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环境成为数学教学的翅膀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品质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为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不断创新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模式,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无限开放的、多层次的、探索性的、人机交互的、多维的学习空间。下面,就我在尝试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所遇到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科学合理地科学合理地做好教师“导”的角色
  
  数学课因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语文、自然、地理等类课中各知识点的独立性相对较强。它需要较强的先后性、层次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要有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可以说是“射线型”的教学程序。我在处理这一矛盾时,主要是在充分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序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索、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喋喋不休干预下,让其自觉地按照既定的程序去浏览呢?让学生于无形之中跟着教师的“导”走,我在网页中设计了自学导航图,分解了这一矛盾。一份优秀的导航图,虽然只是一个网站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可起到一位“隐形导师”的作用。例如,我将导航图的背景定位为一座高山,先用游动的、极具“诱惑力”的导语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亲爱的小朋友,欢迎你来某某网站作客,我相信你一定是最勇敢的,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攀上这座知识的顶峰的,但是,一定要从山底一步一个足印,脚踏实地地攀登,可千万别偷懒哟……”这样学生通常会在其引导下,从山底的准备部分浏览起,按照教学程序一步步地“走”到山顶的。由于我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内容有机地分解成了几个部分,按照顺序从山底排到山顶,学生登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将每一课知识点的难点和重点分别设计成拦路虎、绊脚石等儿化的角色,同时,在预先猜想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之处,,不失时机地设置了学生们喜欢的卡通动物或卡通人物的动画,并鼓励他们:“加油呀,你能行!”、“别灰心,再试试看”、“你真勇敢”、“你真棒!”。当然,有时也不免会有个别学生不按照“导航图”走,随意点击,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时也耍耍小“阴谋”,就是在设计网站时,就先设计好“如果不按顺序先完成前一目标,就无法打开下一目标”的程序,并且用小动画提醒他:“请你遵守交通规则……”。
  
  二、科学合理地选择建设适当的网络教学环境
  
  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更好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教师的网络教学设计,一定要研究学生、适应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领略到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乐趣,采撷到学习的成果,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学生欢迎的、真正成功的。我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特点。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体现:(1)风格儿童化。主题是《小白兔的故事》,链接着四个页面,分别是《善于思考的小白兔》、乐于助人的小白兔》、热爱劳动的小白兔》和《机智勇敢的小白兔 》,每个页面都配有卡通插图,读故事,做游戏,解习题,学生就兴致勃勃、趣味盎然。(2)及时反馈。每道习题后面都设置了“帮助”、“答案 ”按钮,链接解题提示和问题答案,方便学生参考和检查斤 的对错,提高他们解题的信心。(3)分层练习。为了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既设计基础练习,也设计加强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发挥潜力,都获得发展。有时,还让学生评价网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改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真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泉!
  
  三、在网络设计中注入“人性化”因素是提高育人效率的有效途径
  
  有人说,电脑本事再大,也不过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没有人情味,如果学生的学习过多的依赖于这些智能化的设备,很有可能将来培养出的也会是缺少人性的“机器人”。我认为,这些看法虽然有些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其实也不必过分的悲观。其中最有效的解决的方法就是在网络设计中有目的多注入“人性”的元素,更多的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觉到它所面对的不是一台没有生命的机器,而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充满人情味的朋友。我所设计的网络环境,基本上是围绕这一原则去做的。例如,我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将整个环境虚拟成一个充满温馨的大家庭,将原先如“整数”、“约数”、“约数”等枯燥的概念设计成大家庭中有血有肉的成员,赋予其生命和人性,让学生在灵与肉的交流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再如,在设计的过程中,哪怕是很不起眼的一个小图标,我都精心创意,或制作成学生最喜欢的卡通小动画,或制作成充满新意的小物件,尽量让学生感到亲切,在愉悦的心情中畅游知识的海洋。
  
  四、利用网络优势,做《新课程标准》的合格教师
  
  《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自主学习,发挥团队精神,教师已经不是他们唯一的信息来源。那么《新标准》下的教师又该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优势,来做好教学工作呢?网络条件下,教师要认真做好导的工作。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完成的,导,更能体现《新标准》。引导他们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帮助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他们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为学生自学奠定基础,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需要,注重媒体的优化使用,正确选择、使用媒体,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以立体、多维的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又不可以生搬硬套,适得其反。
  我们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在网络环境下,能够让学生协同学习、和谐作战;要提供给学生合拍、共鸣、交互的学习话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只有在自身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地完善和改革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大、更快地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化学课程的实施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形成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本文先从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如何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加以阐述,然后再从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作出实践经验的佐证。  【关键词】新课程 科学探究 能力培养  新课程的改革,如一缕东风,吹遍教坛各个角落,新的理念、新的思潮扑面而来!在化学领域,一线教学的教学工作者业已明显感受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
【摘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课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听说写的能力。笔者通过实践,觉得“任务驱动型”阅读教学法是比较科学的、可行的阅读策略。本文就该阅读法的操作过程进行描述,并指出在实际教学中的收获。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任务驱动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在初中阶段英语阅读理解方面,培养学生会读,会写,会参与等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较为关键。
教学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多媒体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科学。面对新形势下的普九阶段的学生,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教学的质量,是摆在当前历史课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谈谈我初浅的体会。    一
【摘要】“学困生”,即成绩或思想相对落后,他们普遍存在于每个班级,转化学困生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学困生的指导,促使他们的转化。一、要了解学困生的“困”,然后对症下药。二、动之以情——树立“学困生”的自尊心,克服其自卑感。三、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赏识的目光去看待他们。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学困生转化策略    在教学的每一个学段,总有
工作之余,我翻看了不少有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论文。卓著确实不少,有的也颇值得一读,方法也很科学,诸如:“用执果索因法”、“反向逆推法”、“辨证分析法”等等,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感觉耳目一新,确实是“高论”,自己也想尝试一番。但结合本人一学期来的地理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前思后想,不由产生了一种“阳春白雪,和者必寡”之感。  “卑之虽无甚高论”但有些话也觉得不吐不快,就提笔写几个字,已给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为数学课堂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尤其是校园网络的建立和使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
几何推理中常出现忽略“三点共线”的问题,下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几例:  一、过形内一点分别连接对角顶点时忽略“三点共线”  例:如图1,矩形ABCD的边长AB=4,AD=2,将矩形纸片沿EF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若点P为EF边上的中点,求CP的长。  图1图2  错解:连接AP,则∵四边形ABCD为矩形∴AB∥CD,∠B=90°∴∠CFP=∠PEA  ∵P为EF边上的中点∴FP=EP∴在⊿AP
【摘 要】有效地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影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让影视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是激发兴趣、助学和乐学,提高学习效率的素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
排列组合作为高中代数课本的一个独立分支,因为极具抽象性而成为“教”与“学”难点。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教者很难用比较清晰简洁的语言讲给学生听,有的即使教者觉得讲清楚了,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还不太适应。从而导致学生对题目一知半解,甚至觉得“云里雾里”。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过尝试总结出一些个人的想法跟各位同行交流一下。  我认为之所以学生“怕”学排列组合,主要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产生是从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数学教育主要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笔者在解题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颇有收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