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阵痛中的“殉道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q516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对于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批判意识已经有了共识——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催生的工业化大生产掠夺了传统手工业的阵地,冷冰冰的利润诉求碾压了呕心沥血的品质恪守,坚持传统制鞋之道的格拉斯因此失去了自己维持生计的土壤,最终死于饥饿。如果对于格拉斯“饿死”的结局一锤定音,那么他的死亡充满了一种被动的辛酸与惨烈,他成了资本铁轮下弱小的牺牲品,小说多少呈现出无奈、痛苦、乏力乃至绝望的批判底色;如果从小说笔法的象征性角度来另作解读,或许格拉斯之死“别有动机”,而小说的批判性也“别有洞天”。
  一、“封闭”的空间与个体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格拉斯的店铺设定。“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拉斯兄弟’的招牌。”格拉斯的店面非常低调,“日耳曼姓氏”暗示的德国血统,很自然让人联想到德国制造的极致、严谨。走进店里,来客只能“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店铺风格是经营者的个性名片。显然,格拉斯不想在任何取悦顾客的外在花式上花心思,消费体验在他这里无从谈起。他的店铺宣告了他的绝对自信与孤傲(他的确有足够的资本与资格),以顽固的姿态提示顾客:要么别涉足这里,要么接受他的“一意孤行”。可以说,他的店铺几乎是一个唯我式的“封闭”空间。
  小说第一次正面描写格拉斯的文字颇具象征意味。“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以皮革形容格拉斯其人,除了喻指其木讷、刻板的性格外,多少也暗示了他的生命状态——早与皮革融为一体,他是皮革的化身,制鞋就是他的整个生命。后文另一句比喻一样有弦外之音:“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喻体猫头鹰属于黑暗中孤独的警醒者与守望者,容易让人想到格拉斯的处境——传统手工制造业的“暗夜”将临,而他会继续“守夜”,并将独自扛下即将来到的暴风骤雨。于是他为人行事的孤僻就成为一种必然——圆滑变通,就是向机械化生产投降,而格拉斯断然不会放弃等同于生命的手工制鞋,他别无选择,只能变成一个高度戒备的“封闭”个体。
  二、“封闭”的信仰与规则
  一旦将制鞋的属性由“生意”升格为“生命”,格拉斯在制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偏执、狂热、痴迷与苛刻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当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基于生命的礼赞油然而生;当他“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对于亲生骨肉的呵护自然流露。所以对于格拉斯来说,做出“顶好”的鞋子,并不是在“生意”的维度上去向客户兑现诚信与良知,而是在“生命”的维度上让自我“心安理得”。他精神上的安适,只有通过登峰造极的制鞋品质才能抵达,“品质”,其实是通往灵魂高度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讲,格拉斯不吝血本、竭尽全力去确保制鞋品质,也就是去达成生命的完美,或者深入一步讲,是去展现信仰的纯粹。
  因而我们不难发现,格拉斯的店铺以及其本人的言行,都渗透着关乎信仰的宗教气质。文中形容顾客走进格拉斯店铺,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格拉斯与鞋深情“沟通”,正如在“教堂”里虔诚祷告与祈愿,他制鞋的每一个步骤,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宗教仪式感,带着严于律己的敬畏心与苛刻无比的排他性,使得从他手中诞生的每一双鞋子拥有了经得起时间摧折的“神性”。“教堂”里的“仪式”当然需要绝对的专一,所以格拉斯对于除制鞋以外的话题漠不关心,包括他自己陷入困境的现实生活。“我”与格拉斯的对话内容很单一,几乎全与制鞋相关,后来格拉斯生意及亲人遭遇变故,当“我”问询时,他也丝毫不想在“我”面前倾倒苦水,寥寥数句回应,迅速以“你要做靴子吗”一句中断话题,也“勒令”我进入他的信仰领域。那里屏蔽掉了来自世俗的苦难与痛楚,只要格拉斯能够立刻进入制鞋“仪式”,他的生命便能够沸腾起来。这就是专属于格拉斯的生存规则,固执得义无反顾,也“封闭”得全心全意。
  三、“封闭”的系统与宿命
  综上所述,“封闭”的空间与个体、“封闭”的信仰以及生存规则,构成了烙有格拉斯个性印记的“封闭”系统,固若金汤。这个系统的挂牌名就是对品质卓绝的传统手工的恪守,而其核心动力则是借由制鞋品质实现的生命的重量与信仰的高度。但是,这个系统最致命的弱点恰恰是其根基——市场。不管这个系统多么漠视、藐视市场的纯物质化供求,事实情况是,只有市场买账,有了足够利润,这个系统才能维持下去。理想不设上限,但现实却有底限。
  野心勃勃、唯利是图的工业化大潮显然不会展示怜悯。赤裸裸的“生意”标准下产出的鞋子,迅速抢占了格拉斯的市场,动摇了支撑其梦想堡垒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我们看清楚了格拉斯面临的這场浩劫的真相:店铺被更雄厚的资产所占,“封闭”的空间被打破;工业化流水线大行其道,“封闭”的个体沦陷;花样迭出地迎合消费市场,“封闭”的信仰以及生存规则也被颠覆——格拉斯的“封闭”系统已经全面坍塌了,他的生命与信仰,当然也化为乌有。
  这样我们能明白格拉斯真正死因了。按照他拥有的现实条件,他拥有太多活下去、甚至活得比以前更好的可能:缩减成本,注重营销;寻找上家,凭借过硬的制鞋功底与“大公司”合作;把传统手工包装成奢侈品级别的卖点……但所有的可能,都是“生意”维度上的苟且,对于倔强的格拉斯来说,也就绝无可能。耗到最后,当生命破碎,信仰飘零,自己该何去何从?行尸走肉,无异于死。格拉斯预见了自己的趋势,最后的岁月他是向死而生,绝不低头,誓不妥协,永不苟且,依然以手工业的品质捍卫住生命最后的尊严。换言之,他并不是被逼无奈的“饿死”,而是有意为之、誓保尊严的“自戕”,相比于前者的惨烈,后者则是一种壮烈抉择,是同样具有仪式感的“殉道”——格拉斯最后主动选择成为了一个“殉道者”,这是属于他的“封闭”宿命。
  因而,从象征的角度来理解,格拉斯之死并不仅仅是一幕个人悲剧,而是代表了一个情怀渗入手艺、手艺号召市场的时代的逝去,代表了一种朴素而又精致、执着而又自我的生存方式的谢幕。高尔斯华绥的批判视野是宏大深远的,工业化进程毕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不会以格拉斯之死来控诉文明的沦落,历史的倒退,他是以惋惜而又客观的笔法呈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遭遇的文明阵痛,而他本人以祭奠的方式保持了价值观上的中立。格拉斯之死正是这种文明阵痛的典型,唯其纯粹与真挚,唯其永不再现,才格外令人缅怀。
  参考文献:
  [1]常丽丽.身份构建之旅:约翰·高尔斯华绥《品质》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海外英语(上),2015
