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语妙情真的游子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188667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愁是文学亘古不变、常写常新的一个主题。事实上是,人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乡愁是人类所共同的一种精神现象。郑振铎的《海燕》就是一首优美无比的思乡曲。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郑振铎为躲避因联名写信抗议蒋介石的暴行而可能遭遇的不测,被迫于5月21日乘法国邮船“阿托士”号,从上海出发逃亡到法国、英国等地将近一年半。此次同船的还有陈学昭、徐元度、袁中道、魏兆淇等,除了陈学昭外,其余三人都是在船上新结识的旅伴。在船上,他们相约把“在Athos上所感到的,所想到的,所见到的”写成文字,“寄回给亲爱的国人和亲友”。他在这次旅法途中写的散文后来被编入1932年7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散文、杂论集《海燕》。选入课本中的《海燕》便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确切的写作时间是1927年5月26日夜间,这时,“阿托士”号已驶过香港,正向着西贡港口驶去。
  《海燕》是一篇游记散文,也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作。燕子是历代文人墨客喜爱的小生灵,古代诗文中,吟咏燕子的诗句多如牛毛,像“谁家新燕啄春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等,都是名句。许多女子还取名为“春燕”“飞燕”“小燕”之类,无不因为小燕子活泼可爱,“积伶积俐”,给人间“平添了许多生趣”。
  燕子是一种候鸟,冬去春来。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燕子归来寻旧垒”的时候,表明严冬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所以,人们又称小燕子为报春的使者。
  这篇散文,作者首先将小燕子置于故乡的背景下。那是春风拂面、春光明媚、百花绽放的“春间二三月”,天上有“如毛的细雨”飘着,地上“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都争先恐后地赶集似的“奔聚”“烂漫无比”的春天。这个时候,有“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的“积伶积俐”的“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小燕子极其自然和谐地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绝妙无比的江南早春图!这段文字,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颇费了一番心思。作者先是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小燕子的外形、轮廓,然后再画出小燕子活动的自然环境,接下来才绘声绘色、由近而远地、精细地描绘出小燕子满天飞舞的生动情景。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这是作者童年记忆中故乡的小燕子。小燕子也有家,它们把巢筑在“一个个的快乐家庭”里的厅梁上、匾额后。每年,冬去春来的时候,它们就像远道而来的嘉宾悄然光临,住进了自己的家。它们与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如宾主一般,亲热和睦,融洽无间。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小燕子的家,而且还渲染出浓郁的日常家居生活的气息,就是想告诉读者,此时此刻,他是多么地想家,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在这些充满亲情与温馨的文字背后,寄托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渺茫无尽的离愁别绪。
  深情的怀想是被眼前的真实图景所唤起,所以,作者又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摄影师,很自然地把镜头从追忆缅想中切换到现实图景。眼前是一幅清新美丽、让人陶醉的迷人景象:“阿托士”号航行在浩莽的大海上,海连天,天接海,海天一色,淼淼无垠。写实与想象交织,写景与抒情相融,抒情主体暂时忘却了漂泊离愁之苦,沉迷于眼前新奇美妙的景色和对未来的憧憬之中。这时,活跃在旷野,在农人、市民家里的小燕子,就像“海上的英雄”,成双成对地,在浩浩淼淼、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还是那样地活泼,那样的无所畏惧,“仍是隽逸地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用“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拍打着湖水一样平静的海面,不知疲倦地、欢快自由地“飞着,飞着”……小燕子的出现又把作者的思绪从想象的世界拽回到现实情景中,成双成对的小燕子与飘零异乡的天涯孤客,恰成鲜明的对照,浩莽无垠的大海与小巧玲珑的燕子形成极大的反差,作者不禁轻声问道,它们“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与其说作者是在替小燕子担心,倒不如说他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生活忧虑。独自一人,飘洋过海,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此他心里不免有点惴惴不安。同时,他的远行也给家里的亲人增添了莫大的精神负担。所以说,作者的这一问,既可以理解为作者思念的亲人、朋友对他的关爱、安慰和鼓励,也是他旅途寂寞、思念亲人的隐忧的曲折表现。他既是在为自己寻找安慰,也是在默默地为亲人祈祷,但愿一切顺意、平安。而且,他还从这“海上英雄”的身上感受到了力量和鼓舞,感受到了亲情和友爱。这小燕子是替寂寞的旅人传递乡情的使者,也是作者倾诉乡愁的对象,是作者的亲人和朋友的化身,它们来看他了!
