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与专注,更是一种理想主义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l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acebook的上市,阿里巴巴的上市,小米的高估值,以及各种创业公司动辄十亿、百亿美元的估值……烧钱、圈钱成了互联网公司及众多创业者的主旋律。
  喧哗之处,光芒闪耀。
  只是,万物皆有其必然规律,事物总会回到它的本质上来。2015年之后,创业和投资热潮过去,那些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纷纷倒下。飓风过冈,伏草唯存,市场的主角仍然是那些耐得住寂寞,踏实经营并做好产品的企业。在朴素的生存哲学之下,中国有了老干妈这种小而美的企业,也有了华为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上世界之巅的巨人。
  当我读到《华为为什么不上市》一书之后,更是被华为人的奋斗精神所感染,也被任正非务实和专注的经营哲学所折服。在华为人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不投机、不取巧,傻傻地努力,专注于一点,以数十年之功征服世界的大智慧。
  在《华为为什么不上市》一书中,作者从聚焦愿景、艰苦奋斗、内部持股、人才牵引、专注研发、成果导向、居安思危等12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华为不上市背后的逻辑。书中处处充满任正非的哲辩思维,还有华为最新的商业动向和相关案例。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了解到,华为作为一家员工内部持股的500强民营企业,每每遭受上市谣言侵扰之时,任正非和华为的轮值CEO们就不得不出来解释一番,并强调华为50年内都不会上市。对资本市场的敬而远之,以及任正非在經营思考上的远见和华为人的朴素坚守,在这一刻得到充分的展示。伟大的突破需要坚韧的战略定力和耐性,因为是非上市公司,华为的经营可以做到不只是考虑当下阶段以及短期利润,而且可以更多地着眼于未来五至十年的战略构建,所以这也让华为可以比别的企业更前瞻,走得更快。
  华为的不上市,也使得华为人能够更加沉心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指出:“产品、管理和服务,是任何企业都不能忽略的问题,在资源和生产过剩的情况下,竞争的要义是什么?就是看谁的质量好、服务好,看谁的管理能够跟得上竞争的步伐。这是传统企业竞争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华为所坚守的,正是最务实的商业真谛,他们并不希望在资本冲击之下,丢了艰苦奋斗之本,丢了以客户为中心之魂。不媚资本,不做资本的机器,华为是华为人的企业,更是华为客户之企业,这也是《华为为什么不上市》一书给我的最大的感悟和感触。
  所谓大智若愚,大道从简,华为给了我们最生动的演绎,本书也给了我们最精彩的表达。
  这样的艰苦奋斗精神,这样的专注、务实的行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20世纪60年代的大庆精神,改革开放后的深圳速度无不透着这样的生存和发展哲学。这样的艰苦奋斗,更是被任正非视为一种资源,他一再强调:“华为没有背景,也不拥有任何稀缺资源,更没有什么可依赖的,唯一的资源就是艰苦奋斗。”在任正非看来,这不仅仅是中国特色,也理应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本质。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阐述企业经营时,也着重强调:“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没有秘诀,唯一的技巧就是‘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时必‘先其所当先’(firstthingsfirst),而且‘专一不二’(doonethingatatime)。”为了达到务实的效果,在通用电气公司,德鲁克所提倡的不仅仅是勤奋认真的工作态度,还要求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拿出实际的工作成果。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会根据这些成果,理性地评价其工作价值,并决定是否给予晋升机会和更多的奖金。德鲁克还规定,通用电气公司的全体成员,包括他自己在内,在绩效评定时都有一条关于“理性执行,踏实劳动”的标准。这一规定也帮助德鲁克更好地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落到了实处,更帮助通用电气公司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想,这也是作者将《华为为什么不上市》副书名定义为“在艰苦奋斗和层层做实中蜕变”的原因吧!
