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为肌骨画为魂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ngge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铁画因出自芜湖,故称作芜湖铁画。芜湖铁画采用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运用金银加工、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铁代墨、以锤代笔,以炉当砚,以砧代案,通过锻打、剪裁、钻锉等工艺流程,作出山水、竹石、人物、花鸟等各种不同图案。其风格刚劲挺秀、虚实相生,神似国画。
  芜湖铁画的形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芜湖周围地区的铁、铜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悠久的铁矿开采、冶炼、锻造历史。据《芜湖县志》记载,战国时代的铸剑名师干将,曾在芜湖赤铸山造过剑。南宋时期,山东冶铁师卜七为避金人祸乱迁至芜湖,利用当地矿藏,开设过颇具规模的冶炼作坊,芜湖的冶炼业又一次鼎盛。以后代代相传,使得“钢为芜邑土产”。到了清初更为发展,芜湖“百工中惟铁工异于他县,居市廛冶钢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艺保障。
  芜湖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人墨客云集,书画名家众多,“姑熟派”的萧尺木、“下笔不能自休”的方兆曾、“名播大江南北”的汤燕生以及更多的“新安画派”画家曾先后留居芜湖。他们的作品在当地均有深刻影响,也为铁画的孕育诞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
  创造铁画第一人
  芜湖铁画原名铁花,是通过打制焊接制成的立体折枝花,上面涂漆,鲜艳耐久,用于寺庙佛案上花瓶的插花。
  作为艺术品的铁画,始于清代康熙初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
  汤鹏,清顺治到康熙(1644年至1722年)间铁画艺人,祖籍徽州,迁居江苏溧水。幼年时来芜湖学铁匠,及长,赁屋自营铁业作坊。初制单只铁花和铁花灯,供敬佛之用。继而把单只铁花和铁花灯融为一体,创制铁画。《芜湖县志》记载:“汤鹏字天池,溧水人,侨居芜湖,创意为铁画施之灯幢屏障,曲折尽致,山水花卉各尽其妙,一时称为绝技。”他将铁料“冶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伸,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缀位置,一如丹青家”。铁画问世,购者甚重,“豪家一笑倾金倌”,“名噪公卿间”。
  汤鹏早期所制铁画题材是草虫之类,皆“径尺小景”。大幅山水,“法无从得心烦忧”,“第惜山水未能也”,而求教于姑苏派画师萧云从,“往诣萧尺木,求其稿”,并“日窥其泼墨势”,“常辍业观萧作画”。终于得到萧尺木的竭诚传授,以“皴为减笔林不稠”的画稿,予汤鹏作铁画,使铁画别开生面,达到“铁为肌骨画为魂”的境界。
  汤鹏的铁画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尺幅小景,如兰草、荷花、翠竹等画幅直径一尺左右,嵌入红木框内,以素绢衬底,挂在粉壁上,黑白相称,分外醒目;二为铁画灯,即用四幅或五幅、六幅铁画小景紧紧扣束,合嵌而成,内糊茧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三为铁画屏风,有四扇、六扇、八扇、十二扇等;四为铁字,即将古代和当时著名书法家的手迹锻制成铁字。
  以文锻画第一人
  汤天池之后,使铁画走向成熟的当属清乾隆时的梁应达。据《建德县志》记载:“梁应达,字在邦,性聪颖多才,能诗善画,艰于进取,乃弃旧业。居与铁工邻,因寄伎于铁以自娱。凡画工之不能传者,皆能以铁传之。”他锻制的铁宫灯,玲珑剔透,铁绘花鸟虫鱼,“其枯荣舒敛、行止飞跃之情态,无不各得其物之本末,栩栩如生使攻术者雕琢而为之不能”。梁在邦书画俱佳,其铁画画从心出,画在锤底,心手交映,充满诗情画意,堪称是历史上以文锻画的第一人。他将文人意趣融入铁画,使铁画走入高雅艺术的殿堂。他的铁画虽然笔画寥寥,却形神兼备,栩栩然富于意境,一时被誉为绝技,简淡高古、秀逸清雅之风,具有鲜明的士人格调,在17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
  金浚的《像生志》载梁在邦铁画作品题材广泛,“作绘植物若松竹,木之华者若梅、若海棠,卉之英若兰、若菊、若牡丹、若菡萏,点缀位置,掩映恰合,为水、为石、为蒹葭、为细草附丽之物,甲若蟹,羽若燕雀,虫之属小者若蜻蜓、若蝶、若蝉、若螳螂、若蚱蜢……”
  汤天池与梁在邦一个是铁工学画,一个是画家学锻铁。两人的铁画技艺各有千秋,汤天池创造了铁画,将绘画与锻铁二者巧妙地融汇,形成了精美的铁画艺术。梁在邦一扫工匠气,把丹青的意境、笔墨的趣味、文章的精妙、江南的风情融入铁画之中,以意境深远、构图巧妙、富于诗意的作品,将铁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清国子监祭酒、芜湖诗人韦谦恒对铁画推崇备至,赋诗云:“荆关一去倪黄死,无人能写真山水。谁从铁冶施神工,万里居然生尺咫。匠心独出无古初,直教六法归洪炉。百炼化作绕指柔,始信人间兔毫弱。”
其他文献
如今的城市文明让中华延续数千年的世家之风隐隐而逝,但它的星辉余脉却依然在用自己的传奇,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的世家。  从《孟子·滕文公下》赞叹“仲子,齐之世家也”开始,世家仅如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世家,谓世世有禄秩家也。”,即单指门第高贵并且世代相延的人家,到清末民国年间,世家盛极,并演绎出千姿百态,不难看出,中国的世家既有一成不变的根本,也有不断丰富和变化的形态。  世家之根本,不仅需要门第高贵,
