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浅谈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概念的引入与生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真正理解概念,在概念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旧理念下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层次分析。
  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大多采用“属+种差”的概念同化方式进行。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名称和符号;2、对概念的进行特殊分类,揭示概念的外延;3、巩固概念,利用概念解决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识别活动;4、概念的应用与联系,用概念解决问题,并建立所学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联系。
  这种教学过程简明,使学生可以比较直接地学习概念,节省时间,被称为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方式”。但是,仅从形式上做逻辑分析让学生理解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数学概念具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既是逻辑分析的对象,又是具有现实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数学过程。因此,必须返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位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原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将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个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可怜的寿命。”就数学概念教学而言,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为理解而教。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1、活动阶段;2、探究阶段;3、对象阶段;4、图式阶段。
  以上四个阶段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真实的思维活动。其中的“活动阶段”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关系;“探究阶段”是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概括过程,学生在头脑中对活动进行描述和反思,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质;“对象阶段”是通过前面的抽象认识到了概念本质,对其进行“压缩”并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使其达到精致化,成为一个思维中的具体的对象,在以后的学习中以此为对象进行新的活动;“图式阶段”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完善,起初的图式包含反映概念的特例、抽象过程、定义及符号,经过学习,建立起与其它概念、规则、图形等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综合的心理图式。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概念与法则的教学。
  1、代数式概念
  代数式(字母表示数)概念一直是学生学习代数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多学生学过后只能记住代数式的形式特征,不能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代数式的本质在于可以将未知数和数字像数一样进行运算。认识这一点,需要有以下四个层次。(1)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具体的代数式 (2)探究阶段,体验代数式中过程。针对活动阶段的情况,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3)对象阶段,对代数式的形式化表述。 这一阶段包括建立代数式形式定义、对代数式的化简、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及解方程等运算。学生在进行运算中就意识到运算的对象是形式化的代数式而不是数,代数式本身体现了一种运算结构关系,而不只是运算过程。这一阶段,学生必须理解字母的意义,识别代数式。(4)图式阶段,建立综合的心理图式。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在头脑中应该建立起如下的代数式的心理表征:具体的实例、运算过程、字母表示一类数的数学思想、代数式的定义,并能加以运用。
  2、有理数加法法则
  (1)运算操作:计算一个足球队在一场足球比赛时的胜负可能结果的各种不同情形:
  (+3)+(+2)——+5 (-2)+(-1)——-3
  (+3)+(-2)——+1 (-3)+(+2)——-1
  (+3)+ 0——+3 …………
  (其中每个和式中的两个有理数是上、下半场中的得分数)。
  (2)探究规律:把以上算式作为整体综合进行特征分析: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一个数与零相加等的过程和结果对照总结规律,理解运算意义。
  (3)形成对象:把各种规律综合在一起成为一完整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并产生有理数和的模式:
  有理数+有理数=①符号②数值
  这一阶段还包括按照有理数和的模式及具体的运算律进行任意的有理数和的运算和代数式求值的运算等。
  (4)形成图式:有理数加法法则以一种综合的心理图式建立在学生的头脑中,其中有具体的足球比赛的实例、有抽象的操作过程、有完整的运算律和形成的模式。而且通过以后的学习获得和其他概念、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三、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对比分析。
  与新课改理念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少“活动”阶段,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充分体验,学生数学概念的建立靠教师代替快体验、快抽象。反映出的情况有:
  (1)过快的抽象过程使得只能有一少部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难以引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数学概念,只能靠死记硬背。例如学生学习有理数运算很长时间,还经常出现符号运算错误,这就是学生对有理数运算没有理解而造成的。
  (2)由教师代替学生快体验、快抽象出数学概念,即使是能跟随教师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学生其学习活动也是不连贯的,建构的概念缺乏完整性。例如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经常出现a+a+a×2=3a×2,25x-4=21x,5yz-5z=y等错误,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进行必要的“活动”,使“探究”的体验不完整需用造成的。又如在求解方程中出现(x+2)2=1=x2+4x+4=1=……等错误,说明学生还停留于运算过程层面,对方程对象的结构特征不理解。
  (3)学生建构概念的图式层面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在现有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难以达到这一层面。例如,为什么要学习解方程?解方程的本质是什么?
  四、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是由学生活动、探究到对象、图式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规律性。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
  (1)教师要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活动中。
  为了使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首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这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能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②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习活动能顺利展开;③适当数量的问题,使学生有充足活动体验;④注意趣味性,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引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是知识产生的灵魂,把握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学生展开思维、建构概念的主线。学生学习中要给予提示、建议并在总结中归纳。另外,要设计能引起学生反思的提问,如“你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得出的?”“你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能顺利完成由“活动”到“探究”,“探究”到“对象”的过渡。
  (3)数学对象的建立需经多次反复。
  一个数学概念由“探究”到“对象”的建立,有时既困难又漫长(如函数概念)。“探究”到“对象”的压缩、抽象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至学生真正理解。“对象”的建立要注意简练的文字形式和符号表示,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数学知识的直观结构形象,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的心理图式。
  综上所述,数学概念教学应努力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我们遵循认识规律,注意概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不难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内容繁多,知识网络也很庞大,事件与事件之间内在联系千头万绪,对历史史实和知识的认知又可谓角度多、层次多,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要把很多历史史实、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讲生动,又做到留有余香,发人深省,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要把诸多的历史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进行历史课堂的复习、整合、再认、提升,更转换为学生记忆中的准确符号、信息,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那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并且费时,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程
摘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气氛  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一个老调重弹的话题,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退出之后,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体育课程的成熟发展关乎着学生身心成长,探索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甚为重要。  一、培养学
1.研究背景  痹证,是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使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僵硬、肿胀、变形、屈伸不利等症状的一种疾病[1]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职高数学课堂。  一、将生活问题引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
近几年,我国的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由应试教育已转轨到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只告诉学生是这样,而轻视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没有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严重受到阻碍,在这种情形下,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更新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过程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好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曾说,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源于他的爱心教育,他还在他的书中这样说“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因此,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普遍认为材料解析题比较难,也是学生考试失分的主要题型,材料解析题是中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解答好材料题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的意义。在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把握其解题方法与技巧:一、审清设问规定,明确取舍方向。二、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三、联系课本相关知识,归类对号。四、构筑提纲要点,准确组织答案。五、认真检查,查漏补缺。六、重视平时训练及课堂延伸,及时
摘要:历史课堂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 爱国主义 方法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历史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当把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