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a19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教材内容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并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终身学习技能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创新时代的内在要求。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
  1. 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要实现该目标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问题作为思维的起点,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会学习,从而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技能。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积极主动学习转变,更多参与到课堂探究讨论问题上来,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和更新问题的过程,这种转变凸现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因为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意识,教学将失去活力,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需要。学习者必须思考三个层面的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学情是实施针对性教学的前提,要想真正掌握学情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老师根据了解到的学情来进行针对性教学,使之直击学生疑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而传统教学理念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一言堂”,结果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更没有机会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他们只会被动的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对问题缺乏深层次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这样的教学效益必定低下。
  二、学生问题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1. 现状调查
  (1)学生不敢问。粤西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教育落后地区,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学生视野窄,见识少,不少学生来自农村,虽然学习勤奋,为人诚实,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词,思想保守,怕提出问题时被同学讥笑为弱智或被认为出风头,怕提出问题时被老师误认为自己是学习差的学生,从而影响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形象,往往学习上有问题也不敢提问。
  (2)学生不善问。所谓不善问就是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往往缺乏产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有些学生连应对教材内容都有难度,更谈不上对内容持怀疑态度了。长期养成了老师布置什么我就做什么,老师提问什么我就回答什么的思维习惯。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向老师请教完了就算了,很少深究问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少听到学生反问几个为什么,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就更少了。
  2. 原因分析
  (1)心理因素。学生不敢问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恐惧心理、迷信心理在作怪。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弱,自己提出问题担心被老师和同学讥笑或被认为不务正业。不敢对课文观点持怀疑态度或多问几个为什么,也不敢质疑教师的观点。自己没有独立的见解,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唯书本和教师所讲是从。长此以往,影响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2)知识能力因素。学生不善问的主要原因是知识面不广、知识能力不高、口头表达能力差。学问学问,有学就有问。学生提出问题本是教学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要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面窄、思维能力差导致其问题意识差,有时所提问题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甚至把课文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知识储备的多少直接制约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质量。
  (3)现行教育机制制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书本至上的思想在学生和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变成书本知识的传达者,学生变成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课堂上学生很少会对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观点产生疑问,学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很淡薄。虽然新课标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实并非如人所愿。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 加强“双基”教学,让学生“能问”。问题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对新知深层次的本质规律进行探究反思产生的,为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讲解要简明扼要、详略有当,深度内容要让学生思考回答,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教师不仅要具有驾驭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应具有引导学生思考发问的教学思想。教师可以从丰富的背景材料中诱发问题、演绎问题,让学生形成问题,然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2. 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问”的前提。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表现。要鼓励学生善于对课本知识有关原理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要塑造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问题中放下心理包袱,对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疑问。
  3. 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设下陷阱、造成悬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问题和思考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值得运用和借鉴的。学生在已知和新知的矛盾运动中深刻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以“误”引“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对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对学生要表现出充分的重视及足够的尊重,赞扬要满怀真诚,要积极挖掘他们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多进行鼓励性的问题评价,使他们养成爱提问题、多提问题、提好问题的习惯。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激励性语言运用是对真情的唤醒,对言行的肯定,对精神的诱导。在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应用激励性语言是一门艺术。  一、注重激励形式,培养良好习惯  1. 使用口头语言  这是课堂中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的鼓励、完成过程中的引导和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可以使用口头语言激励法。“不是聪明使人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人变得聪明”。在我的课堂上,我一般都会用口头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
番茄为皋兰县主栽蔬菜品种之一,随着高架大棚番茄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各种病害发生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产量与品质。本文针对大棚番茄栽培中常见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综合
广州市新版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了广州文化的引领。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以“玩中学”为主要特征,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快乐学习,感受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广府文化不仅资源丰富,包含粤语、饮食、服饰、民俗、建筑、历史人物、艺术、粤剧等方面,而且具有传承性、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这些恰
甘肃省天水市近年来蔬菜价格持续上涨,本文通过对部分常用蔬菜价格的长期监测数据研究,针对性地分析了波动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工作建议。
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先反复阅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出重点,读出感情,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
肖楠楠在《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5期《找回失落的德性:生態德育的价值观转向》一文中指出,生态德育是学习和传播伦理的道德教育方式。它的根本内容和理论基础是生态伦理思想。传统的生态德育认同并灌输着这样的观点: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界净化环境的能力是无限的,因而自然环境是没有价值的,可以供人类免费使用。由此可见,传统的德育理念是人类中心论,提倡一切都以人的价值和利益为中心。为了超越人类中心论,让人类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使我深深地懂得中学阶段是人成长的非常重要的阶段,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教师应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如何优化班风班貌?如何让学生养成一
一、问题的提出  这里要讨论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流程”,不是宏观的,也不是中观的,而是微观的——一个课时的,因为不管你清楚不清楚,承认不承认,它们都是影响基础教育的教师备课和上课时最多最深的几个术语。在我们还是一名新手教师的时候,我们最在乎的是“教学流程”;但当我们从一名一线教师变成一名教学管理者的时候,“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则开始整体地对我们进行“折腾”,原因是,它们太像了,但我们又总是觉得
玉林市玉东新区玉东小学创建于2012年7月,现有51个班,2269名学生和101名教师。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有特级教师3人,国家级、自治区级骨干教师5人。硬件设施齐全,拥有众多特
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一、评价功能的转变  在评价功能上应淡化评比与选拔,强调发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的作用。  当前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并将它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这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开展的大都以评优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仅对评价的鉴定选拔和管理功能情有独钟,评价结果被凝固化,没有反馈给教师并被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