也越来越被美术教育工作者们所重视,恰当的导入方法是把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引向既定目标,诱发学生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入新课,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目的:研究并观察人性化护理对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8年7月—2020年7月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