  这篇散文题名为《海燕》,但作者却没有直接从眼前海上见到的“海燕”写起,而是急不可待地首先写到记忆中故乡的小燕子,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何等急切!尽管如此,作者却含而不露,很有节制地将浓郁的乡愁融化在笔下的小燕子身上,把小燕子写得十分可爱灵动,富有人性,体现了作者一贯以物写人的风格。在谋篇布局上,背景与主体,动态与静态,写景与抒情,既参差有致,又浑然一体。
  [作者通联:山东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总想谈谈的读书经历,谈谈我的读书体会,让我缅怀,挥之不去。多少年了,父亲为孩童时期的我讲解《铡美案》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当然这还不能算读书,真正的读书应该是开始于看连环画,文革时期,母亲被罚到废旧仓库劳动,角落里堆放着大量的书刊,其中就有许多连环画,它们吸引了我的眼球,也许是注定与书的缘份,我迷上了这些老少皆宜的“小人书”,从此无法收拾。我读的第一部大部头的书是《红旗飘飘》,它使我真正走进了书的
在哲学家看来,“在场”是指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世界在语言中在场,道在语言中敞亮,而人则在语言中发现自我,确立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本体不是封闭的、静止的、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是开放的、发展的、经验的、与人的存在在本质上相关联的无限敞开的澄明世界。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体获得自我意识、逐步
案例呈现:  师:(朱自清《匆匆》导入)什么太匆匆呢?  生:(异口同声)时间。  师:是啊,时间太匆匆,生命太匆匆,我们怎么把握住有限的生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答案。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后,要求5分钟浏览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准备复述故事情节。两名学生复述,教师稍加指导,复述基本完整。下面进入精读阶段。教学过程有所省略。)  师: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呢?  生(1)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更多了,自主实践探索的能力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其广度和深度。    一、广度    1、在学科广泛渗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而关于作文、作文教学,我们探索研究得也比较多,但正如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蔡伟所说:“写作教学依然是语文界公认的教学难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大面积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作文教学为什么一直举步维艰,低迷不振,收效甚微?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什么一直原地踏步,提升较慢?    一、原因透析:我们的作
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都不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我认为与当今的语文课缺乏感染力有密切的关系。语文课有了感染力,学生身临老师创设的情境,就能够获取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性情、活跃思维,较好地感悟语言规律和理解文章意蕴,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语文课的感染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充分发挥语文实践课的
下午四点的阳光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阳光  突如其来的,夹杂  在阴翳和黑暗之间  不合时宜的阳光  那么明亮,明亮得像  只争朝夕的爱情  像一个做完手术的病人,几个月来  看到的第一束阳光  这天我站在这样的阳光下  没有由来地想落泪  就忽然理解了他  是在什么天气,写下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那种回光返照的明亮  一如倒叙,一如一个人  满心希望地走向绝望  海兰卡  ※  然后人们教
古人写诗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读诗,也应该咬文嚼字。  首先要“咬”“嚼”的当然是“诗眼”。  好诗多有“诗眼”。诗眼者,诗歌之灵光汇聚的核心词语也。打开这个词语,便可以触摸到诗人之心跳,窥见诗人之心境,进而测量到诗人之心温。“诗眼”既可以是具有点题作用的关键词,也可以是具有独特的辅助诠释功能的“第三只眼”。擦亮“诗眼”,就是找到了诗歌教学的主题,找到了解读诗歌的曲径、幽径、妙径。  抓住
人家说三搬一火,搬三次家就等于失火一次。我们家才第二次搬迁,就已经有很多东西不见了。前天晚上,妈妈问我有没有看见一个铁质点心盒。  我一边整理漫画一边说着,我看到了就给你。妈妈却一再叮嘱我,仿佛那是一个什么宝贝似的。  妈妈经营着一家服装店,专门卖年轻女孩子穿的衣服。她经常把店里的衣服拿回家来给我穿。家里并不宽裕,爸爸去世得早,这个家完全靠妈妈不到十个平方的小店来维持。可正处于青春叛逆末期的我却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了第十个年头,回顾年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的整体样貌,似乎可以用“面壁十年图破壁”来描绘。做出这样的判断有三个理由:   一是从研究内容来看,本年度的综合性学习论文可以归为两类。一类侧重于解析综合性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