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读到这里的你是否跟我一样,认为“世家”是一个能挑起阅读欲望的话题。我觉得这个词总是带有那么些许神秘的意味,既有雾里看花的真真假假,也容易引发出“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世事变幻之伤。
  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些关于世家的小故事。鉴于想与收藏的距离拉得更近一点儿,所选择的采访对象,他们的先辈皆为曾在藏界、文艺圈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很多时候,世家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高大上”的距离感,当高高仰望的对象走入平凡的家庭生活,似乎能变得更加真实、丰满而生动。而来自曾经身边人的点滴回忆,虽然抛去了那些惊天动地之举,却能让我们看到被置于“家”的元素中,他们的另一面,那更有人情味儿的一面。
  我一直认为,真正能称得上世家子弟的人,往往在谦和中透露出一种傲气,称之为傲气并非贬低,我认为它其实是一袭气质、一种文化和一门学问。它的形成需要学识、教养的积累,也需要时间的历练,思想的成熟。
  在老祖宗的传统中,历朝历代都重视保护宗族文化。中央王朝以天子为中心,强调的是君权神授,通过天子祭天,来维系中央王朝治理天下的合法性;而在地方,则是宗族组织通过血缘纽带,推动祖先崇拜,祭祖是家族的最重要的事情。各个宗族聚族而居,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张家庄”、“李家镇”,甚至连县也用某个姓氏来命名。宗族的族长,既是宗族的最高长辈,又是地方政权的代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研究学者看来,世界上的有些文明是通过打乱或砸烂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而中国古文明却少见这般的“血腥”。而且,不但不砸烂,往往还会鼓励宗族之间维系好血缘纽带,以稳定社会,这是中国一大特色。
  在策划的筹备过程中,我曾跟北京古文字研究者、经学研究者吴雪君先生聊起这个话题,我说很多现代人认为,世家只留存于过去的时光里,比如说清末民初,是世家、大家、名家辈出的高峰期,而时代、社会的转变,宗族文化体系被打乱,也许让今后再无世家。因此,骨子里的傲气,放到今天的社会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东西。而在吴先生看来,世家,只是宗族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世家文脉相承中最为可贵的部分,是修行与学问能够紧紧地拧成一股绳,所谓“修道之为教,修教之为道”,当年世家的艺术和学问不分家,练习、修行、学问的互动形成传承,不似今日,学问家只研究学问,而艺术家只专注创作。这种流逝最令人叹息。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突然发现,实际上对于世家的划分,很少有人能说清,人们往往以各自的理解、职业、看法出发,主观地定义谁是世家。
  他们是站在塔尖的那一小部分吗?仔细想想,旧时又没有什么计划生育政策,如此看来,人丁兴旺、香火延绵不绝的现在比比皆在。然而,单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未免过于肤浅,既然是“相传”,“传”了些什么,非常重要,左右着我们的判断。
  那么,通过寻访和回忆,或许能说明些什么……
其他文献
人,之所以复杂而丰富,很大程度是阅历、体验、学识、教养等所起到的一种综合作用。学校的教育、公共教育系统而理性,但真正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格、气质形成的,依然还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家教”。  必须承认,世家的传承,离不开遗传基因的作用。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能将文化沉淀到一种无意识的层面上,变成一种无声的核心,这是最厉害的。  文坛多世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说:“东汉以
期刊
在见到庞戎之前,我知道庞氏家族有庞莱臣这样的传奇,有张静江这样的亲戚,有人们眼中价值无法估量的文化财富。这让我在前去采访的路上充满了好奇,也担心作为80后,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岁月,会让话题产生距离感。可是,当我见到庞戎,他的随意、谦和、健谈以及良好而周到的礼数修养,让气氛顿时变得非常轻松。  其实,他名字中的这个“戎”字,原本应该还有个“提土旁”,这是家族取名辈分排行的讲究。后来,因为打字比较麻烦,
