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无长物 名家贵珍藏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书画板块里有一个“钱塘黄氏四代存珍”私人专场格外引人关注。不只是因为该专场汇聚了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的精品力作,更重要的是这批藏画都来源于钱塘望族“黄氏”。
  黄氏家族的曾祖黄质文,是左宗棠的幕僚,曾任浙江书局司事,与俞樾、谭献、沈景修等名人都是好友,家中有不少名家书画收藏。祖父黄世炜,拜在鲁迅六世祖周韫山门下,颇有名望。第三代黄启壎,酷爱京剧,民国时曾经担任交通银行人事室主任。而最有说头的要数第四代黄金懋,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受家庭熏陶很小就喜爱余派老生和梅派青衣,并擅长拉京胡。上世纪50年代初,黄金懋迁居香港,成为名伶孟小冬的入室弟子。1984年,黄金懋和夫人毛芷永在美国旧金山与当地票友发起成立了“梅兰芳艺术研究会”,这是当时海外惟一的京剧流派组织。黄金懋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与北京、上海很多书画家都有交往,收藏了很多程十发、董寿平、黄君璧等名家馈赠的作品。
  一门三代的翰墨遗存,既有画家的奉赠,也有黄氏历代所藏名作。在很讲究“文脉”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这样一个家族的收藏品来源正、传承明,彰显着名门望族的大气和底蕴,怎能不让藏家趋之若鹜?
  这只是冰山一角。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名家私藏专场纷纷在各大拍卖公司亮相,广受热捧,差不多近半数都达到了100%的成交率。2012年,北京匡时推出的“过云楼”藏古籍善本专场最终以2.16亿元的总成交额圆满收官,轰动一时。“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经过六代人150年的传承,除了大量名贵书画外,还富藏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2014年,“过云楼”的名字再次出现于拍场,北京保利春拍推出的“吴门清韵——过云楼藏金笺扇面”专场中,12件拍品共成交3222万元。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收藏的传统,无论是皇室贵胄、富商巨贾还是文人雅士,从大门类的书画、瓷器、玉器到小品类的折扇、砚台等,经过他们的把玩和赏鉴后,其艺术价值中更增添了一份人文情怀。翁同龢、张学良、吴昌硕、任伯年、仇焱之、胡惠春、季羡林……这些当年叱咤风云、名动四方的大人物,或者家世显赫而遗存颇丰,或者其本身就是丹青巨匠,或者就是业界鼎鼎有名的收藏大家,他们的“名人效应”正是藏家最为看重的,他们的底蕴、学识、品位和眼光是值得信赖的。在如今的拍卖场上,以他们为主角的专场都在近几年先后叫响,其人、其事、其物,风采丝毫不逊色于当年。
  而在拍卖市场上最被传为佳话的名人私藏专场则非王世襄莫属了。早在2003年,中国嘉德便推出了“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当时竞投激烈的场面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出现在该专场上的古琴、铜炉、佛像、家具、竹木雕刻、匏器等,皆为王世襄、袁荃猷夫妇倾半生精力孜孜以求、精心选择的文物精品,最终,143件拍品悉数成交,成交额突破了6300万元。10年后的2013年,中国嘉德再次推出了“王世襄先生藏古籍文献”和“王世襄先生藏工艺品”专场,依然轰动如初,最终总成交价达到了5500万元。而在这之前,2011年,北京匡时还推出过“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20件拍品同样100%成交,成交额达到了9844万元。
  之所以这些名家私藏专场有着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一是与这些藏品背后的家族、身世和文化底蕴有关,二是流传有序的传承特征,同时,这些物品本身就附加了太多的故事和情感。比如在王世襄专场上出现的一件明末清初黄花梨琴案,原本是一张画案,也是王世襄收藏的第一件明式家具,这是他为了方便其夫人袁荃猷向管平湖学琴,才将这张画案创新性地改造成了琴桌。不仅如此,这张琴桌陪伴了王氏夫妇一生,数张名琴都曾在此案上进行演奏。
  类似的故事在太多器物和太多名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与这样的藏品相交,我们不禁感怀,这些当年的豪门世家、风云人物、文化名流其实离我们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遥远,看着曾经属于他们的那些长物,感受着附着其上的某种专属的特质,我们似乎更能体会到收藏和传承的魅力,也无形中多了一份责任感。
其他文献
6月的一个午后,我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如约见到了张伯驹先生的外孙女楼朋竹女士。我见到了楼女士,56岁的她看起来十分和蔼,由于前一阵刚刚出了交通事故并没有完全康复,楼女士走路还有些蹒跚。现代文学馆宽敞的大厅静谧怡人,楼女士坐在这里回忆了自己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张伯驹。  张伯驹出生于一个好环境,养父张镇芳是清末进士,民国时期身居要职。本可走仕途之路的张伯驹却偏偏爱上了琴棋书画,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今天的
