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语文智慧 涵养生命灵魂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孙犁的《鞋的故事》,以文本为本,悟本真,造情境,重共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披文入情,理解文章的情感及作者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
  【关键词】散文教学;唤醒智慧;关注生活;涵养心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1-0075-05
  【作者简介】鞠党生,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南京,210001)党委书记、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教学理念及教学解读


  语文课堂是学语文、用语文的活动场域,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又要注意挖掘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作品的主旨,从而熏陶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得到语文智慧的陶冶和心灵的涵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激情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其一,语文课程目标与纯科学课程目标具有极大的差异。科学课程主要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是技能的掌握,其间渗透着德性的培养;而语文课程虽然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也具有实践性,但更重要的是情感、心灵、人格的洗礼,是品格的激发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并自觉把握这种“特别价值”。
  其二,语文教学要从静态的语用视野中超脱出来。语文课堂必须有知识目标,必须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但这种目标的理想状态是要给知识注入生机,使知识富有灵性,实现知识的生命化,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个性、智慧、品格、气质等。语文教学绝不仅仅只是向学生的头脑里装入静态的字、词、句、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是其更上位的目标。
  其三,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教师把什么带进课堂,是有效教学第一要义。从语文的人文性和文化传承看,一堂语文好课应该有两重文化使命:一是注重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文化与现代文化是如何交相辉映的,增强实践性,体现时代感,使学生更好地吸收人类文化精华,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因此,語文课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文本探究和语言运用情境中,弘扬民族精神,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学生在课堂的和风细雨中,在阅读与训练的各个环节中体会到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获得民族自豪感,提高社会责任感。下面我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鞋的故事》一文的教学来做详细阐释。
  孙犁的《鞋的故事》,是一篇民族精神洋溢的散文。文章围绕作者与农村女孩小书绫之间有关鞋的故事,表达作者对物质文明进步下农村女孩命运的理解与关注。文章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对话描写,表现小书绫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的性格,借此来传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情结,以及对正在逐渐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呼唤。
  解读文本时,我们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民族精神的发掘与丰富上,放在文本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感悟上。教学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用心品味文本中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代生活展开联想,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与审美情趣。
  因此,我将《鞋的故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一是将静态的平面化知识渗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简述全文故事情节,找一找并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简述理由,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小书绫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倾情叙说小书绫与鞋的故事所饱含的深情;懂得本文描写人物所运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及多重对比,反映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目标都突出了学语文的基本方法,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
  二是在自由的阅读情境中唤醒学生的灵性。通过直面作品、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触及、抚摸、体味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发现者的愉悦,分享着对话合作的乐趣,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是引领学生进入情理交融的空间。体会作者对农村、农民,对小书绫及“家做鞋”的深厚感情;引领学生关注并思考身边正在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品味赏析作者孙犁平易而隽永的文风;体悟、把握“但愿曾经淳朴的永远淳朴,但愿曾经美丽的永远美丽”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


  1.走进文本,感悟一种历史与激情交织的高贵情感。
  课前5分钟播放歌曲《中国娃》,营造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怀旧氛围,引出浓郁而深沉的中国情。
  导入课文:你熟悉哪些鞋?喜欢哪些鞋?对什么样的鞋最感兴趣甚至有感情?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提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后,直击文本,引导学生阅读勾画评点。)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1)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选读的理由;另一名学生认真听。(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讨论交流。)(2)请另一名学生陈述刚才同桌读的内容,他选读的理由是什么?你是怎么看的?(3)小练笔:用最简洁的语言陈述本文所写的鞋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上3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用心体会。当教师和学生都用关注的眼光透视“文本”时,文本的生命和自我的生命便在这种关注透视中生发出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自我建构便生成。最后的小练笔,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透过文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合作探究1:请找出课文中有关“鞋”的描写部分。之后教师指名朗读课文第1、2两段,并概括段落大意。教师引导思考:作者回忆和想念“家做鞋”,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从第1段看,幼小时,母亲为“我”做鞋,上小学时,叔母为“我”做鞋,结婚后,妻子为“我”做鞋,抗战时,农村妇女为“我”做军鞋。时间上,体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做鞋的人几乎都是作者的亲人,也都是淳朴的农村女子,“家做鞋”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往昔的回忆,是一种质朴真挚情感的化身。   合作探究2:小书绫先后为“我”做了两双鞋,她做鞋的技术如何?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做出两双手艺不一致且差距很大的鞋呢?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后,教师提示:小书绫第一双鞋做得非常精致,是“下了功夫”的;第二双鞋却是“活儿做得太粗了,远不如上一次”。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议,逐渐认识到小书绫的手艺并没有变,变的是人的生存环境。师生就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在教学时,教师继续追问:你怎么看待作者孙犁的“家做鞋”情结?作家们是否过于敏感或者矫揉造作?
