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安先生二三事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4468738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畅安先生(王世襄号畅安)诞生一百周年。我认识畅安先生已是十年前的事了……
  2003年春天,在北京文物出版社联系拙著《三槐堂藏镜》的出版事宜,该社负责此书的责任编辑对我说:“现在民间出书不多,你应该请一、二位大家给你题签。”时隔不久,一位国家文物局的老领导就带着我去了芳草地迪阳公寓的王老家中,经过几次交流,彼此就已比较熟悉了。2007年春天,拙著《唐代铜镜与唐诗》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畅安先生看到此书后,让我到他家去一次,正好我在北京,就马上应邀前往。畅安先生问:“这书的书名你是怎么想的?”我告诉他说,今天的计算机是高科技时代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产生了令人无法想像的效果;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唐诗是盛唐的著名软件,唐镜是盛唐的经典硬件,我是在做另一个组合的尝试。王老听了以后心情很好,突然说:“你还有几本书要题签?一起告诉我,我都替你写好。”或许这是畅安先生对我这个后辈的最大鼓励。今天将这些题签一并展示出来,供读者鉴赏。
  正如田家青先生在《望气——王世襄鉴定的境界(下)》中所言:“王先生的字非常有神。”这些题签都让人赞慕、敬仰,其中尤以“镜铭书法”4字特别传神。后来才知道,为了这4个字,王老写了好几遍,最后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才寄给我。
  我与畅安先生相处的时间不算太多,而且主要是在他90岁前后,每年见面也只有3到5次,每次时间都不长,然而一些小事总是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件:2007年夏天,在安贞门西侧的“张生记”,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文物界前辈的相聚,在座者有俞慧钧、刘一曼、孙克让等,王老年岁最大,坐的是主位。对于每一道菜,他都会仔细观察,在上一个色香味俱佳的砂锅时,他站起身不断翻动这些菜,原来他还是大美食家,需要了解这些佳肴的组成。席间王老谈笑风生,讲美食、言文物、说往事,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忆。
  第二件:在上件事时隔一年后,一些不知内情的朋友以为我是王老的本家,让我请王老聚会,他问我:“能不能不去?”我说:“有车接你,既散心又不累,去吧!”他说:“外出参加一次活动,总得要花去4、5个小时的时间,这些时间对我很重要,还是不去吧!”年近期颐的王老仍惜时如金,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三件:哲学界前辈辛冠洁先生除了精于书法、碑帖收藏外,匏器也是其主项之一。有趣的是,京城的这两位匏器收藏大家却从未见过面。作为晚辈的我,义不言辞地为他们牵线搭桥。这件小事居然多次得到王老与辛老两位前辈的夸奖,他们走动后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快乐。
  第四件:好像是2009年春夏之交,我又去芳草地王老家,话题转到了“鹰”的问题,王老说:“在中东‘鹰’是一个大产业,涉及到数亿乃至数十亿美金的流通,中国曾经是一个‘鹰’的大国,现在已经失传,我正在整理一些古籍,如果你在唐诗中找到有关‘鹰’的内容,就给我寄来。”长者有求,怎可怠慢?我很快就在《全唐诗》中找出了225首关于“鹰”的诗,其中的高产诗人是李白(21首)、杜甫(23首)、刘禹锡(10首)、元慎(14首)、白居易(10首)……当我把这一叠唐诗交到王老手中时,他快乐的神情简直像孩子一样。非常可惜,畅安先生在半年后就驾鹤仙去,关于“鹰”的著作终未与世人见面。
  畅安先生离开我们已有四年半了,至今回忆起来,他的音容笑貌仍是十分清晰,深深地印刻在了脑海之中。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写此短文,以作怀念。
其他文献
在见到庞戎之前,我知道庞氏家族有庞莱臣这样的传奇,有张静江这样的亲戚,有人们眼中价值无法估量的文化财富。这让我在前去采访的路上充满了好奇,也担心作为80后,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岁月,会让话题产生距离感。可是,当我见到庞戎,他的随意、谦和、健谈以及良好而周到的礼数修养,让气氛顿时变得非常轻松。  其实,他名字中的这个“戎”字,原本应该还有个“提土旁”,这是家族取名辈分排行的讲究。后来,因为打字比较麻烦,
期刊
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名家的后代,并且至今仍在忠实地履行着父辈当年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习惯性地将他们看成另一种世家。其实,职业上的传承,对于家族文化的延续,同样难能可贵。  观今 还会有世家吗  还记得从小到大,祖辈对你的教育吗?不管是皇族、世家,还是普通百姓,中国传统的家族、家风文化,渗透了前人的智慧与苦心。生活是门学问,当我们去追寻这些,会发现看到的,其实是中国几千年社会文明的一个符号缩影
