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年少无知化作云淡风轻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slay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色浓重到天边露出一缕清光,我在梦中挣扎、徘徊。醒来时正好中午,秋高气爽。没想到竟这样稀里糊涂地迎来了中秋节,整个人将醒未醒似的化作了空灵,静待日薄西山。
  大概到了下午六点多钟,父亲回家,带我到庙里祈愿。虽然每年都很烦,但我却不推辞,因为这种严正的要求,往往反抗没有效果。于是在机动车的轰鸣声中,我们出发了。从门口通往村庄中心的路坑洼密布,尚未被整饬一新,一路摇晃。我和父亲谁也不说话,气氛略显尴尬。我把头扭向车窗外,看着远处漆黑的山影,思绪不禁飘回到一个月前。
  四周前补完课回家,我告诉父母,打算利用假期时间打工,除一部分工钱垫补学费外,掏出一部分钱来捐助一个家境困难的小女孩。我在信心满满、激情澎湃的豪言壮语中宣布了这件大事,没想到父亲一盆凉水泼了下来:“你连自己上学的学费都得我和你妈累死累活地往回挣,拿什么资助别人去?”我一时间呆愣许久,继而怒火中烧,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跟父母大吵一架,哭得泪流满面,心里怨恨父母完全没把我当成一个十七岁的小伙子,还是孩子一样看待。父亲揍了我一顿,然后父母合起来痛斥我不孝,说我是“白眼狼”。我们连吵带骂,一直闹到晚上十二点才偃旗息鼓。父亲举出一大堆思想教育的例子来驳斥我,母亲则威胁我说某年某月某天,我必因今日的决定而悔恨。记不起那天夜里的风有多凉,我把自己锁在楼上的小房子里,哭着睡着了。
  第二天一清早又被骂醒。我没吃早饭,没穿背心,扛着锄头去地里除草,赌气锄到了正午,后背被太阳晒得火辣辣得痛,才被喊回家。整个下午不想吃饭,又被他们说成是绝食,这样一来,我彻底不能吃饭了——若当着父母的面吃饭,不就表明我屈服了吗?这也太没骨气了!熬过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晚上饿得彻夜未眠,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打滚。第三天早上父母出门,听着机动车远去的声音,我连滚带爬地翻身下炕,闯进厨房,慌里慌张地切了一个西瓜,连啃带吞地吃了个精光,差点没噎死。
  路边的景物与人物交错而过,我费力地从回忆中挣扎出来,仍感到一丝脆弱的卑微感。随着庙旁小学学校的轮廓逐渐清晰,路边黑色的树影不断缭绕在眼前,心仿佛被压得沉甸甸的。我不住地去想、去回忆,却发现在这黑山黄土之间,一个人只有来自内心的孤寂。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我突然感到一种荒凉与沧桑。
  我静静地注视着这座曾留下了我童年回忆的小学。它在被修葺过后,一切都显得陌生:校门漆成了红色,被高高的十几级台阶拱起,四边白色的围墙将想象堵了个严实,只剩下五年前我钻进去的那个豁口,依然存在着。五年前,我禁不住诱惑,和同村的孩子一起拿了不该拿的东西。自那之后,一夜间,所有的天真年少在呵责中向无畏的童年挥手。我的放肆无知也终向我的青春缴械。
  驶过操场中心孤零零的篮球架,车缓缓停在庙门前。这座记忆中充满神秘色彩的庞然大物静静坐卧,庙两旁各有一座阁亭,右边的亭子里有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钟,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修缮此庙的有功人士的名字,但多数已模糊,唯有“大王庙”三个字异常清晰。我跟随父亲的脚步,缓缓走近这座庙。庙前蹲着一只小狗,父亲看起来很紧张,因为我不喜欢狗。十年前,我被自家的狗咬了脸;八年前,又被村里的狗咬了脚,以致于脸上留下了永恒的疤痕。家里人虽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心里一直是块疙瘩。幸好这只黄色的小狗蛮温驯,并未对我们恶意相向。