  (设计意图:上述探究活动的开始、问题的提出,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全面、客观而冷静地看待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走进文本,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达到了“披文入情”的目的。)
  2.走进作者,与人生长河中的跋涉者和守望者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知人品文,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回顾孙犁的生活经历:孙犁,名如其人,毕生如田野间的铁犁般朴实,带着泥土的气息;毕生如铁犁般勤奋,笔耕不辍。喜欢大自然,喜欢真性情,所以他最擅长的便是描写农村风光和淳美的人性。他1936年在乡村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44年去延安,厚积薄发,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1949年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但他非常低调,穿布鞋,喝豆浆。2002年去世,留下了他那一身布衣布履的背影。
  教师继续补充介绍课文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84年,是孙犁晚年的作品。当时农村改革风起云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农民的思想与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但一些淳朴而美好的东西也渐行渐逝,所以在孙犁的文字中常常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常常会有一种怀旧情结。
  (设计意图:在散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推敲探究文本,找到文本的内核,解读作品描写的对象,还应该“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作者孙犁比较喜欢描写以小书绫为代表的农村女性,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作家这种“浪漫”情怀呢?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作者对小书绫的外貌描写以及惊叹与赞美的语句。
  比如:“这女孩子身材长得很匀称。“”她脸面清秀,嘴唇稍厚一些,嘴角上总是带有一点微笑。”“她看人时,好斜视,却使人感到有一种深情。”作者还运用了一些词语来形容小书绫:“容光照人,不可逼视”。教师提出问题:“现实中的小书绫真的这样美丽吗?”学生思考后认为,未必有这么美的,因为她是保姆柳嫂的妹妹,是一个农村少女,但在文中如此美丽多情,恐怕有孫犁的“臆想”成分在里面,但这种“臆想”却显得很“浪漫”。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孙犁对小书绫的喜欢不仅仅是“淳朴、勤劳”,还有一种怜惜之情、珍爱之意。
  教师追问:作者对小书绫特别喜欢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转弯抹角的请求小书绫为他做“家做鞋”以及对两双手艺不一致的“家做鞋”特别珍惜。
  教师继续提问:“我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这个细节,有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既体现了作者对鞋的珍惜,又有着一丝丝的遗憾与惋惜。
  教师总结:所以,作者在文末深情地写道:“那里的大自然风光,女孩子们的纯朴美丽的素质,也许是永存的吧。”小书绫等的变化让他不能不加上一个“也许”。在不动声色的平淡话语后面,有着浓浓的担忧,时至今日,孙犁的担忧正在越来越使我们困惑,环境污染、物质至上———但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清醒,共同寻回并珍爱人类的家园:自然的,精神的。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品味语文的情感,无法回避对文章作者的深入探究。走进作者,特别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找准与作者情感的“共振点”,有助于深刻理解文本,探究文本所蕴含的真实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3.走进生活,寻求生活感悟与文本内容的契合。
  语文学习,除了传承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还要关注当代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所以,学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教师请学生思考:鞋在文中仅仅是鞋吗?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明确:“家做鞋”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产物,对传统文化随物质文明发展而消失的现象表示担忧,这也是文章所寄托的深刻内涵。
  教师继续引导: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家做鞋”这样的传统事物或是习俗,有的已成历史,有的正在消失,我们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并出示一些传统习俗和事物的图片。
  教师引导:老师出生在60年代,那时农村还相对贫困,小时候母亲用芦苇花给我编织了一双草鞋,寒冬时节,穿在脚上,既御寒又暖心,现在想起,心中充溢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那么,你们能回忆起一些令你难忘而又消失了的物品吗?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列举出秤、碾子、算盘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越来越少见的物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举例中生发出对身边一些传统事物渐渐消失的担忧,激活记忆,寻找遗失的美好,渗透着人性、人情、童趣。)
  拓展延伸,练笔: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一些传统物品的消失、一些民俗的渐行渐远、正在逐步恶化的自然环境、为了物质利益而变得浮躁的心灵……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些问题呢?请大家以此为话题,来写一篇小文章。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练笔结束后,学生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我们的身边总有很多物质的或精神的东西,或因不适应,或因遗忘,离我们而去。行走并不等于前进,如作者孙犁所担心的,未来的日子一定是美满的,但是淳朴美丽的素质,也许能够永存,也许随着家做鞋一并消失。当物质追求超过一个度时,我们还能看到一位质朴的女子继续纳着她细密的家做鞋的鞋底吗?家做鞋中缝入的是关爱与真情,留下的是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在形形色色变化中,我们不能迷失自己,不能让社会走进迷失……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联系实际,“走进生活”,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拓展延伸与联想,把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与生活的体验相互印证,使文本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使“学”与“用”巧妙结合。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感悟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更加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更是知情行意的综合,是人类文化的繁衍与滋生。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性,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自觉意识,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满怀热情,用真情去点燃智慧的火花,放飞想象的翅膀,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活力与光彩。

【参考文献】


  [1]陈兴才.教学《鞋的故事》所遭遇的尴尬[J].语文学习,2017(1):50-54.