  就像任正非在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华为的乌龟精神不能变,我们不需要热血沸腾,因为它不能点燃华为基站供电。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一切要以创造价值为基础。”
  就这样一路艰苦奋斗,一路坚持,30年来华为用行动力,更是用经营成果带给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技术自信和管理自信。华为不仅仅为我们国家的GDP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套本土化的管理思想。
  对于众多企业经营者来说,本书将给他们带来深刻的思考。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和华为的经营哲学,为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法。华为的成长之道,华为不上市背后的坚守,为众多企业指明了如何依托中国社会文化基础,进而合理融入西方的科学管理,最终创新出带有中国文化基因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哲学。
其他文献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与所有学科一样,存在着专业与非专业之别。历史学很多专业课程,比如《史学概论》如果让非专业的人去听去读,一定会产生“受罪”之感。相应地,这样的书籍,让非专业的人士读起来,自然也会味同嚼蜡。虽然如此,历史学却是最具有通俗价值的学科,因为人与社会的历史,并非只属于专业人士,非专业的读者不仅有感兴趣的权力,也很容易具备深入阅读的能力。毕竟,生活是历史的外景地,惊人相似之处比比皆是。了解历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毋庸讳言,这种状况在出版界同样存在,特别是在同质化出版、跟风出版等方面更为严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精品图书出版理念树立得不够牢固,精品战略实施得不够充分。一句话,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出版得还不够多。
期刊
精品图书的运行是优质出版机构日常所为和目标所在,遵循如此轨迹法度,是出版人自我锤炼的途径。深叩精品出版的内在机理,我们辽宁出版集团提出了“选题内容精品化、编校质量精细化、装帧设计精致化、宣传营销精准化”的宣言。我们相信先进的管理模式势必促使出版链条全速运转,从而触动精品图书竞相迸发、从容登台的理想局面。  回顾九卷本、近300个印张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问世经过,审视其出版后两年多来的各界反响
期刊
乌托邦、空间、文本、阐释这些概念充斥在詹姆逊著述的各个角落,其内涵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足以令人望而却步。此刻我们将之并置一处,目的不是为了详细解析它们的含义,而是讨论它们在詹姆逊总体性理论中的关系。这幅结构关系图景将会揭示出,詹姆逊为何将文化和艺术批评的重心放在阐释上,以及这种阐释话语在西方审美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位置。这个讨论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关键概念的关系结构,我们能够发现詹姆逊多维性文本阐释原则的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发展通道,创造了“中国奇迹”,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毫无疑问,“中国奇迹”是由“中国制造”创造的,因而,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国制造”日益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超强影响力的标志性概念。  虽然,“中国制造”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但毋庸讳言的是“中国制造”的语义中还负载了一些负面的意涵。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生产与消费的格局已经发生了
期刊
对国学,国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掀起了持续不断的国学热潮。国学热导致了时下市场之上充斥各类国学书籍。面对诸多国学书籍,读者常不知何从选择。同时,围绕着国学有着较多的争议。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哪些内涵?国学在当下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解答的问题。当下迫切地需要一本能贴近读者,深入浅出地解释国学的书籍。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在传统文化之中浸染多年,对国学有深厚造诣。更难得的是,傅佩荣先生虽处大学校园之中
期刊
受访人:左籡,女,1981年生于重庆,文学博士。童话《像棵树电影院的奇闻轶事》和《克里克里的晚餐》分别荣获2008年、2013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春吉的秘密之花》《夏吉家·屋顶的海》等童话作品曾入选儿童文学及童话年度选本。出版有童话《住在房梁上的必必》《毛毛球》《神奇柜子莎美乐》《再见,豆子的小屋》,图画书《冬吉和圣诞夜的雪》和童话集《萤火绳》《红姐姐的罐子》等,其中《住在房梁上的必必》荣获第
期刊
回头看中国这些年的社会发展,必定绕不开媒介技术革新带来的影响。不少知识人曾经对新媒介寄予厚望,认为技术上实现了自由、平等的参与,就会带来潜在的政治参与的要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但事实却并没有这么简单,技术给政治参与和文化参与带来了空间,给抵抗带来了空间,给结社带来了空间,同时,技术也带来了新的资本发掘领域,带来了塑造政权合法性的新途径。技术必须还原到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看到它所带来的变化以及它所具有
期刊
一篇《归去来兮辞》流传千古,于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其作者陶渊明的形象便是那个“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风雅名士。但张炜先生却在《陶渊明的遗产》一书中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失所、乞食,甚至潦倒终老的“胜利者”陶渊明。  一个潦倒之徒谈何胜利?作者在这部由七篇录音整理稿会集而成的著述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将直面一个结果,即‘丛林法
期刊
中国人对自我与他者之间文化差异的关注思考在历史上由来已久。如果仔细审视现有的关于中西文化的各种论争,我们会发现,在“众声喧哗”中的论辩各方,大多只是从各自的价值主张出发,分别着眼于中西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两个不同维度中的特殊性局限,而往往忽略二者跨越时间空间局限所表现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交互适用性。围绕中西文化的种种争论,最终都指向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矛盾焦点: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争。无论是从孔子充满绝对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