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读书的语文教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shuang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想谈谈的读书经历,谈谈我的读书体会,让我缅怀,挥之不去。多少年了,父亲为孩童时期的我讲解《铡美案》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当然这还不能算读书,真正的读书应该是开始于看连环画,文革时期,母亲被罚到废旧仓库劳动,角落里堆放着大量的书刊,其中就有许多连环画,它们吸引了我的眼球,也许是注定与书的缘份,我迷上了这些老少皆宜的“小人书”,从此无法收拾。我读的第一部大部头的书是《红旗飘飘》,它使我真正走进了书的世界,那时我大概读小学三四年级吧。
  我在青少年时期读的书主要有文学和历史这两类,读书的面并不广,但却影响了我的一生。
  在文学作品方面,我记得读了不少当时的所谓禁书,诸如《苦菜花》《林海雪原》《平原枪声》《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等等,战争小说中英雄人物的事迹深深的震撼着我,那个时期我总是幻想着成为女英雄,飒爽英姿地走在队伍的前列,那个时候革命英雄主义是我思想的主流,英气逼人的女英雄是我心中最美的形象。后来开始接触一些古典小说,母亲没多少文化,但靠着革命干部学校的那点扫盲水平,书箱里居然有几套经典作品,《红楼梦》《水浒传》《说岳全传》等等,这让我异常惊喜。从此,我用书把自己包裹了起来,沉浸在书的海洋,看上去,我是孤独的,多少年后,关于我,亲朋和老师记得最真切的是当年看书时傻傻的模样。可是,只有我知道我并不孤独,因为书,我的内心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读的书有些书名记不得了,这里暂不论内容的政治化,反正少年的我也不懂,但小说诗一般的语言,让我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于是我开始做一件事,那就是摘抄,我抄书中的精美语段,抄人物的精彩对话,总之抄所有喜欢的内容,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把我的宝贝拿出来,借鉴、整合、模仿,炮制我的得意之作,那样的过程,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在历史类方面,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世界简史》及其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的片段,这些阅读,更进一步地扩大了我的见识,增长了我的人生智慧。很长一段时间,我沉浸在近代史的风云中,为国家蒙受的羞辱而切齿,为历史的沉重悲剧而流泪,小小少年的情感第一次与国家兴衰民族危亡这些重大的话题有了联系。这也是责任感的最好培养。
  就这样,我的青少年时代伴随着苦难中的阅读缓慢而又匆匆过去,当年读书的艰难仍然历历在目,令人感慨唏嘘。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借书,个中滋味,冷暖自知,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是自有体会。我庆幸在我还不能明辨是非的年龄,读到那么多闪烁着真善美光辉的、充满着温暖人性的好书,正是这些书,在我的心里播撒着阳光,看到生活的美好,愿意相信未来的希望,这种心灵上的熏陶较之空洞的说教而言更具教育意义。同时,读书也使我的语文素养得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喜欢读书,我的语文成绩很快在班里甚至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也是因为喜欢读书,我收获了尊严和友情,同学喜欢听我讲故事,喜欢听我高谈阔论,平日里的自卑与沉默,因为书而烟消云散。人到中年,同学聚会逐渐频繁,对于我,大家回忆得最多的就是劳动课休息的时候围着我听我讲故事的情形,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算是文化生活贫瘠年代的一道风景啊。
  这些读书的经历对我后来的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积淀深厚的文化功底,培养优美的情操,使他们即便不能成为崇高的人至少也要成为善良的人。而且,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没有读书支撑的语文教学是苍白无力的,离开读书去期盼提高语文成绩也应该是一种奢望。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开展课外阅读,也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书。美在读书,阅读是我少年时代最大的快乐;美在读书,在我成了一名教师以后,阅读又成了我教学的法宝。过去,我陶醉在我的读书世界,现在我与我的学生分享着读书的快乐!我给他们读名著,读诗歌,读精美时文,让每一个同学去感悟语文学习中最美的真谛。
  有人曾经说过,人是有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救赎能力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读书是主要的途径之一。我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是想证明一点:读书,读好的书,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取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情感及高尚的情操,促进其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的发展,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并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
  读书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和诗情,读书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有底气。所以,让我们做读书的教师,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读书吧!
  唐远霞,语文特级教师,现居贵州贵阳。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空中,尽情享受美,本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既定目标,可如今的语文课堂为了应试普遍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那么如何做到“退耕还农”呢?我认为应该捡拾起“美的碎片”,形成美的场力。  一、间关莺语花底滑——感受语文的音乐美  无论是古代诗歌、散文,还是现代诗歌、散文,每个汉字都承载着万种风情。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文字来体会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创新教育的热点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学,必须强化“主体性原则”,创新是主体生命潜能的一种极致闪光,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试想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主体潜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性=主体性,一切教学的终极关怀,便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获得与张扬。因此笔者认为教学要注重“心灵自由”的营造。    一、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人才需要
我国档案学发端于民国时期。从那时期起,许多有志之士便投入到档案工作革新和档案学研究中去了。其中,有位先生颇为特殊,因为他的两本著作均作为档案学旧著十三本之一而被翻印。这位先生就是周连宽教授。    1 周连宽与档案学    周连宽,广东开平人,1905年2月出生。1924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就读,四年后毕业,旋即进入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即后来的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继续深造。19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渗透学法指导、回顾学习过程、迁移、序列训练等方式,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我总结出了如下一些体会,与广大同行朋友探讨。  读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阅读能力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语文积累靠什么?靠广泛地阅读。而实际情形怎样呢?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记录几乎为零。现在很多老师也都逐渐重视起课外阅读来,但大多数流于形式,只
集体备课和个体备课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本不是个问题,当然是个体备课重要。但是现在却成了个大问题。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大会小会上都拼命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有些学校甚至采用查岗的办法来督促所谓的集体备课。更有甚者,喧嚣的中小学教育地界上,开始上演一出新的闹剧——集体备课展示。就是把原本应该在办公室里进行的一种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的教学研究的日常工作,搬到阶梯教室或者礼堂里的舞台上,演给领导、教研员和教师看。
余映潮先生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后,在语文界如何高效教学诗歌方面轰动一时,让单一的诗歌教学有了新的参考。余老师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美文联读”和“读写结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厚度,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表达经验。整堂课课堂积累丰富充实,训练活动扎实有序,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余老师这堂课的亮点毋庸置疑,但在文本解读方面是否紧扣文本,读懂作者还值得商榷。以下主要从分析课例、文本解读入手来反
《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周劼人试做了一遍,总共15分中只拿到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作者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调侃:“两个问答题,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  这其实早不是新闻了。作家韩寒也曾“细心地完成”了针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期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08年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对“学习需要”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本年度对“学习需要”的关注与研究来自三个层面:学者的理论探讨、学生的陈述、教师的备教策略。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层面对相关文章加以述评。    一、“学习需要”的理论
这一块一块的石头垒起来,石头就活了  活在一根红绸的牵挂里,一面黄头巾的抚爱里  一条白纱巾的亲吻里垒起的石头,让每一块石头成为象征  成为思念的母本,成为一个游子归来的理由  不远处就是雪山  就是晚霞燃烧的山峦,垒起的石头  听着雪山融化的声音,多想用一块石头  擦亮另一块石头,让一个灵魂回来  垒起来的石头  多年之后还是石头  而石头里的人已经走远  静物  这些静物,门前的一个石凳,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