  [2]袁菊.谨防知识过度而灵性失落———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一个视点[J].教学与管理,2012(25):62-64.
其他文献
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和根基,但透视中学语文教师的备课现状,精心者并不为多。以古诗文阅读备课为例,许多教师的备课依然沿袭着佐证式阅读的轨迹,匆匆读一遍诗文后,即拿来各种参考资料对其条分缕析、圈点勾画,寻找论据、预设问题、构建流程。对此,不妨考量几句:对那些内涵丰富、笔法别致的古诗文只匆匆一读,能有多少真切的感知?仅凭参考资料进行复制,又能有多少自己的思考?没有真正的阅读,难以精准地把握其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职教育必须要做出一系列调整。尤其是中职英语教学,需要利用“互联网 ”优势,对传统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与运用能力,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实现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 ;中职;英语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曲虹燃(1985-),女,吉林财经学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前言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英语作为重要的交际语
陈青山:刘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您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专家,尤其是在汉魏六朝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关领域建树颇丰。《永明文学研究》《中古文学文献学》《玉台新咏研究》等一系列著作的出版,奠定了您在中古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地位,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了您的学术成就。据我所知,您最初从事古代文学研究时是在八十年代初,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年轻人从一开始就决定扎根相对枯燥的古代文学研究呢?  刘跃进:这个问题,我大学时
微博与《微信》,两个都赚翻了  据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预测,到2017年,全球社交网络上的广告收入将达360亿美元,占整个数字广告份额的16%,其中美国和中国的份额超过一半。在美国,Facebook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则是微博和《微信》的天下。以微博为例,其去年的广告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前三个季度广告收入达到2.73亿美元,平均增长54%,广告主数量达到近50万家。而《微信》则是得到了网络
信息技术课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在信息素养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把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作为根本目标。笔者经过教学实践的多次验证,总结出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具体实践;验证知识,领悟提高”的三阶段教学实践思路。利用这一思路,循序渐进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信
在前不久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看了一堂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观摩课。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然而在课后评议时授课教师不经意地提起,她为了上好这样一堂课,整整花了两个月来准备。她觉得,网络引入课堂确实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却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如果常态课都这样上,那么会给教师增加多少工作量、带来多大的教学负担啊!  我们听后很受震动。这样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并且一直在积极从事网络环境下教学实践
每一年,互联网中都会涌现出一批话题产品。通过对它们的梳理和盘点,也能由点及面的回顾2016年的互联网发展轨迹。比如,AR/VR的兴起,让电脑的硬件配置重新被公众所重视;云存储服务的陆续关闭,让大容量硬盘开始热卖;移动直播的热潮,又滋润了电竞外设的发展;而人工智能和双摄技术的逐渐成熟,也在智能机器人和旗舰手机中有了具体体现。  年度最佳电竞外设雷蛇炼狱蝰蛇精英版游戏鼠标  从外形来说,雷蛇炼狱蝰蛇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001年,所谓的“新课改”其实已经历了10年的磨砺,也应该算不上“新”了,但仍是现今语文教学研究中关注的热点话题。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变化还是相当显著的,如发展理念、生命意识已深入人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度重视,对话交往理论在课堂中运用较为普遍,人们所期待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时有所见所闻等。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课改以来,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语文教学
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以其卓著的文学创作业绩垂青历史,辉耀后世,这与他永州十年所经历的贬谪生活密切相关。宋人汪藻说:“至今言先生者必曰零陵,言零陵者必曰先生……零陵徒以先生之故,遂名闻天下。”(汪藻(《永州柳先生祠堂记》)柳宗元与永州(零陵)息息相关,柳宗元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情感点化永州的山水,将那些名不经传的山水奇观可得千百载而传。检阅《柳宗元全集》,今存诗文582篇(包括外集、外集
1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50.5%,环比上升0.2%,美国ISMPMI指数54.1%,环比上升0.2%;欧元区制造业PMI为48.8%,环比上升1.9%。显示了制造业生产活动具有较强韧性,尽管本月PMI指数显著低于05年以来的同期平均水平,PMI指数回升还是反映了2011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在近期有所稳定。我们认为,前两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好于我们之前的预期,对中国经济增速持谨慎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