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三要:读书、溯源、求法——也谈朱熹作文观之应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_ki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今人对这一问题难以找出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试着从古人那里寻求一点破解的智慧。朱熹的读书法常为世人称道,如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熟读涵泳等,但其作文观却常被人所忽视。
  一、读书
  读书还为写作,能入还需能出。有人说朱熹不重视写作,强调多读书而自然能写出好文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该如此,就是老师不断地“讲”课,学生不断地分析研读课文,读多了,作文水平自然也就高了。这一观点无疑是颇为片面的。《朱子语类·论文》中载“某人晚年日夜去读书。某人戏之曰:‘吾丈老年读书,也须还读得入。不知得入如何得出?’谓其不能发挥出来为做文章之用也。其说虽粗,似有理。”也就是说,朱熹赞同这样一种观点,读书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写作,晚年日夜读书,即便能读得懂,心有所悟,但是要发挥成文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缺少大量写作实践的时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是非常可观的。既然这样,为什么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贫乏呢?原因只有一个,缺少大量的写作实践。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读书还为写作,能入还需能出,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二、溯源
  时下流行的作文观点似乎有这样一种趋势,那就是强调创新。创新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作文还未入门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创新”却是让他们在作文方面畏缩不前的致命毒药。既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更是无话可说。因此,我们就要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
  什么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呢?
  一是模仿
  大部分中学生依然而且肯定还是初学者,这是无庸置疑的,要他们凭空“创新”为文,显得是强人所难。朱熹写作十分重视模仿,他说“人做文章,若是仔细看得一般文字熟,少间做出文字,意思语脉自是相似。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底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底文字。”“前辈作文者,古文有名文字,皆模拟作一篇。故后有所作时,左右逢源。”这里既有道理上的论证,又有自身写作实践的证据,对时下的作文一味追求“创新”的教学误区无疑是警世之言。
  二是挖掘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理想和现实难以达成一致的考验。对于一个孩童来说,没有得到一粒渴望已久的糖果所产生的挫折感绝不会逊色于高中生没考上大学时所产生的感受。对于写作者也是一样,文章写得好的人,往往遭受的挫折或感受到的挫折就越多。我们的学生未必都要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是只要肯留心,挖掘生活中的各种哪怕是极微小的感受,积累成长过程中的人生体验,那么这些就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作文永远也写不尽的“内容”。
  三、求法
  面对琳琅满目的作文技法指导书籍和作文毫无长进的学生,人们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作文技法是没用的,古人没有这么多专门阐述作文技法的书,写出的文章却能流传千古,所以我们不需要技法,只要多读多写就好了。这当然也是片面的。我将朱熹作文观中有关技法的部分择取一二:
  1.去除浮华,深研义理,培养思辨能力
  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用词的华丽新鲜与否,而在于能不能把道理很好地讲清楚。朱熹是很反对追求辞藻而忽视义理的,文字如果只是作为装饰,以求取阅读时的一时畅快,那么只接触到文章的表层,对于文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不必著意学如此文章,但须明理。理精后,文字自典实”,只有面对生活万象,细心体验,善于思考,勤于剖析,培养起码的思辨能力,做到“理精”,对文字的运用自然可以得心应手,文章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2.要做到条理清晰,不宜过于标新立异
  朱熹认为“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乃好,不可架空细巧。大率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文章要讲求内容丰富、实在,叙述要条理清晰,不可东拉西扯假装博学,最终以文害意,不知所云。中学生作文尤其要注意这点,养成良好的为文习惯,踏踏实实地学好为文方法,体会作文的要义。另外,作文不宜过于标新立异,特别是对初学者而言。“前辈做文字,只依定格依本份做,所以做得甚好。后来人却厌其常格,则变一般新格做。本是要好,然未好时先差去声。”学生学作文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先学会依定格本份做,方能期望有朝一日创出新格,独成一体。
  3.要注意文章的整体气势
  朱熹虽喜欢平实的文字,但也肯定了苏轼的文章整体气势感极强的特点。文章风格因人而异,即使在初学阶段也会有这种现象。对一部分思维活跃、感触敏锐却心思不够细致的同学而言,他们也许无法做到字字平实,但能够“明理”“说得有条理”,使得文章中心突出、气韵生动、意思明了,也不失为好文章的一种。
  如前所述,朱熹的作文观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具有十分切实而有效的指导意义,如能将之认真应用于作文教学,我想定能收取“良药”利病之效。
  ★作者单位:福建建阳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人”在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和安全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农村水电队伍建设和水电人才开发,处理好人力资源关系是实现农村水电科学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基于此,介绍了张家口市在推
在学校,总会听见语文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兴致缺少,也不积极举手发言,没有什么学习气氛。教师苦于自己在讲台上表现得很积极,但是就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开口,一个本应该充满生气的课堂就被当作一种完成任务的煎熬。  通过在语文课堂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和老师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在笔者看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  (1)学生一直都生活在家长的羽翼下,对外界的认识少,生活范围很窄,所以对客观
背景:眼黑色素瘤在成人中是惟一潜在致命的眼部恶性肿瘤。在放射疗法于20世纪80年代得到广泛接受之前,眼球摘除是肿瘤的标准治疗。如今已可获知经质子束放射照射后的长期效果。
一、创设情趣氛围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兴趣是学生的导航仪,对文言文有兴趣,才能投身到这种与实际生活脱钩的旧文字中来,尤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接触与古诗不同的另外一种古老文字,如何将其完全沉浸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兴趣就是很好的助推剂。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可以从文言文中衍生出一些比较现实的故事来平铺
本文介绍了对罗闸河流域南河段干流梯级电站开发方案及时进行的优化调整,避免了较多土地的淹没和近千人口的搬迁,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保护了环境,也减少了由于移民安置、土地赔偿
思辨能力是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提升能力素养的重要基础能力。在强调素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培养学生个性阅读,质疑探究,学会思考和辩证地看待所学内容,才能提升思维品质,获得个性发现与创新思考的能力。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方面的内容和教学策略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以找出能培养并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对策。  一、知人论世中运用思辨能力  人们常常对事物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心理,内心时刻都会对
国务院曲部办日前正式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一元”期间,西部地区将新增农村水电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用心去激发学生兴趣,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做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