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特点,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宜、适度地给予以支持和引导,鼓励幼儿主动、大胆地参与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活动。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主题探索活动”可以让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
一、 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确立主题内容
主题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或急于想知道和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地纳入课程和活动中来。当然也有他们日常生活因素中生成的活动和幼儿园中有教育价值的突发事件因素。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小朋友们在花圃中看见一只蜗牛,很好奇,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蜗牛是怎么走路的?”“蜗牛有嘴巴吗?它吃什么?”;蜗牛生活在哪里?它有什么本领?等。回到班级后,我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引导幼儿回家在家长帮助下查阅、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从而确定了“蜗牛”这一主题活动。探索型主题活动内容的生成过程有的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生成的,也有的是教师预设的主题。不管是老师预设还是幼儿自发生成或共同生成的,我们首先要分析主题是否有价值,从中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为幼儿感兴趣的,能发挥幼儿自主性的主题。
二、 密切观察幼儿的兴趣所在,形成主题网络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主题,大都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但他们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容易转移,往往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部分幼儿的兴趣开始下降,这影响了主题活动开展的效果。因此,主题活动的内容选定之后,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协商、共同讨论建构主题网络图,将幼儿想知道、了解的内容,或幼儿提出的问题归类写在图上,再引导幼儿从中选择确定几项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内容来组织开展。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是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时候,就会调动他们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三、 教师适时、适宜、适度的引导,培养幼儿探索能力
适时:指教师及时抓住适当的时机,给予帮助和引导。其中时间的长短、早晚都要注意。在一次“热热闹闹的马路”探索活动时,有两个孩子选择造轻轨。老师提供的材料是细长条泡沫花边,旁边有许多黏合剂、浆糊、双面胶等。孩子们尝试几次粘不住,开始东张西望,教师捕捉到这一情况,适时介入,和孩子们一起商量、讨论,得出两种方案:用彩色纸代替泡沫,比较容易粘住;用绳子绑住泡沫,并提供所需材料。看似放弃的活动在老师的及时介入下得以延续,热热闹闹地开展下去了。
适宜:指教师是否应该出现,这时出现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等于是破坏。一次,孩子们在制作人体器官,书桓小朋友剪了一个心形,摸摸自己的胸口,然后把心脏贴上去。宇臻小朋友见了大叫:“心脏在左边,你怎么贴右边?”书桓小朋友摸摸胸口,“没错呀,是在这边的!”人体的心脏在左边,这是一个科学常识,但这时教师仍在一旁观察没有介入。这两个孩子还在争执。宇臻小朋友拿来一本书对书桓说:“你自己看看书吧!”书桓小朋友认真翻阅后,发现确实是错了。在这里,教师运用的策略是——等待。
那么“等待”越久越好吗?一次,制作金牌送给宇航员,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结”。一名幼儿试了七八次,仍然没成功。这说明该幼儿无此方面的经验,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打结,一定很想学,那就让我来教你几招吧!”
适度:指一个火候的问题,其中包括知识的度、引导的度、帮助的度。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常常会遇到一些“深奥”的问题。这些“深奥”的问题,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幼儿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之比以往的活动更具挑战性,幼儿更乐于参与其中,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探索活动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许多“深奥”的问题也会阻碍探索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适度指导,有策略地介入,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
四、 家长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促进家园配合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的同伴、群体、家长以及其他成人都是教育资源。幼儿园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帮助家长指导幼儿的发展。还可以利用家长的资源,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的探索型主题活动课程。
这是我们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它所体现的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中一种全新的幼儿发展教育理念,顺应了幼儿教育改革的潮流,强调了幼儿自己的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学习共同生活和自由表现、表达。
(泉州市泉港实验幼儿园)
一、 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确立主题内容
主题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或急于想知道和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地纳入课程和活动中来。当然也有他们日常生活因素中生成的活动和幼儿园中有教育价值的突发事件因素。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小朋友们在花圃中看见一只蜗牛,很好奇,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蜗牛是怎么走路的?”“蜗牛有嘴巴吗?它吃什么?”;蜗牛生活在哪里?它有什么本领?等。回到班级后,我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引导幼儿回家在家长帮助下查阅、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从而确定了“蜗牛”这一主题活动。探索型主题活动内容的生成过程有的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生成的,也有的是教师预设的主题。不管是老师预设还是幼儿自发生成或共同生成的,我们首先要分析主题是否有价值,从中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为幼儿感兴趣的,能发挥幼儿自主性的主题。
二、 密切观察幼儿的兴趣所在,形成主题网络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主题,大都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但他们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容易转移,往往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部分幼儿的兴趣开始下降,这影响了主题活动开展的效果。因此,主题活动的内容选定之后,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协商、共同讨论建构主题网络图,将幼儿想知道、了解的内容,或幼儿提出的问题归类写在图上,再引导幼儿从中选择确定几项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内容来组织开展。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是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时候,就会调动他们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三、 教师适时、适宜、适度的引导,培养幼儿探索能力
适时:指教师及时抓住适当的时机,给予帮助和引导。其中时间的长短、早晚都要注意。在一次“热热闹闹的马路”探索活动时,有两个孩子选择造轻轨。老师提供的材料是细长条泡沫花边,旁边有许多黏合剂、浆糊、双面胶等。孩子们尝试几次粘不住,开始东张西望,教师捕捉到这一情况,适时介入,和孩子们一起商量、讨论,得出两种方案:用彩色纸代替泡沫,比较容易粘住;用绳子绑住泡沫,并提供所需材料。看似放弃的活动在老师的及时介入下得以延续,热热闹闹地开展下去了。
适宜:指教师是否应该出现,这时出现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等于是破坏。一次,孩子们在制作人体器官,书桓小朋友剪了一个心形,摸摸自己的胸口,然后把心脏贴上去。宇臻小朋友见了大叫:“心脏在左边,你怎么贴右边?”书桓小朋友摸摸胸口,“没错呀,是在这边的!”人体的心脏在左边,这是一个科学常识,但这时教师仍在一旁观察没有介入。这两个孩子还在争执。宇臻小朋友拿来一本书对书桓说:“你自己看看书吧!”书桓小朋友认真翻阅后,发现确实是错了。在这里,教师运用的策略是——等待。
那么“等待”越久越好吗?一次,制作金牌送给宇航员,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结”。一名幼儿试了七八次,仍然没成功。这说明该幼儿无此方面的经验,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打结,一定很想学,那就让我来教你几招吧!”
适度:指一个火候的问题,其中包括知识的度、引导的度、帮助的度。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常常会遇到一些“深奥”的问题。这些“深奥”的问题,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幼儿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之比以往的活动更具挑战性,幼儿更乐于参与其中,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探索活动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许多“深奥”的问题也会阻碍探索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适度指导,有策略地介入,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
四、 家长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促进家园配合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的同伴、群体、家长以及其他成人都是教育资源。幼儿园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帮助家长指导幼儿的发展。还可以利用家长的资源,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的探索型主题活动课程。
这是我们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它所体现的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中一种全新的幼儿发展教育理念,顺应了幼儿教育改革的潮流,强调了幼儿自己的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学习共同生活和自由表现、表达。
(泉州市泉港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