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言语训练“失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ahabook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训练”虽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言语训练“失魂”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为训练而训练,离开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忽视学生身心的特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言语训练要遵从语言规律
  《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很多的关联词和优美的修饰词,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此课最佳的言语训练点。基于以上的考虑,作了如下设计:
  1.读:读三自然段,看写了哪些景物。
  2.找:圆明园中仅仅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文中哪些词语体会出圆明园中还有很多景物?(引导学生抓住“许多”“漫游”“饱览”等词中体会)
  3.思:如此包罗万象的建筑和风景,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4.比:多媒体出示圆明园景色: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如果课文就按以上这样的顺序来写可以吗?
  5.品:先出示第一分句“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师生共同品味,得出作者选写“一大一小”,很典型。
  6.放:让学生读其余句子,看看作者是如何选用典型的材料写出来的。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得出——动静结合、仿创并举、中西合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的方法。
  7.读: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如此的高明,抓特点,抓典型,短短几句,就写出了圆明园的包罗万象。这种抓典型材料描写的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大家要学会运用。现在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读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以上教学设计,以儿童的视角直面课堂,抓住言意兼得的原点:先抓“有”字让学生初步感受圆明园中包罗万象的景物,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接着,在对比朗读中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最后,在品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选用典型材料写出的。这样的教学没有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没有违背言语学习借助语境的客观规律,没有机械的牵强的言语技巧训练。
  二、言语训练要深化人文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美得心醉”,更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痛得心碎”。在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一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的?”引导学生进入最后一段的学习,感受圆明园的毁灭。
  1.读:读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完这段话后自己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看: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3.思: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侵略者的罪行和自己的愤慨表达出来的?
  4.填:多媒体出示: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 的东西,统统 ;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 、
  。为了 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 在园内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 了整个北京城。
  你从所填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5.说:多媒体出示一片废墟的圆明园。假如你此时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什么?
  6.读:“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化为灰烬的仅仅是一座圆明园吗?带着自己所体会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把它表达出来。
  三、言语训练要拓展文本内涵
  言语训练不仅要遵从言语规律,探究文本内涵,深化人文情感,更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段话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出了圆明园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结合这段话的结构特点、写作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言语训练:
  1.读: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思:文中哪句话具体写出了圆明园中珍藏着琳琅满目的历史文物?
  3.品:课文是如何写出圆明园中珍藏的历史文物之多的?
  4.练:多媒体出示——
  公园里的人真多啊!上自 ,下至 。所以 。
  5.读:感情齐读,读出自己的那份感情。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是一个高度浓缩又含义深刻的句子。教者紧抓这句话辐射全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写话。
  这样的教学既有表达价值的体现,又有人文价值的体现。让学生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总之,有效的言语训练旨在凭借典型的、有价值的文本表达内容,帮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提升表达水平。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偶尔在一则早教广告上看到这样的话:“不要毁掉孩子设计内在生命的软蜡。”仔细品读,觉得很有道理。是呀,孩子的天性不就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吗?这蜡烛能点亮孩子的生活,让生活多姿多彩;这蜡烛能点燃孩子的潜能,让潜能无限被挖掘。如果给蜡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它就能一直灿烂地燃烧;换句话说,顺应儿童的天性就等于更好的发展儿童。那么,只要我们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就一定能达成语文课堂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一、问
语文乃学语习文之意。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具备其清晰的性质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即语文学科不仅体现为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还是帮助学生加强人文体验,获得审美感受,提升情智素养的重要把手。所谓的“语文味”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散发出来的学科意味与韵味。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知有了偏颇,过于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让占据重要地位的“工具性”退避三舍,所以出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泛语
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就是语言文字!  一、沉入“语言”——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完全把准语言训练这条脉,让学生在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训练中,感受母语文化的精髓。  例如,《槐乡五月》:“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地震中一位父亲信守对儿子的承诺,在学校倒塌后不顾劝阻,始终相信儿子还活着,在夜以继日38小时里,他凭借惊人的毅力,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救出了儿子和其他14名学生。课文传达出的父爱,让读者为之动容。怎么才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形象建构,心灵获得熏陶和感染,这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一、解构文本获得形象感悟,建构父亲形象  在课堂初读环节中,我预想让学生与文本生成对话,建构父亲的形象。但
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整体性、适应性、多样性等特点,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会自主感悟、积累、运用,体会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的巧妙点化,既点化文本教学知识,也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学生与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的质量。生态语文课堂的实质就是“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一、生态课堂的核心——以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是指小学生在课堂上一定时间内集中地关注、反映某事物的能力,也是小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手段。如果小学生在课堂上不集中精力,不注意听讲、观察、思考,那就什么也听不懂、学不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合理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引入巧妙,集中学生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不买账”的情况:对课堂某些教学环节感到厌烦,对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对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有抵触情绪。面对学生的表现,有些教师会使用高压政策,来个“强买强卖”,这样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好。也有的教师喜欢和学生“讨价还价”,让学生有条件地接受,这当然也不是好办法。其实,这些需要“打折”的教学内容已经没有太多的含金量了,学生不愿接受,教师还有必要坚持吗?为什么不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偏旁,谁来认?(出示这个学期学过的偏旁,指导认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8”,再来学习几个新偏旁,看谁学得好。板书:识字8  二、认识偏旁,了解演变  1.认识“鸟”旁  (1)了解偏旁。教者用粉笔画一只鸟,边画边问:老师画的是什么?它像哪个字?引出“鸟”既可以表示一个实物,也可以作偏旁,接着问学生鸟字旁的字大多跟什么有关系呢?(请学生站起来说
近几年来,作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值得老师深思的问题:一说到作文,很多学生反映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文教学偏离了课标?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过高的立意使习作性质发生改变  习作要求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捡到硬币、扶起摔倒的小朋友等小事屡见不鲜,而捉小偷等大
长期以来,作文课单调沉闷,作文题材狭窄单一、死板陈旧的桎梏,造成学生写作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局面,使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针对这一弊端,笔者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写作活动多样化”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写作形式多样化  (一)课堂作文  1.题材上放宽政策。围绕教材单元训练要求,可灵活变通,不强求学生写教材提供的“参考题目”, 可写教师设计的选题,或写学生自己喜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