  刚一进庙门,来往就有许多香客,其中一人我正好认识,是初中时的同学,关系也不错。我同他站着聊了一会儿,冲散了心中的几分抑郁。目送他离开,我走进庙中心的大殿。大殿中心摆放了两尊坐着太师椅的神祗,一尊肤色白,须发俱黑,看起来浩然正气。另一尊面色青黑,不怒自威,令人肃然生惧。父亲摆放供品,我便转眼观察四周墙壁上的彩画,其上无非是一些神衹降服鬼怪、造福人间的故事,乍一看蛮有韵味,总想起《山海经》里的故事来。看着看着,我也不免在钟声和烟雾间晕眩。拜了神祗,离开大殿,便往庙东角的小屋子里走去,那里祭拜五位神祗,以画像的形式存在,讲的是判官和阎罗为人间降服虎狼等大凶大恶的故事。此屋神祗很受父辈们敬仰,在小屋的一角随意摆放着许多人送来的锦旗,父亲也多次在这里祈愿,嘴里念念有词。祈福的内容不过是一些希望一家人身体健康,庄稼有个好收成等美好祝愿。我不相信“神恩浩荡”,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想起鲁迅写的乡村旧事,想起那些迷信的故事。只不过对于父亲这辈人来说,吃苦受罪,若再没有家人平安这些盼头,恐怕生活也就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我低头叩拜。出了庙,在右边小亭子里敲了几下大钟,又用拳头砸了一下,却被铭文咯得生疼。小时候,我们常绕着大钟跑,在大钟下面钻来钻去,每次都用大槌敲几下,几时用手砸过?
  回去的路上,树影婆娑。路过村庄中心的古院,我看见两棵核桃树伸展出巨大的阴翳。时光让这个古院枯败。古院的主人早已无人知晓,但这两棵大树连年结出很繁的核桃,被村里人惦念不忘。人啊,有时活着,留下的东西尚不如一棵树带来得多!
  回到家里,天色暗淡,天空已升起一轮圆月,恍惚惊觉已是中秋之夜。自打我记事以来,年年家人团聚在中秋之夜,往往天空中阴云密布,唯恐我们看羞了月亮似的。唯独今年,哥哥高三补课,家里就我和父母三人,这月亮竟然挂在天空,黄黄的,泛着光晕,依稀能看见嫦娥和桂树的倩影,和电视上看到的中秋之月一樣,很美。
  第一次在家乡的小院里看到中秋的明月,我激动得想哭,却再也找不到哭泣的理由。满心疲惫,却是少年的愁滋味,在月光中酿成一杯苦酒,孤独地饮下。此夜,远方的你,是否安好?千里共婵娟,只愿所有的年少无知,都化作天边的云淡风轻,在这个有月亮的小院,我祝福自己!
其他文献
一面泼着断续白漆的灰墙隔绝了小城夜晚的喧嚣,一人多宽的窄门后又是另一个世界。除却墙角盆栽瑟缩地挤在一隅,院里仅剩几栋立着的灰房和树边栽种箱中的小菜。这是老家的风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堆砌成童年的日子。  日子是什么?是某一固定时间的日期,抑或是时间的坐标,还是生命的计数单位?“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许渊冲如是说。如此而言,定义日子的内涵便简单许多:可以说平淡是日子
期刊
尽管寒意犹存,但显然已属强弩之末。冬天的大势渐去,仅靠几股冷空气做徒劳的挣扎,已无法阻止春天欢腾的脚步如期而至。  该来的一定会来,该去的一定会去。在季节的舞台上,从来都不存在兼容并蓄,总是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独角戏:有你无我,有我无你。冬天曾用自己的凌厉酷寒,驱逐了秋天;而今春天又用自己几许温情,蚕食与消解着冬天。节令到了,冬天即使再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黯然退隐。  春天是一年当中最令人欢
期刊
人 民  在上世纪60年代有许多热火朝天的大事情。我那时候刚刚开始记事。世界是新鲜的,充满了神奇和激动人心的场面。大人们在那个年代再一次投身于“革命”;青壮年,不分男女则被送往军队或是全国各地的农村。我们那座城市的大街、广场、公共建筑被用来当作“革命”的场所和阵地。老人和像我一般大的孩子也卷了进去,他们参与这一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多的时间是在自家的小院和居住的巷子里。  那是个纷乱的年代,又是让人一
期刊
