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市政治教学研究会在东莞市第一中学举办了高中政治青年教师专题研修活动。作为本次活动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观摩了一位曾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老师的一节示范课,所授内容为人教版必修Ⅳ第三单元《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问题》,观后印象颇为深刻。该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一连串围绕目标、逐层深入的教学活动,把枯燥的哲学教学演绎得既简约朴实,又饶有趣味。为此,特结合这节课撰写此文和该老师商榷,同时也希望得到业界同仁们的批评指正。
一、情景创设独具匠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因此,上好一节课,创设情景是关键;而情景创设必须基于教师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知识以及教材蕴含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教师在选择情景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纵观该老师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思路引领就是教师紧扣教学目标,独具匠心地挑选和设计了最适宜教学情景创设的地方乡土材料——客家世界大埔县,并将大埔县的旅游、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融汇成一个有趣的情景故事,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而随着情节的变化推进,又把抽象的哲学原理自然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与思考,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事实上,其所创设的情景从实施效果来看,也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既提高了他们学习和求索的热情,也使得课堂生机盎然。回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生活例子的情景材料似乎也在用,但总觉得有时候例子过多过滥,反而颠倒主次,适得其反。因此,“如何使课本知识的系统性与情境创设的系统性达成有机统一”,应该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课堂导入声韵兼备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证明,人在有笑声的课堂和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习会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为整堂课的“曲子”奠定美的基调,这也就要求教师须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教学氛围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本课导入时,该老师就通过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县”的精美图片与资料,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美感,唤起了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兴趣,荡起了探究前的涟漪。紧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与情景故事和目标达成相匹配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一个趣味性的任务活动。
情景再现:在学生感受大埔的人文自然气息的情节推进中,教师引出所要探究的第一个材料:“大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特产极为丰盛。其中,岩山云雾茶以“清、香、甘、滑、醇”而享誉海内外,多次获得国家农业部金奖。”那么,请发挥你的智慧和想象力,完成这个任务:“针对不同游客设计1分钟精彩恰当的推销词,并说明理由。”
稍等片刻,学生们纷纷踊跃抢答。
生1(针对年轻女孩):此茶有助于降低油脂,是理想的减肥美容之物。
生2(针对老年人):经常喝此茶能长寿,对健康有益。
生3(针对生意人):此茶乃至清至雅之物,用来送礼可是最好的礼物,每天就会让喝茶的人想到是关心他的人送的……
师:(这时才切入正题)很好。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同样是推销茶叶,为什么用了不同的推销词?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呢?
生4:因为游客不一样,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同,要关心的问题也不一样。(这时水到渠成)。
生5: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
于是,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和声韵兼备的导入下,自然地进入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学习之中。总之,这个探究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而且师生双方进行了多次交流,营造出民主、温馨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问题设计环环相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心理学角度讲,课堂提问是一种刺激。良好的问题设计能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也是催醒学生求知欲的“春风”。该老师在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考虑了问题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设置了环环相扣而又有针对性和梯度性的问题链,通过及时引导和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情景再现:在引导学生探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时,老师首先向学生呈现了故事情节的演进:为了发展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大埔县决定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受到以下几个条件的限制:
第一、资金短缺。
第二、缺乏优秀导游等人才。
第三、交通不够便利。
第四、宾馆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弱。
第五、宣传力度、知名度不够。
……
紧接着,马上呈现问题1:上述五个问题中,你认为哪个是关键,为什么?这就是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有自由度和广度的。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纷纷议论起来。
为了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老师根据教学重点和疑点又抛出了另外两个带有递推性的问题:
问题2:其他问题是否可以忽视?请举例说明;
问题3:如果“问题1”中的难题解决了,你认为哪一项又会成为制约大埔发展的关键?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和想象空间。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激烈。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不断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自主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相互转化”这一知识点的目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关键就在一个“诱”字上,即问题的诱导要环环相扣、有梯度,这样就能给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诱思结合,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不断提高。
四、知识生成清新自然
“教育即生长”,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名言。学生品味智慧生成的快乐,这是情景创设的直接目的,也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根本目的。高中政治是与经济、社会、时政热点联系密切的课程,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生成”的条件,更要带给学生“生成”的品性和勇气,使学生在政治领域里感受知识的魅力,品味这种“生成”的快乐。这一点我们透过本节课的教学可见一斑。
情景再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老师引导学生们又回到情景中去,材料展现:据新闻媒体报道,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大埔县境内探明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有人提出,可以开采“黑金”,建立煤化工厂。请同学们谈谈建立煤化工厂的利弊。怎样正确认识兴建煤化工厂的影响?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讲到:“此举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美景不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具有不可逆转性……”也有的认为:“当前能源需求量大,开采煤炭资源、建煤化工厂可以快速获得经济利益,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结果进行有机整合,权衡利弊,得出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哲学论断;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这一重要哲学原理就在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中生成,这种生成过程清新自然。“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生灵光。”课堂的价值也就在于通过这种思想碰撞生成新的东西。鉴于此,这节带有生成性的课亦可称为一堂丰实的课。
五、教学过程返璞归真