期刊
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名家的后代,并且至今仍在忠实地履行着父辈当年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习惯性地将他们看成另一种世家。其实,职业上的传承,对于家族文化的延续,同样难能可贵。  观今 还会有世家吗  还记得从小到大,祖辈对你的教育吗?不管是皇族、世家,还是普通百姓,中国传统的家族、家风文化,渗透了前人的智慧与苦心。生活是门学问,当我们去追寻这些,会发现看到的,其实是中国几千年社会文明的一个符号缩影
期刊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那么世家意味着什么,是血脉,是书香,是权势,还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年轻的我们,能否找出这承古启今的纽带……
期刊
开始写这个题目时,恰逢父亲节。老实说,我对世家这两个字一直是很陌生的,也可能是我的“洋面包”吃得多了一些,脑子里的贵族形象不外乎是外国古典文艺作品中的那些诺大家族。假使从辞典或者网络来查询,世家的概念不是世代世袭做官,便是以某种专业技术世代相承的家族。  查核一下我家老祖宗,嘿!居然前三代都是乡村医生,可轮到我父亲这一代却改行作画家了。听来打听去,家族中居然没有一个和八旗子弟有哪怕一丁点儿“蛛丝马
期刊
“呜——呜呜!”随着一声悠扬的汽笛声,“山城丸号“驶离了上海,前往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时值1921年春,凛冽的寒风不能让人感觉到丝毫的春意,身后古老的中国大地在北洋军政府的统治下战火绵连,内忧外患却毫不自知。有志青年们于是纷纷把目光望向了西方。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学习西方的学问、领时代潮流,惟一的选择就是出洋留学,有背景、有实力的赴欧美,而大多数没背景、没实力的青年就赴日本,透过日本味的媒介
期刊
我的祖母梅贻莹出自天津世家梅氏,祖居天津梅家胡同。梅氏远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驸马梅殷,家族有六人在《明史》留名,其中三人被载入《列传》。  祖母这辈共有兄弟姐妹十人,按照家谱规定,她们属于“贻字辈”,而且名字都含有“玉”字或“斜玉”旁。祖母是同辈十人中的二姐,她的大弟是连任十八年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五弟是曾任燕京大学教务长及代理校长的梅贻宝。  梅氏家族是天津有名的读书人家,祖母的同辈人及其子孙
期刊
中国铁画因出自芜湖,故称作芜湖铁画。芜湖铁画采用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运用金银加工、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铁代墨、以锤代笔,以炉当砚,以砧代案,通过锻打、剪裁、钻锉等工艺流程,作出山水、竹石、人物、花鸟等各种不同图案。其风格刚劲挺秀、虚实相生,神似国画。  芜湖铁画的形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芜湖周围地区的铁、铜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悠久的铁矿开采、冶炼、锻造历史。据《芜湖县志》记载,战国时代的
期刊
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书画板块里有一个“钱塘黄氏四代存珍”私人专场格外引人关注。不只是因为该专场汇聚了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的精品力作,更重要的是这批藏画都来源于钱塘望族“黄氏”。  黄氏家族的曾祖黄质文,是左宗棠的幕僚,曾任浙江书局司事,与俞樾、谭献、沈景修等名人都是好友,家中有不少名家书画收藏。祖父黄世炜,拜在鲁迅六世祖周韫山门下,颇有名望。第三代黄启壎,酷爱京剧,民国时曾经担任
期刊
珍珠地划花,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圆圈纹为地纹,以划花纹为主纹的瓷器装饰艺术。因小圆圈铺满空间,密似攒珠,故而得名珍珠地。珍珠地划花是登封窑最为著名的瓷器装饰品种,工艺娴熟,纹样精美,题材丰富,色调协调,造型多样,代表了这一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  基础很重要  登封窑所在的嵩山地区,属于浅山丘陵地带,四季分明的暖温大陆性季风气候下形成的次生黏土,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含有大量有机质,可塑性较强,因而成为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