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梦与经贸情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中国海商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深圳赛格集团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和仲裁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进出口企业协会顾问,北京国际商务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被评为全国经贸行业和高校优秀教材,获得多个重量级奖项,迄今为止再版5次,从1994年以来累计发行200多万册……他,就是奋战在我国国际贸易教学和科研一线的资深教师黎孝先教授。
  共和国60年经贸发展,黎孝先始终站在经贸教育的第一线,怀揣富国梦,满腔经贸情,著书立说,不断完善国际经贸的教育体系,奖掖后学,始终为培育经贸领域的精英人才和壮大经贸事业贡献着力量。
  苦难的童年,艰难求学路
  黎孝先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虽然没有读过书,却想方设法让8个儿子读书求学,黎孝先排行最小。在上世纪30年代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黎孝先和7位兄长却能够摆脱文盲状态,在当时实属不易。黎孝先读小学时,日军对湘北地区多次侵犯,民不聊生。黎孝先的大哥毅然弃笔从戎,加入抗日队伍,并特意请假回家将其五弟带到部队参军作战。正是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年代,黎孝先好学上进,小学毕业后考进了湘阴县私立青江初级中学,继续坚持自己的求学道路。
  “我爱读书,热爱在知识中畅游的快乐。”作为一名贫苦农家出身的孩子,上学便成了那个年代奢侈和不易的事情。黎孝先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即使面临学校因战争停办的挫折,他也没有放弃。黎孝先联合附近一些避难辍学的青年学生,聘请了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来湘避难的何源湛先生辅导英语和数学。这位老师言传身教,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以身作则对大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这些青年人在动乱社会中指明了方向。
  1945年日本投降后,黎孝先转入湘阴县立中学初中二年级继续就读。可是一学期过后,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交不起学费,黎孝先又被迫辍学。学费成了黎孝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筹措资金,黎孝先年方18岁,即被迫到本村龙山小学任教赚钱。几经波折,通过家里变卖牲畜、走读等方式,黎孝先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初中毕业文凭。1947年,黎孝先考取了当时收费较低的公立学校湖南省立第十一中学高中部就读。但仅念了一年多,又因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只好再次在农村以教小学为生。
  动荡的岁月,坚定的信念
  1949年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兴起了学生运动。黎孝先的家乡湖南正处于解放前夕。黎孝先在中共地下党员戴时敏的带领下,筹建云静乡学生联合会,并被选为理事。没过几天,邻近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乡学联,为湘阴的和平解放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湘阴和平解放后,黎孝先转到蛇山村小学校继续任教,并被抽调参加了当地的秋征支前工作。不久,又被政府抽调到县城参加中小学教师讲习班。在这里,他学习了时任湘阴县委书记华国锋同志做的《当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黎孝先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大大提高。随后,他即被县人民政府派往城北区接收一所小学,并任接收校长。
  1950年7月,经过几年的艰苦学习和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黎孝先考取东北商业专门学校国际贸易系学习。这批新中国的高材生们,以对新中国、新社会的无比热情,投入到国家建设、文化发展的洪流中去。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52年8月,学校为了培养师资,择优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班学习和定向培养。黎孝先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中国人民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两年后,到1954年,适逢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黎孝先转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深造。195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回忆这段动荡的岁月,漫漫求学路,黎孝先感慨万千:“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我要学习。”
  白手起家,经贸为先
  起初,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运输教研室任教困难重重。因为,他既没有学过国际运输专业知识,而新成立的国际运输专业也没有现成教材和参考资料,一切都要白手起家。黎孝先迎难而上,走出校门,亲自到公司、沿海港口和边境车站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编撰教案和讲稿。1958年他被借调到对外贸易部部长办公室参加新中国对外贸易十年总结工作活动,使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相继给运输专业学生和留学生开出了外贸运输、海商法等4门专业课程,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国际运输管理人才。
  黎孝先深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唯有发展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带领人民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为此,黎孝先不仅加班加点完成自己的专业授课,还废寝忘食钻研海商法等知识。
