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尝试编一道应用题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造性思维意识。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学生“乐知”,学习效果一定明显。可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内容、题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基本性质。
二、加强课堂上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和经验积累。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并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重,而基础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这一特点,尽可能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内容。例如,在相遇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对“相向”、“相遇”、“同时”等名词术语较难理解,我运用教具演示和学生模拟等手段使学生理解了名词术语,分析数量关系,掌握了解答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生学今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可以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给学生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造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巧设发展性练习。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我常常在一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经过努力就能够做出来的思考题,如学生在学习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量的基本练习题后,我出示习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4,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很多同学误认为与7份相对应的总数量是28厘米,此时,我适时启发学生思考:3/7表示什么意思?4/7呢?与7份相对应的总数量和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习题: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3,它们的棱长是48厘米,这个长方体积的体积是多少?此时,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经过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这一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尝试。
2、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人们理解问题时,思维朝各种可能的方面扩散,使思考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种方式,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在于“多”,即同一问题的思考方向多,角度多,方法多,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⑴一题多解:它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范畴,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并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如,AB两地的铁路长800千米,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经过5小时相遇,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
解一:100×5 5X=800
解二:800-5X=100×5
解三:800-100×5=5X
解四:(100 X)×5=800
解五:800÷(100 X)=5
一题多解不仅应用题可以这样做,有些计算题,几何图形中的面积、体积计算也可以这样做。
⑵一题多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转化条件训练,即看到一个已知条件,会联想到很多隐性条件来。如甲与乙的比是5:4时,就会想到:
①乙与甲的比是:4:5
②甲是乙的1.25倍
③乙是甲的4/5
④甲比乙多25%
⑤乙比甲少20%
四、重视实践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想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能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思维中动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制约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也有很多,主要表现为:⑴教师不良的数学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能按部就班,解答教材上设计的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⑵教师不当的权威,教师总表现出传统的师德尊严的权威性,在学生面前咄咄逼人,学生慑于教师的权威,根据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去创造性思考问题,从而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⑶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走过场,根本就没有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开提供空间和时间,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还原学生爱思考的本性,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真正开始去积极思考问题,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条件。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勤思善问,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造性思维意识。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学生“乐知”,学习效果一定明显。可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内容、题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基本性质。
二、加强课堂上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和经验积累。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并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重,而基础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这一特点,尽可能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内容。例如,在相遇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对“相向”、“相遇”、“同时”等名词术语较难理解,我运用教具演示和学生模拟等手段使学生理解了名词术语,分析数量关系,掌握了解答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生学今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可以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给学生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造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巧设发展性练习。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我常常在一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经过努力就能够做出来的思考题,如学生在学习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量的基本练习题后,我出示习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4,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很多同学误认为与7份相对应的总数量是28厘米,此时,我适时启发学生思考:3/7表示什么意思?4/7呢?与7份相对应的总数量和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习题: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3,它们的棱长是48厘米,这个长方体积的体积是多少?此时,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经过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这一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尝试。
2、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人们理解问题时,思维朝各种可能的方面扩散,使思考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种方式,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在于“多”,即同一问题的思考方向多,角度多,方法多,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⑴一题多解:它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范畴,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并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如,AB两地的铁路长800千米,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经过5小时相遇,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
解一:100×5 5X=800
解二:800-5X=100×5
解三:800-100×5=5X
解四:(100 X)×5=800
解五:800÷(100 X)=5
一题多解不仅应用题可以这样做,有些计算题,几何图形中的面积、体积计算也可以这样做。
⑵一题多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转化条件训练,即看到一个已知条件,会联想到很多隐性条件来。如甲与乙的比是5:4时,就会想到:
①乙与甲的比是:4:5
②甲是乙的1.25倍
③乙是甲的4/5
④甲比乙多25%
⑤乙比甲少20%
四、重视实践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想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能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思维中动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制约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也有很多,主要表现为:⑴教师不良的数学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能按部就班,解答教材上设计的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⑵教师不当的权威,教师总表现出传统的师德尊严的权威性,在学生面前咄咄逼人,学生慑于教师的权威,根据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去创造性思考问题,从而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⑶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走过场,根本就没有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开提供空间和时间,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还原学生爱思考的本性,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真正开始去积极思考问题,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条件。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勤思善问,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