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基点灵动设计品读活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针对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了鲜明的批评: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老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2011年版新课标提出“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而,阅读教学中需要切实转变老师大讲特讲的做派,落实以“学”为基点,“设计、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余映潮语),展开灵动有效的训练,学习与理解才能真正发生。本文以笔者《醉翁亭记》课堂教学为例,粗探能“学”味盎然的灵动品读设计之策。
  活动设计一:吟哦比读,虚字有味
  《醉翁亭记》的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之美。这特别有赖于作者创新运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笔者教学中并未泛泛读书,而是初读感知后,删繁就简,直接选择了这两个字眼切入,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一是“请挑出全文含有‘也’的句子,再去掉每句话末尾的‘也’字进行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二是“挑出含有‘而’的句子,去掉每句话末尾的‘而’字进行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学生气氛热烈,吟咏不断,较好地把握了情感语气,感受跌出。如“环滁皆山(也)”,去掉“也”字后,立刻感觉气息有短促不畅,生硬滞涩,而加上“也”,化呆板为神奇,给人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有一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诸如此类,读出“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读出“也”字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读出“也”字直抒胸臆时的感叹语气,气息圆畅惬意,可舒缓吟咏。
  “而”字有表示前后词语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学生在比读中辨析了语义关系,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在骈偶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加入了“而”字后,使句子更加委婉细致,增添了抒情性。此课抓住虚词“也”和“而”进行比较朗读环节的设计,学生在自由的书声朗朗中,轻松扫除个别词汇理解障碍,完成了关键文言虚词的理解和积累,体悟了文章语言的外在形式美,读出了文章的舒缓自如感。快意吟咏间,琅琊山的秀丽山色已不知不觉宛在眼前。
  活动设计二:寻读鉴赏,山水含情
  “寻读”活动突出学生对文本信息发现与提炼能力的训练。笔者结合文本特点,巧妙精致地分解设计了三个微型品读环节,激发学生来一场琅琊胜境的深度体验之旅。
  环节1 摄一组优美镜头
  苏轼赞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醉翁亭记》也可谓文中有画。欧阳修驾驭语言的功力,如同今人灵活驾驭摄像机一般,每一段文字就是一组层次鲜明,连贯生动的镜头。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摄取镜头里美妙的意境吧。
  描述:这是一组表现的镜头(做出解释)。
  此环节受余映潮老师的设计启发,他在梳理课文脉络时,用“一个大远景镜头、一组空镜头、一个长镜头、一个全景镜头”组织实施。此处,笔者借鉴改造,以“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个景别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的写景顺序和结构。老师给出“可视化”示范,如:
  这是一组表现环山秀水映美亭的镜头:开头的“环滁皆山也”是大全景,接下来由远及近,依次是全景“其西南诸峰”,中景“琅琊”,近景“酿泉”,最后是“醉翁亭”的特写。
  学生在这有现代感和新鲜感的问题情境中兴趣勃发、爬树整理、识别归类、组织语言。全体学生读了起来,辨了起来,说了起来,活动极为充分。童志斌教授认为文言文阅读要“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引导学生把握基本内容,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此处活动环节有力促进了学生对本文写景时序这一章法认知和内化。
  环节2 寻一个传神特征
  一组组优美的镜头,再现了滁州的秀丽风光。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山林,目遇耳闻,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真是赫然如面,不禁诗情满怀了。放眼山林,细读文本,寻找作者描写下列意象时运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滁山 清泉 亭子 雾气 暮云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教学活动中,保持对知识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可使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在学习中得到乐趣,这便是“乐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有些教师并不真正明白“传道授业解惑”的含义,他们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填鸭式地教学,使学生不能“用知识”,而是成为了“装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学习生厌,产生抵触情绪,这不是“乐教”,而是
批判性思维,“就是探究、调查、深思、探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疑问”[1]。这种思维能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家们历来重视对批判性思维的探索,从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到今天,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而且,教育界对这种思维能力的重视仍在不断增强。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中,
陈宏哲,袁国超,安徽省凤台县第一中学教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应贯穿“悟先贤哲思,明立身处世”的人文主题,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目标,基于单元目标适度拓展延伸,统筹课内课外优化教学设计,最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目标   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随着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一些学校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都在发生转变。其中“走班制”被认为是未来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其实,我们对于“走班”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陌生。作为先行者,北京十一中、北大附中、上海建平中学、育才中学等学校,已经在“走班”教学中探索多年。如今,在高考新政的背景下,“走班制”又将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我相信“走班制”将进一步发挥其优势,重组课程,
王美霞,上海市奉贤中学教师。   探讨《琵琶行(并序)》一文时,学生对《琵琶行》序言的必要性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很多同学认为,序言的内容确实很丰富,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以及琵琶行写作的原因,也有白居易的悲伤情感。但是,这些内容在诗文中都有对应的存在,序言只是把内容进行了提炼,似乎找不出更充足的理由将之留下。   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应该再将序言一字一句仔细与诗文对比,来看看是否有我们忽略的一
我们对于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批判意识已经有了共识——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催生的工业化大生产掠夺了传统手工业的阵地,冷冰冰的利润诉求碾压了呕心沥血的品质恪守,坚持传统制鞋之道的格拉斯因此失去了自己维持生计的土壤,最终死于饥饿。如果对于格拉斯“饿死”的结局一锤定音,那么他的死亡充满了一种被动的辛酸与惨烈,他成了资本铁轮下弱小的牺牲品,小说多少呈现出无奈、痛苦、乏力乃至绝望的批判底色;如果从小说笔法的象
关于“季氏将伐颛臾”,教参[1]这样分析:……孔子的“入世”精神在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当时礼崩乐坏,但孔子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继续推行他“礼”与“仁”的主张……冉有与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所以,孔子对这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观点明确,情绪慷慨激昂。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委婉,而孔子的观点态度却十分鲜明,充分显示了“当仁不让”的精神。  这样的分析,比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塑造个性鲜明的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变色龙》一文中的主角是奥楚蔑洛夫,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也值得关注,如赫留金。他们几乎都存在“反常”的一面,表现出特殊嗜好。细究文本,不难发现,小说中也确实难以寻觅我们认为正常的人物。   一、奥楚蔑洛夫“反常”的特殊嗜好   奥楚蔑洛夫是文本中的核心人物。“反常”的特殊嗜好,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喜欢摆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科的资源材料有自身的特点,它们往往是综合地散发着多种信息的材料。……或者说,语文教材里的材料带有某种自主性,蕴涵或衍生着各种可能的‘教什么’。”[1]  但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其学科知识不够具体明晰,往往很难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2]  语文教材负载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课本注定是一个“杂货铺”。但是,语文教学却不能是杂烩课
宗璞先生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姑母冯沅君是中国古典文学史家,书香门第的传统文化濡养,使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抗日战争、反右、文革,这些时代创伤不仅没有摧垮她的心灵,更成为她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丰富了她文学创作的内容,充实了她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她作品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让她的作品更具厚重感。因此,在学习她的作品《紫藤萝瀑布》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她作品中传达的儒道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