  十年“文革”动乱,绝大部分教案、讲义和教学资料都荡然无存。为了继续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黎孝先与冯大同、王林生、叶彩文四人共同倡议创办了《国际贸易问题》刊物,1975年1月创刊号问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部门率先创办的学术性刊物,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国际贸易问题》已经发展为由教育部主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贸易经济类、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
  黎孝先认为,学校在办好学术刊物的同时,还应有专门的学术出版机构,以利加强教材建设和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此,他在一次党委会上建议学校尽快筹建学校出版社,并秉承校领导的指示与冯大同合议代学校起草了申请成立学校出版社的报告后,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外贸系成立一个对外贸易出版社,并要求在1980年4月26日挂牌对外营业。当时学校出版社发行组一无图书出售,二无启动资金,学校出版社发行组负责人找黎孝先商量解决办法。为了支持学校出版事业,黎孝先经刘朝缙系主任同意,并征得其他作者们的同意后,便将本系自编自印准备对外办班作教材用的6万套《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无偿捐献给学校出版社发行组,作为对外挂牌营业时首部出售的图书,出售的书款净收益15万多元,即作为学校出版社的启动资金。于是在没有国家拨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学校出版社创业的难题。   作为我国国际经贸领域的专家,黎孝先的许多著作都成为了这一领域的经典教材。黎孝先认为,重点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教材。因此,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高度重视教材讲义,通过经年累月的努力,由他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1994年问世。该书先后被评为外经贸行业和高校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并多次获省、部级奖和高校优秀畅销书奖,并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现在已经出版第五版,其累计发行量早已超过200万册。
  改革开放,走出国门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外贸领域更是一日千里。黎孝先不仅承担了校内教学、科研任务,还走出国门,参加了多种多样的涉外活动。1979年秋,他随时任系主任的刘朝缙一同参加了由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在上海、广州举行的“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座谈会”,这是黎孝先第一次参加大型的国际会议。1980年8月,他随刘朝缙教授等4名教师应邀同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管理学院讲学,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此后,他利用出访或出境到日本、香港、澳门等地区讲学、开展学术活动和考察学习的机会,积极宣传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国外外贸经验,为扩大我国内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口岸、城市增多,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黎孝先与同事们,不仅承担起着本校的教学任务,还为中央各部委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外贸局长培训班、外贸大中型企业经理、厂长培训班编写教材和授课。此外,黎孝先先后担任深圳赛格集团公司决策咨询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市进出口企业协会顾问等社会职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促进我国经贸事业的发展。
  蜡烛成灰方歇业
  如今已至耄耋之龄的黎孝先教授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1998年,70岁的黎孝先开始过上了离休生活。离休后的黎孝先非但没有卸下身上重担,反而用十二分的精力继续投入到国家外贸事业的发展中来。2000年,他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又组编、推出了一套与《国际贸易实务》配套的系列教材。2011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迎来了60年华诞,作为学校首届毕业生和为之工作数十年的黎孝先,心情十分激动,为了庆祝学校成立60年,他特意整理出版了50万字的《黎孝先国际经贸文选集》,作为献给母校60岁生日的一份特殊礼物。
  黎孝先曾作诗明志:
  人生进入第二春,柳暗花明又一村。
  蜡烛成灰方歇业,我为科教献终身。
  正是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外贸事业的热忱,黎孝先放弃了离休后本应舒适平淡的生活,而把自己与国家的发展紧紧地捆绑到一起。他在《培养跨世纪商务人才的战略意义》一文中谈到,“今天,我们更需要尽快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跨世纪的国际商务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笔耕不止愚公志,奋斗终生志不移!”六十载教学生涯,半世纪科教报国。黎孝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的经贸事业。他对知识的执着,对经贸事业的情怀,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无私奉献,无不体现出一代知识分子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企盼与渴望。他就如愚公一样,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付出与拼搏,以实践自己奋斗终身志不移的诺言。
其他文献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项目中的作用分析  整个项目围绕“燃烧”这一核心展开,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什么,有助于学生认识燃烧,了解燃烧。  蜡烛的燃烧本身承载多重功能价值。要探究燃烧的奥秘,我们可以找一个良好的燃烧载体,蜡烛便是这样一个不错的选择。蜡烛的燃烧,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燃烧现象。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前、燃烧过程中以及燃烧后的现象,并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