期刊
随着2014年马年的到来,本年度艺术品拍卖也即将拉开帷幕。今年的艺术品市场前景如何这一问题备受关注。对此,有必要对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表现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自2011年秋拍开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就进入了调整时期,尤其是在高价位拍品大幅减少的牵制下,2012年春秋两季呈现出下调的态势,分别环比下调41.50%和18.10%。经过一年的调整和沉淀,2013年中国艺术品
期刊
人,之所以复杂而丰富,很大程度是阅历、体验、学识、教养等所起到的一种综合作用。学校的教育、公共教育系统而理性,但真正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格、气质形成的,依然还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家教”。  必须承认,世家的传承,离不开遗传基因的作用。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能将文化沉淀到一种无意识的层面上,变成一种无声的核心,这是最厉害的。  文坛多世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说:“东汉以
期刊
在见到庞戎之前,我知道庞氏家族有庞莱臣这样的传奇,有张静江这样的亲戚,有人们眼中价值无法估量的文化财富。这让我在前去采访的路上充满了好奇,也担心作为80后,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岁月,会让话题产生距离感。可是,当我见到庞戎,他的随意、谦和、健谈以及良好而周到的礼数修养,让气氛顿时变得非常轻松。  其实,他名字中的这个“戎”字,原本应该还有个“提土旁”,这是家族取名辈分排行的讲究。后来,因为打字比较麻烦,
期刊
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名家的后代,并且至今仍在忠实地履行着父辈当年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习惯性地将他们看成另一种世家。其实,职业上的传承,对于家族文化的延续,同样难能可贵。  观今 还会有世家吗  还记得从小到大,祖辈对你的教育吗?不管是皇族、世家,还是普通百姓,中国传统的家族、家风文化,渗透了前人的智慧与苦心。生活是门学问,当我们去追寻这些,会发现看到的,其实是中国几千年社会文明的一个符号缩影
期刊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那么世家意味着什么,是血脉,是书香,是权势,还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年轻的我们,能否找出这承古启今的纽带……
期刊
开始写这个题目时,恰逢父亲节。老实说,我对世家这两个字一直是很陌生的,也可能是我的“洋面包”吃得多了一些,脑子里的贵族形象不外乎是外国古典文艺作品中的那些诺大家族。假使从辞典或者网络来查询,世家的概念不是世代世袭做官,便是以某种专业技术世代相承的家族。  查核一下我家老祖宗,嘿!居然前三代都是乡村医生,可轮到我父亲这一代却改行作画家了。听来打听去,家族中居然没有一个和八旗子弟有哪怕一丁点儿“蛛丝马
期刊
“呜——呜呜!”随着一声悠扬的汽笛声,“山城丸号“驶离了上海,前往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时值1921年春,凛冽的寒风不能让人感觉到丝毫的春意,身后古老的中国大地在北洋军政府的统治下战火绵连,内忧外患却毫不自知。有志青年们于是纷纷把目光望向了西方。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学习西方的学问、领时代潮流,惟一的选择就是出洋留学,有背景、有实力的赴欧美,而大多数没背景、没实力的青年就赴日本,透过日本味的媒介
期刊
我的祖母梅贻莹出自天津世家梅氏,祖居天津梅家胡同。梅氏远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驸马梅殷,家族有六人在《明史》留名,其中三人被载入《列传》。  祖母这辈共有兄弟姐妹十人,按照家谱规定,她们属于“贻字辈”,而且名字都含有“玉”字或“斜玉”旁。祖母是同辈十人中的二姐,她的大弟是连任十八年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五弟是曾任燕京大学教务长及代理校长的梅贻宝。  梅氏家族是天津有名的读书人家,祖母的同辈人及其子孙
期刊
中国铁画因出自芜湖,故称作芜湖铁画。芜湖铁画采用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运用金银加工、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铁代墨、以锤代笔,以炉当砚,以砧代案,通过锻打、剪裁、钻锉等工艺流程,作出山水、竹石、人物、花鸟等各种不同图案。其风格刚劲挺秀、虚实相生,神似国画。  芜湖铁画的形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芜湖周围地区的铁、铜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悠久的铁矿开采、冶炼、锻造历史。据《芜湖县志》记载,战国时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