孔庆武 祖籍山东,1980年出生于辽宁岫岩, 满族。曾在航空兵某部服役。音乐文学作品散见《词刊》《歌曲》等全国几十家报刊。文学作品发表在《民族文学》《文艺报》《北京文学》等报刊。曾获散文华表杯一等奖,《人民文学》征文二等奖等。现为《岫岩作家》编辑部主任。    一  老虎不上山,下水。  豹子和狼同样不上山,他们也下水。  山,是他们住的地方。水,则是他们睁开眼就去的地方。  赵家湾三兄弟,靠山不
期刊
这个小区老了。  很多年前,这里还是城中中产阶级聚居的地方。  那时候,公寓外墙上一片光亮,阳光会照亮每一片角落。到处都是我父母认识的人,每次外出,他们总能聊上半天,总需要我低头说:“叔叔阿姨好。”那时候,我的很多同学也住在这里,我一有空就跑出去找他们玩,下午两点、三点、四点,一直到五点,都是我们玩闹的时候。那时候,小区还很大……  有时,我们带着玩具去串门,一坐下来便“唠嗑”唠上半天;有时,我们
期刊
何方圆 女,1993年8月生,籍贯陕西铜川。2016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曾获2017年陕西省高校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反邪教文艺征文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等。作品散见于《八九点钟》《宝鸡文理学院报》等。    余光中先生也写过散文《听听那冷雨》,他写的是惊蛰时节的杏花雨,小街远巷,江南别致,温柔飘逸,陪衬着思乡的愁绪。余光中先生是台湾人,台湾又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水
期刊
日子被揉进美好的阳光里,温和地带走了稚嫩的土丘,带走了正欲滴进粗瓷水缸里的歌唱的水滴,也带走了那飘荡在老日子里的情结。  早些年,黄土丘还小,它就是个水灵的孩子。它湿润的身体在金灿灿的阳光下闪闪发光,透出一股独特的生命和自然的气息来。尽管它只生寸草,并不美丽,却总有办法留住踏上它的人们的脚步。  它是个狡黠的孩子。  它深深的黄土总能幻化成娇气的孩子软软的小手,尽管看起来十分的软弱无力,但能死死地
期刊
在繁杂的城市中生活,吃遍了城市的地沟油食品,每天在各种电子产品间看得眼花缭乱。每当静下来却还是深感灵魂深处的空虚,在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卻依然无法填充人们精神上的贫瘠。如果有人问我最想去哪里,最想要什么?我的回答一定是一片宁静而肥沃的黄土地。纵然只是20多岁的年纪,我的内心却蕴藏着一颗渴望宁静的心灵,它渴望一方淳朴宽厚的黄土地,来放置它的不安。它也需要一处肥沃泥泞的黄土地,来灌溉它疏漏的灵魂。
期刊
大学校园,人常谓之以开放包容,自由思想之重镇,而这种所谓的自由最明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文学之自由。而今纵眼望去,大学校园文学的前景却并没有那么乐观。首先,能够坚持与专注文学写作的人很少。其次,在坚持与专注中,能够听从内心,抒发真情实感,记录平实生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再之,能够听从内心创作的人中,能够写出深度,抓住生活的根源与本质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无论是科班出身或是独立的文学爱好者,每每落笔的时候是
期刊
从老家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灯红酒绿的沉迷在夜色里的城市,以一种不同于农村静谧的喧嚣迎接着每一位闯入的客人,快节奏的生活打乱了人们古老而精准的生物钟。走到大门前,三楼的灯依然坚持地亮着,依稀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回到家,家里的时钟刚好响起,撕下一页旧日历,日子便又过了一天。  回老家只是一时的兴起。  老家许久没见的黄狗已经对我陌生了,一看见我便汪汪大叫,犬吠着不让我进来。奶奶走出来,一脸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