期刊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那么世家意味着什么,是血脉,是书香,是权势,还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年轻的我们,能否找出这承古启今的纽带……
期刊
开始写这个题目时,恰逢父亲节。老实说,我对世家这两个字一直是很陌生的,也可能是我的“洋面包”吃得多了一些,脑子里的贵族形象不外乎是外国古典文艺作品中的那些诺大家族。假使从辞典或者网络来查询,世家的概念不是世代世袭做官,便是以某种专业技术世代相承的家族。  查核一下我家老祖宗,嘿!居然前三代都是乡村医生,可轮到我父亲这一代却改行作画家了。听来打听去,家族中居然没有一个和八旗子弟有哪怕一丁点儿“蛛丝马
期刊
“呜——呜呜!”随着一声悠扬的汽笛声,“山城丸号“驶离了上海,前往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时值1921年春,凛冽的寒风不能让人感觉到丝毫的春意,身后古老的中国大地在北洋军政府的统治下战火绵连,内忧外患却毫不自知。有志青年们于是纷纷把目光望向了西方。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学习西方的学问、领时代潮流,惟一的选择就是出洋留学,有背景、有实力的赴欧美,而大多数没背景、没实力的青年就赴日本,透过日本味的媒介
期刊
我的祖母梅贻莹出自天津世家梅氏,祖居天津梅家胡同。梅氏远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驸马梅殷,家族有六人在《明史》留名,其中三人被载入《列传》。  祖母这辈共有兄弟姐妹十人,按照家谱规定,她们属于“贻字辈”,而且名字都含有“玉”字或“斜玉”旁。祖母是同辈十人中的二姐,她的大弟是连任十八年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五弟是曾任燕京大学教务长及代理校长的梅贻宝。  梅氏家族是天津有名的读书人家,祖母的同辈人及其子孙
期刊
中国铁画因出自芜湖,故称作芜湖铁画。芜湖铁画采用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运用金银加工、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铁代墨、以锤代笔,以炉当砚,以砧代案,通过锻打、剪裁、钻锉等工艺流程,作出山水、竹石、人物、花鸟等各种不同图案。其风格刚劲挺秀、虚实相生,神似国画。  芜湖铁画的形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芜湖周围地区的铁、铜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悠久的铁矿开采、冶炼、锻造历史。据《芜湖县志》记载,战国时代的
期刊
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书画板块里有一个“钱塘黄氏四代存珍”私人专场格外引人关注。不只是因为该专场汇聚了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的精品力作,更重要的是这批藏画都来源于钱塘望族“黄氏”。  黄氏家族的曾祖黄质文,是左宗棠的幕僚,曾任浙江书局司事,与俞樾、谭献、沈景修等名人都是好友,家中有不少名家书画收藏。祖父黄世炜,拜在鲁迅六世祖周韫山门下,颇有名望。第三代黄启壎,酷爱京剧,民国时曾经担任
期刊
珍珠地划花,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圆圈纹为地纹,以划花纹为主纹的瓷器装饰艺术。因小圆圈铺满空间,密似攒珠,故而得名珍珠地。珍珠地划花是登封窑最为著名的瓷器装饰品种,工艺娴熟,纹样精美,题材丰富,色调协调,造型多样,代表了这一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  基础很重要  登封窑所在的嵩山地区,属于浅山丘陵地带,四季分明的暖温大陆性季风气候下形成的次生黏土,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含有大量有机质,可塑性较强,因而成为制
期刊
不知道读到这里的你是否跟我一样,认为“世家”是一个能挑起阅读欲望的话题。我觉得这个词总是带有那么些许神秘的意味,既有雾里看花的真真假假,也容易引发出“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世事变幻之伤。  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些关于世家的小故事。鉴于想与收藏的距离拉得更近一点儿,所选择的采访对象,他们的先辈皆为曾在藏界、文艺圈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很多时候,世家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高大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