  [2]包雯洁.约翰·高尔斯华绥小说的现代性研究[D].江南大学学报,2014
  [3]侯小雨.对约翰·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盖茨勒兄弟悲剧命运的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
  [4]田薇.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不难发现,新时期以来,出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的文章,屡屡成为高考语文阅读题、作文题等等的命题材料。仅就《光明日报》而言,2013年到2017年期间,就有十篇文章以“材料”或“话题”的形式进入到高考试卷中。[1]于是乎,各个省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的命题人,便将视线锁定于近一两年内主流媒体或官方媒体所刊发具有一定当下性、话题性、人文性的文章上。   2018年3月,在河南省某重点中学
於乐,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教师。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充分浸润文字和语言的魅力,欣赏语文之美。一如苏派名师王开东在《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中所言:“教育需要的是引导、诱发,需要的是唤醒、激励。擦亮一双双对美孜孜以求的眼睛,唤醒一颗颗对文明怦然心动的心灵,回归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故乡。”[1]   如何上好一堂充满诗意的语文课?这需要通过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恰到好处的教学操作来实现。笔者选取了统编
作文是什么?陆机《文赋》写道:“瞩万物而思纷。”文章是在观察万物中写下的对万物的思考,所以写作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命的表达。生命的独特性注定了作文的灵魂就在于展现个性化的思考。没有思考或思考不深缺乏思想性的文章都是败笔。这便是学生写作问题的根源。如何引导学生将“思考”融入笔端?我的做法是让作文课脱去华丽的外衣,不空谈技法,进行一种近似于“面批面改”的示范辅导。引导学生从习作中发现他们文字背后思维的不足
“语文树”工作室在浙江省褚树荣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基础上,于2015年成立。经过一年多的运营,该工作室特色初显:  1.凝聚最强团队:工作室的15名学科带头人(省教育技术中心确定)中,2名因客观原因退出(省中心登记),后有2名市级名师加入。现在起学科带头人作用的有12名市级名师、3名县区级名师,在网络注册成为成员的有500多名省内外教师。2.解决教学难题:15个学科带头人都是优秀教师,又全都兼任学校中
法国理论家菲利浦·勒热讷给自传下的定义是:“当某个人主要强调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的个性的历史时,我们将这个人用散文体写成的回顾性叙事称作自传。[1]”如果严格按照这个现代标准来审视中国古代的传记文学,会发现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传,或者说成熟形态的自传文。但梁启超先生却并不这么认为:“本人做自传,欧洲、美洲很多,中国比较的少;但中国也不过近代才不多,古代却不少。[2]”并列举了《太史公自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教学活动中,保持对知识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可使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在学习中得到乐趣,这便是“乐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有些教师并不真正明白“传道授业解惑”的含义,他们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填鸭式地教学,使学生不能“用知识”,而是成为了“装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学习生厌,产生抵触情绪,这不是“乐教”,而是
批判性思维,“就是探究、调查、深思、探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疑问”[1]。这种思维能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家们历来重视对批判性思维的探索,从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到今天,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而且,教育界对这种思维能力的重视仍在不断增强。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中,
陈宏哲,袁国超,安徽省凤台县第一中学教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应贯穿“悟先贤哲思,明立身处世”的人文主题,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目标,基于单元目标适度拓展延伸,统筹课内课外优化教学设计,最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目标   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随着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一些学校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都在发生转变。其中“走班制”被认为是未来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其实,我们对于“走班”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陌生。作为先行者,北京十一中、北大附中、上海建平中学、育才中学等学校,已经在“走班”教学中探索多年。如今,在高考新政的背景下,“走班制”又将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我相信“走班制”将进一步发挥其优势,重组课程,
王美霞,上海市奉贤中学教师。   探讨《琵琶行(并序)》一文时,学生对《琵琶行》序言的必要性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很多同学认为,序言的内容确实很丰富,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以及琵琶行写作的原因,也有白居易的悲伤情感。但是,这些内容在诗文中都有对应的存在,序言只是把内容进行了提炼,似乎找不出更充足的理由将之留下。   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应该再将序言一字一句仔细与诗文对比,来看看是否有我们忽略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