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的政治教学与其华而不实,不如追求一种真切朴实的境界。本节课的课堂是非常真实的,它没有眼花缭乱的学习素材,没有纷繁错综的教学环节,多的是一份理性与思考,一份简约与高效。教师在这节课中设置的情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以一条红线贯穿教学始终,课堂成为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与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政治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但是,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对于本节课,笔者在此有两个困惑与该老师商榷:第一,从高考视角来看,本节课易混淆的知识很多,这需要教师来帮助学生区分。例如“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的关系”,或许因为时间关系在教学中没能展开。不过,笔者还是想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能否缩短“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讨论时间,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呢?第二,在通过情景探讨引领学生生成知识(哲学原理)的同时,是否应该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板书中增加一个版块“生活谚语”呢?这样或许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原理的基础之上,通过生活中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留意的谚语来拓展他们对原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情景创设独具匠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因此,上好一节课,创设情景是关键;而情景创设必须基于教师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知识以及教材蕴含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教师在选择情景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纵观该老师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思路引领就是教师紧扣教学目标,独具匠心地挑选和设计了最适宜教学情景创设的地方乡土材料——客家世界大埔县,并将大埔县的旅游、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融汇成一个有趣的情景故事,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而随着情节的变化推进,又把抽象的哲学原理自然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与思考,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事实上,其所创设的情景从实施效果来看,也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既提高了他们学习和求索的热情,也使得课堂生机盎然。回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生活例子的情景材料似乎也在用,但总觉得有时候例子过多过滥,反而颠倒主次,适得其反。因此,“如何使课本知识的系统性与情境创设的系统性达成有机统一”,应该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课堂导入声韵兼备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证明,人在有笑声的课堂和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习会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为整堂课的“曲子”奠定美的基调,这也就要求教师须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教学氛围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本课导入时,该老师就通过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县”的精美图片与资料,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美感,唤起了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兴趣,荡起了探究前的涟漪。紧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与情景故事和目标达成相匹配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一个趣味性的任务活动。
情景再现:在学生感受大埔的人文自然气息的情节推进中,教师引出所要探究的第一个材料:“大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特产极为丰盛。其中,岩山云雾茶以“清、香、甘、滑、醇”而享誉海内外,多次获得国家农业部金奖。”那么,请发挥你的智慧和想象力,完成这个任务:“针对不同游客设计1分钟精彩恰当的推销词,并说明理由。”
稍等片刻,学生们纷纷踊跃抢答。
生1(针对年轻女孩):此茶有助于降低油脂,是理想的减肥美容之物。
生2(针对老年人):经常喝此茶能长寿,对健康有益。
生3(针对生意人):此茶乃至清至雅之物,用来送礼可是最好的礼物,每天就会让喝茶的人想到是关心他的人送的……
师:(这时才切入正题)很好。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同样是推销茶叶,为什么用了不同的推销词?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呢?
生4:因为游客不一样,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同,要关心的问题也不一样。(这时水到渠成)。
生5: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
于是,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和声韵兼备的导入下,自然地进入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学习之中。总之,这个探究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而且师生双方进行了多次交流,营造出民主、温馨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问题设计环环相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心理学角度讲,课堂提问是一种刺激。良好的问题设计能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也是催醒学生求知欲的“春风”。该老师在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考虑了问题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设置了环环相扣而又有针对性和梯度性的问题链,通过及时引导和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情景再现:在引导学生探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时,老师首先向学生呈现了故事情节的演进:为了发展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大埔县决定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受到以下几个条件的限制:
第一、资金短缺。
第二、缺乏优秀导游等人才。
第三、交通不够便利。
第四、宾馆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弱。
第五、宣传力度、知名度不够。
……
紧接着,马上呈现问题1:上述五个问题中,你认为哪个是关键,为什么?这就是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有自由度和广度的。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纷纷议论起来。
为了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老师根据教学重点和疑点又抛出了另外两个带有递推性的问题:
问题2:其他问题是否可以忽视?请举例说明;
问题3:如果“问题1”中的难题解决了,你认为哪一项又会成为制约大埔发展的关键?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和想象空间。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激烈。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不断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自主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相互转化”这一知识点的目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关键就在一个“诱”字上,即问题的诱导要环环相扣、有梯度,这样就能给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诱思结合,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不断提高。
四、知识生成清新自然
“教育即生长”,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名言。学生品味智慧生成的快乐,这是情景创设的直接目的,也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根本目的。高中政治是与经济、社会、时政热点联系密切的课程,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生成”的条件,更要带给学生“生成”的品性和勇气,使学生在政治领域里感受知识的魅力,品味这种“生成”的快乐。这一点我们透过本节课的教学可见一斑。
情景再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老师引导学生们又回到情景中去,材料展现:据新闻媒体报道,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大埔县境内探明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有人提出,可以开采“黑金”,建立煤化工厂。请同学们谈谈建立煤化工厂的利弊。怎样正确认识兴建煤化工厂的影响?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讲到:“此举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美景不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具有不可逆转性……”也有的认为:“当前能源需求量大,开采煤炭资源、建煤化工厂可以快速获得经济利益,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结果进行有机整合,权衡利弊,得出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哲学论断;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这一重要哲学原理就在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中生成,这种生成过程清新自然。“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生灵光。”课堂的价值也就在于通过这种思想碰撞生成新的东西。鉴于此,这节带有生成性的课亦可称为一堂丰实的课。
五、教学过程返璞归真
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的政治教学与其华而不实,不如追求一种真切朴实的境界。本节课的课堂是非常真实的,它没有眼花缭乱的学习素材,没有纷繁错综的教学环节,多的是一份理性与思考,一份简约与高效。教师在这节课中设置的情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以一条红线贯穿教学始终,课堂成为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与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政治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但是,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对于本节课,笔者在此有两个困惑与该老师商榷:第一,从高考视角来看,本节课易混淆的知识很多,这需要教师来帮助学生区分。例如“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的关系”,或许因为时间关系在教学中没能展开。不过,笔者还是想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能否缩短“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讨论时间,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呢?第二,在通过情景探讨引领学生生成知识(哲学原理)的同时,是否应该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板书中增加一个版块“生活谚语”呢?这样或许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原理的基础之上,通过生活中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留意的谚语来拓展他们对原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