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和他的老师们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waigu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有识之士远渡赴法,他们将一种传统引向另一种传统,从法国传到中国。而这批留法艺术家在法国探索艺术之路的经历,也正是中国美术走向现代这一探索过程的真实写照。
  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是镇守传统的“堡垒”。19世纪以来,大卫和安格尔订立了法国学院绘画的规则:素描重于色彩,历史题材绘画凌驾于一切其他类别。徐悲鸿通过了极为严格的入学考试,成为美院精英中的一员。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日前,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河南博物院共同主办的“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开幕,并将持续到8月3日。这次展览是向选择了法国的中国现代美术先驱者的一场致敬。
  展览展出了徐悲鸿先生及法国学院大家们的绘画作品共123件,其中包括徐悲鸿先生留学法国期间的四位法国导师弗朗索瓦·弗拉孟、帕斯卡·达仰-布弗莱、费尔南德·柯罗蒙、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的重要代表作品,呈现出这四位法国导师对徐悲鸿的未来所产生的非凡影响。展览回顾了徐悲鸿先生青年时期在法国的艺术学习的探索经历,梳理了中国现代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重要成果,呈现了这一时期发生在中国与法国之间的一段标志性的文化艺术交流史。
其他文献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那么世家意味着什么,是血脉,是书香,是权势,还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年轻的我们,能否找出这承古启今的纽带……
期刊
开始写这个题目时,恰逢父亲节。老实说,我对世家这两个字一直是很陌生的,也可能是我的“洋面包”吃得多了一些,脑子里的贵族形象不外乎是外国古典文艺作品中的那些诺大家族。假使从辞典或者网络来查询,世家的概念不是世代世袭做官,便是以某种专业技术世代相承的家族。  查核一下我家老祖宗,嘿!居然前三代都是乡村医生,可轮到我父亲这一代却改行作画家了。听来打听去,家族中居然没有一个和八旗子弟有哪怕一丁点儿“蛛丝马
期刊
“呜——呜呜!”随着一声悠扬的汽笛声,“山城丸号“驶离了上海,前往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时值1921年春,凛冽的寒风不能让人感觉到丝毫的春意,身后古老的中国大地在北洋军政府的统治下战火绵连,内忧外患却毫不自知。有志青年们于是纷纷把目光望向了西方。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学习西方的学问、领时代潮流,惟一的选择就是出洋留学,有背景、有实力的赴欧美,而大多数没背景、没实力的青年就赴日本,透过日本味的媒介
期刊
我的祖母梅贻莹出自天津世家梅氏,祖居天津梅家胡同。梅氏远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驸马梅殷,家族有六人在《明史》留名,其中三人被载入《列传》。  祖母这辈共有兄弟姐妹十人,按照家谱规定,她们属于“贻字辈”,而且名字都含有“玉”字或“斜玉”旁。祖母是同辈十人中的二姐,她的大弟是连任十八年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五弟是曾任燕京大学教务长及代理校长的梅贻宝。  梅氏家族是天津有名的读书人家,祖母的同辈人及其子孙
期刊
中国铁画因出自芜湖,故称作芜湖铁画。芜湖铁画采用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运用金银加工、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铁代墨、以锤代笔,以炉当砚,以砧代案,通过锻打、剪裁、钻锉等工艺流程,作出山水、竹石、人物、花鸟等各种不同图案。其风格刚劲挺秀、虚实相生,神似国画。  芜湖铁画的形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芜湖周围地区的铁、铜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悠久的铁矿开采、冶炼、锻造历史。据《芜湖县志》记载,战国时代的
期刊
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书画板块里有一个“钱塘黄氏四代存珍”私人专场格外引人关注。不只是因为该专场汇聚了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的精品力作,更重要的是这批藏画都来源于钱塘望族“黄氏”。  黄氏家族的曾祖黄质文,是左宗棠的幕僚,曾任浙江书局司事,与俞樾、谭献、沈景修等名人都是好友,家中有不少名家书画收藏。祖父黄世炜,拜在鲁迅六世祖周韫山门下,颇有名望。第三代黄启壎,酷爱京剧,民国时曾经担任
期刊
珍珠地划花,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圆圈纹为地纹,以划花纹为主纹的瓷器装饰艺术。因小圆圈铺满空间,密似攒珠,故而得名珍珠地。珍珠地划花是登封窑最为著名的瓷器装饰品种,工艺娴熟,纹样精美,题材丰富,色调协调,造型多样,代表了这一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  基础很重要  登封窑所在的嵩山地区,属于浅山丘陵地带,四季分明的暖温大陆性季风气候下形成的次生黏土,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含有大量有机质,可塑性较强,因而成为制
期刊
不知道读到这里的你是否跟我一样,认为“世家”是一个能挑起阅读欲望的话题。我觉得这个词总是带有那么些许神秘的意味,既有雾里看花的真真假假,也容易引发出“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世事变幻之伤。  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些关于世家的小故事。鉴于想与收藏的距离拉得更近一点儿,所选择的采访对象,他们的先辈皆为曾在藏界、文艺圈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很多时候,世家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高大上”的
期刊
今年是畅安先生(王世襄号畅安)诞生一百周年。我认识畅安先生已是十年前的事了……  2003年春天,在北京文物出版社联系拙著《三槐堂藏镜》的出版事宜,该社负责此书的责任编辑对我说:“现在民间出书不多,你应该请一、二位大家给你题签。”时隔不久,一位国家文物局的老领导就带着我去了芳草地迪阳公寓的王老家中,经过几次交流,彼此就已比较熟悉了。2007年春天,拙著《唐代铜镜与唐诗》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畅安先
期刊
借用一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处在于今天社会高速运转,生活方式日新月异;而反面则是一些古老传统的力量削弱甚至流失,例如还有多少人能记得或者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家风、家训是什么?  记得前不久,有媒体发起“家风是什么”的街头随机采访,结果得到的答案千奇百怪,更不乏让人哭笑不得的言论。大概相当一部分在对待别人家事情的时候,多少习惯性地抱着“看笑话”的心理,其实在生活无聊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