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验证 丰富推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_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不完全归纳推理为主要形式得出的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是我们发现新事物、探究新策略的有效途径,但这种推理是一种似真推理。为了提高猜想的合理性,我们在应用这种不完全归纳推理时,应当注意尽量多地考察被归纳的对象,被考察的对象越多、范围越广,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论证手段加以证明。对此,近期再次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感悟特别深刻,现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教学案例:
  一、巧设习题,复习铺垫
  12÷3=( )÷9 60÷15=12÷( )
  192÷16=( )÷4 ( )÷23=276÷46
  二、故事引入,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的小故事。“一天,唐僧拿出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徒弟们吃,他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了2块,分给猪八戒1块;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了4块,分给孙悟空2块;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了8块,分给沙和尚4块。猪八戒一看,不高兴了,说唐僧师傅偏心,他得到的饼最少。”请问是这样吗?猪八戒、孙悟空、沙僧分别得到了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生:猪八戒、孙悟空、沙僧分别得到了一个饼的 、 和 。
  师:唐僧的三个徒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学生的答案不一)
  三、动手操作,提出猜想
  师:唐僧的三个徒弟谁分到的饼最多?让我们一起动手来分分看。
  1.折纸感知
  师:我们每位同学手上都有三张大小相同的圆片,我们用圆片纸来代替饼折一折,看看唐僧是怎样分饼的。
  出示操作要求:(1)请用折纸的方法分别表示出唐僧三次是怎样分饼的;(2)请在折好的圆片纸上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唐僧分给猪八戒、孙悟空、沙僧的饼。
  (通过折纸、涂色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 和 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即 = = )
  2.观察发现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个分数,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
  多媒体出示讨论要求:(1)从左往右看,分子和分母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变化的?(2)从右往左看,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变化的?
  3.大胆猜想
  师:我们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或乘4,分数的大小都不变;反过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或除以4,分数的大小也不变。那么,这种规律在其他分数中也存在吗?
  生:存在。
  师: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想,如果要确定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
  四、多维验证,丰富猜想
  1.数图印证,直观为凭
  师(多媒体出示下图):请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相等的分数。
  师:通过画图、写分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 = , = 。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这两个等式中,从左往右,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反过来,从右往左看呢?
  2.举例扩充,计算验证
  师:还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生: = 、 = ……
  师:你是怎样验证它们是相等的?
  生1:我是通过画图来验证的。
  生2:我是用计算器把分数化成小数来验证的。
  ……
  五、初步归纳,发现规律
  师:观察刚才同学们所列举的分数,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这些例子中发现的变化规律?
  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里师引导学生注意加入“0除外”)
  【说明:教学至此,有不少教师可能就此罢手,进入新知巩固阶段。但我认为,教学到这里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为此我再次引入商不变的性质,让学生进行验证。】
  六、演绎推理,深层验证
  师:同学们,我们课前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上节课也刚刚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不能利用这两个知识对我们刚刚发现的这个规律进行再次验证呢?
  (给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时间)
  生3:因为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我们可以把分数看成除法。如 和 ,就是2÷3和6÷9,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可以知道2÷3=6÷9,所以 = 。
  师: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刚才的推理是正确的,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
  反思:
  以不完全归纳推理为主要形式得出的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催化剂,这样的猜想往往意味着创新和发现。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说过:“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数学家高斯也说过:“一旦抓住真理,补充证明仅仅是时间问题。”由此,可以知道归纳推理对于发现真理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种归纳推理的不足,只是简单地列举几个例子后,就引导学生草草得出结论,忽视了让学生经历这种科学探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和体验又恰恰是学生缺乏的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探究精神。对此,教师要紧紧抓住机会,让学生的验证和猜想经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引导学生再次验证,让他们再次对刚才由不完全归纳推理总结出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有效的逻辑论证,从而提升验证的层次,使学生体会到演绎推理是数学中更为严密的论证方法。这样的推理验证,能科学、合理、有力地验证猜想,丰富推理的过程,使学生完成认知建构。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很多数学家认为,数学的发展即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提出……”的过程。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看,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理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每位数学教师都应更好地领会并扎实有效地予以落实。但事实并非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灵活地转换角色,改变以往那种单纯的被动接受者的固定角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重课堂角色的调整和变换,对于改变高年级数学教学枯燥沉闷的教学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趣——替换情境中的角色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更多,了解的知识更繁杂,如果仅仅采用一些卡通式、童话式的角色替换是难以真正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在于教师制造出多少花样、用了多少学具、让学生进行了多少次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去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能让学生在一种探其究竟而欲罢不能的氛围中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所以,又到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我不禁思考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虽然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计算圆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就会发现吴老师随时都在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数学课堂呈现出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不修饰、不隐藏,成就原汁原味的动态课堂。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真实的动态生成,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真情和灵动。也就是说,课堂应具有情感性、生成性、动态性、灵动性和探究性。下
倡导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独立分析探索知识;对各种有不同看法的现象或知识质疑,并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自己的疑问;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行创新。这些都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我们农村小学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更多的孩子走上成才之路。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呢?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摘 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索,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不但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到“由曲变直”的转化思想。  [关键词]圆的周长 意义 计算公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77  【教学内容】六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一册第62~6
“你为什么不检验?”这是一位教师在一次评讲试卷时,发出一句无可奈何的话。看得出,这句话中既有对学生糟糕成绩的失望,更有对学生答题态度的失望。然而,仔细想想,许多时候,学生一直在检验,可还是出现类似问题。稍加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学生除了态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解题方法上的原因,即学生不会检验。除了学生的原因,可能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忽略了对检验方法的讲解。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列举以下四种检验方法。  一
[摘 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走进圆的本质,走近数学本质。  [关键词]圆 本质 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这是我执教的一堂市级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05~106的内容。  片断一:  (出示教科书例1场景图,略)  师: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航模小组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民乐小组男生有3人,女生有5人;书法小组男生有3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男生有4人,女生有6人。  生。:我还知道航模小组一共有14人,男生比女生多2人;民乐
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熟知的卡通故事、生活场景等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将新知融入“情境串”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由“情境串”引出的“问题串”。下面,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为例,谈谈“情境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感受情境,让学生悄然情动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与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