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e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因此,教师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 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使整个教学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充满情趣和智慧。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生动地、富有个性地参与认数活动,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数及数的关系的良好直觉,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如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去动物园玩的生活情境,各种可爱的动物立即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于是他们兴趣盎然地数:1只老虎、2只孔雀、3头大象、4只猴子……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原本抽象的数字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1~10各数所表示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二、 搭建活动平台,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现代教育学家高文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表现为活泼好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搭建充分的數学活动平台,让他们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在操作、探索和交流中感受数无处不在,数就在自己身边,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先动手摆小棒,然后说出数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感知十是计数单位。再如教学”9加几“时,在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请学生用”放进1凑成10“的操作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只管了解”凑十“的过程。接着,组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等活动,边实际操作边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实践探索活动获取数学知识。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数感。
  三、立足教材资源,帮助学生发展数感
  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发展数感。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安排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这部分教学内容,而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发展。因此,我就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小明家养了很多金鱼,红金鱼48条,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你们能比一比哪种金鱼多,哪种金鱼少吗?对于这几个数,可以说:“48比15多得多”,“15比48少得多”,“15比10多一些”,“10比15少一些”……从不同角度论素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后教师又提问:“我家也养了一些金鱼,比黑金鱼多一些,和花金鱼差不多。给你们几个答案:18条、40条、50条,你们选择哪一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18条。”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学生的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结合生活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大数感知小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 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强化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如教学一年级“连加、连减”时,当学生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请你用10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
  食品矿泉水果冻饼干面包牛奶薯片蛋糕
  单价 2元 4元 2元 3元 2元 5元 3元
  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巩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学生刚学会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了一体,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并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美,从而培养良好的数感。 (上接第167页) 时,求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设计一道题得出了多道题的解法,可谓一举多得。
  (四)开放性的进行课堂练习。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计算装修自己家的房子要用多少钱?看谁家的装修既漂亮又省钱?”不要以为这样的题目很简单,其实不然。大家想想要用到多少知识:长度的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商品价格的调查、装修材料的选择……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共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其他文献
同课异构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以探索科学、
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世界教育大变革态势下必须建立和形成一种基于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对话和网络等多元化的学习
在相当长的人类时期,特殊需要人群都会存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不容我们忽视的。这一庞大群体中有许多从事艺术活动的人和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创新实践类课程的开发研究”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背景下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没有创新的教育,难有创新的人才,这就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捷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每个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课前的激趣、情境创设,课堂的巧妙质疑以及练习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教与学有效性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回首几年来经历过的课改之路,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看过了一阵阵热闹与轰动,不难发现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一些具体、形象
伴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不断改革,体制也不断被优化.墨守成规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的教育所需.如何让学生上好一堂有意义的体育课,已成为体育老师必须考
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21世纪的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结合班主任工作,谈谈如何让爱充满智慧,从而更好的践行“以
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从弘扬中华美德,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将文明礼仪教育放在心上,在以传诵经典为载体,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
吴湖帆是民国时期一位集诗、书、画、鉴、藏于一身的艺术大家,因画名太盛以致书名被掩。他的篆书光洁匀整、结构严谨、功力深厚;隶书风格多样且多受《曹全碑》影响,总体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