5月1日,各省市的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正式开通。符合今年幼升小、小升初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入学信息采集,完成升学前最为关键的一步,不参加信息采集原则上不能入学。按照教育部要求,2015年要在19个发达城市实现中小学就近入学。全面推行电子学籍,是实现就近入学最后的手段。这19个城市推行电子学籍,就是为实现就近入学做最后的“演习”。最终,电子学籍将成为全国实现就近入学的技术保障。  
河南省教育厅日前发出禁令,对毕业生就业率作假行为将实行“一票否决”。其中指出,各高校要完善岗位信息收集、发布、查询和更新的方式方法,确保就业信息进食堂、进班级、进宿舍,确保第一时间将就业岗位信息推送给毕业生。同时,为毕业生提供远程视频面试、就业创业模拟实训、网上测评、在线政策咨询、求职帮扶、在线招聘预约等服务,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同时强调:各高校要真实、客观地统计本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准以各种方式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的校长能够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找到学校个性发展的路径,并且把个人对教育、对学校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使一所普通的学校得以超越体制化时代千人一面的模式,而显现独特的精神气质。由此可见,对于学校而言,一位好的校长正如一位稳健的舵手,引领着学校不断驶向优质教育。  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有
在教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名篇《幽径悲剧》时,比较适合从标题切入,因为“幽径悲剧”四个字提纲挈领,既简洁明了,又含蓄隽永。围绕这四个字巧妙地设计相关问题,便能把整篇文章拎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关于“悲剧”  “悲剧”是这个偏正式短语的中心词,这个词直奔文章重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一:季先生在文中叙写了一个怎样的悲剧?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提出。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或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充当教材的“搬运工”,将品德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小学品德课程融合了社会、劳动、科学、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型课程,因此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搬运工”,而应在教学中进行因地制宜地合理重构。笔者试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重构等方面阐述,打造高效品德课堂。  重构教学内容  教师在品德教学实践中要充当“巧裁缝”,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
历史是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它包罗万象,既是对过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系统阐述,又详细记载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程。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历史虽然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发生的年代遥远,学生往往产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导致学生对历史教学的排斥,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历史更为鲜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历史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结合日常教学,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拉近
在适合的教育路上  我们且行且思  这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厚德、博学、全能、尚美  这里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堂  切问、善思、博闻、多语种  我们身在校园  与世界的脉搏一起跳动……  这是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一篇诗歌习作。有言道:上善若水,因时而变。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办学宗旨,在改革中发展,在前进中创新。每位教师在这里享受着专业成长和教
妈妈告诉牛妞,进了小学,当了小学生,上课就是最最最重要、天下第一重要的事情。  所以,听说要上课,牛妞就有点儿紧张。上课铃一响,牛妞就开始想上厕所了。  但是,上课铃响了,花儿老师站在讲台上,打开了多媒体。音乐叮咚,就像流水一样在教室里流淌。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大伙儿渐渐平静下来,也渐渐安静下来。  花儿老师的声音甜甜的,低低的。她说:“今后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是晨诵课。我会选择一首诗,我们一起来晨
所谓神童,准确说是超常儿童。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神童,是通常意义的智力超常儿童。当然,在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大赛中崭露头角的,也是专门领域的神童。神童并非是存在于准爸妈心头梦间的不可知,以及现爸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确定,而是切切实实的客观存在。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不少国家的超常儿童教育已趋于系统规范。美国和新加坡直截了当叫做天才儿童培训中心、天才教育计划,韩国的描述为:针对科学领域中有天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