期刊
6月的一个午后,我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如约见到了张伯驹先生的外孙女楼朋竹女士。我见到了楼女士,56岁的她看起来十分和蔼,由于前一阵刚刚出了交通事故并没有完全康复,楼女士走路还有些蹒跚。现代文学馆宽敞的大厅静谧怡人,楼女士坐在这里回忆了自己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张伯驹。  张伯驹出生于一个好环境,养父张镇芳是清末进士,民国时期身居要职。本可走仕途之路的张伯驹却偏偏爱上了琴棋书画,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今天的
期刊
随着2014年马年的到来,本年度艺术品拍卖也即将拉开帷幕。今年的艺术品市场前景如何这一问题备受关注。对此,有必要对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表现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自2011年秋拍开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就进入了调整时期,尤其是在高价位拍品大幅减少的牵制下,2012年春秋两季呈现出下调的态势,分别环比下调41.50%和18.10%。经过一年的调整和沉淀,2013年中国艺术品
期刊
人,之所以复杂而丰富,很大程度是阅历、体验、学识、教养等所起到的一种综合作用。学校的教育、公共教育系统而理性,但真正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格、气质形成的,依然还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家教”。  必须承认,世家的传承,离不开遗传基因的作用。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能将文化沉淀到一种无意识的层面上,变成一种无声的核心,这是最厉害的。  文坛多世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说:“东汉以
期刊
在见到庞戎之前,我知道庞氏家族有庞莱臣这样的传奇,有张静江这样的亲戚,有人们眼中价值无法估量的文化财富。这让我在前去采访的路上充满了好奇,也担心作为80后,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岁月,会让话题产生距离感。可是,当我见到庞戎,他的随意、谦和、健谈以及良好而周到的礼数修养,让气氛顿时变得非常轻松。  其实,他名字中的这个“戎”字,原本应该还有个“提土旁”,这是家族取名辈分排行的讲究。后来,因为打字比较麻烦,
期刊
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名家的后代,并且至今仍在忠实地履行着父辈当年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习惯性地将他们看成另一种世家。其实,职业上的传承,对于家族文化的延续,同样难能可贵。  观今 还会有世家吗  还记得从小到大,祖辈对你的教育吗?不管是皇族、世家,还是普通百姓,中国传统的家族、家风文化,渗透了前人的智慧与苦心。生活是门学问,当我们去追寻这些,会发现看到的,其实是中国几千年社会文明的一个符号缩影
期刊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那么世家意味着什么,是血脉,是书香,是权势,还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年轻的我们,能否找出这承古启今的纽带……
期刊
开始写这个题目时,恰逢父亲节。老实说,我对世家这两个字一直是很陌生的,也可能是我的“洋面包”吃得多了一些,脑子里的贵族形象不外乎是外国古典文艺作品中的那些诺大家族。假使从辞典或者网络来查询,世家的概念不是世代世袭做官,便是以某种专业技术世代相承的家族。  查核一下我家老祖宗,嘿!居然前三代都是乡村医生,可轮到我父亲这一代却改行作画家了。听来打听去,家族中居然没有一个和八旗子弟有哪怕一丁点儿“蛛丝马
期刊
“呜——呜呜!”随着一声悠扬的汽笛声,“山城丸号“驶离了上海,前往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时值1921年春,凛冽的寒风不能让人感觉到丝毫的春意,身后古老的中国大地在北洋军政府的统治下战火绵连,内忧外患却毫不自知。有志青年们于是纷纷把目光望向了西方。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学习西方的学问、领时代潮流,惟一的选择就是出洋留学,有背景、有实力的赴欧美,而大多数没背景、没实力的青年就赴日本,透过日本味的媒介
期刊
我的祖母梅贻莹出自天津世家梅氏,祖居天津梅家胡同。梅氏远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驸马梅殷,家族有六人在《明史》留名,其中三人被载入《列传》。  祖母这辈共有兄弟姐妹十人,按照家谱规定,她们属于“贻字辈”,而且名字都含有“玉”字或“斜玉”旁。祖母是同辈十人中的二姐,她的大弟是连任十八年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五弟是曾任燕京大学教务长及代理校长的梅贻宝。  梅氏家族是天津有名的读书人家,祖母的同辈人及其子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