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创新 学法渗透 高效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在于教师制造出多少花样、用了多少学具、让学生进行了多少次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去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能让学生在一种探其究竟而欲罢不能的氛围中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所以,又到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我不禁思考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虽然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计算圆锥的体积时不要忘记乘 ,但“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之后,还是有大部分学生容易忘记,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印象不深刻,总是容易遗忘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关系。因此,重新教学此课,我多下工夫备课。常言道:“学贵有疑。”于是我精心设计教学,大胆创新,处处设疑,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圆锥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关系的认识。
  首先,动态设计,疑中求知。
  课件出示: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圆柱和圆锥一起研究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从这些圆柱和圆锥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圆柱和圆锥一起来研究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小手林立,兴奋不已)
  生1:我选中间一个圆柱。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锥的高和圆柱的高都一样。
  生2:因为它们等底等高。
  师:也就是说,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
  课件出示: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书上例题是直接出示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寻找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固然可以,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被动告知的状态。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结果,显而易见,就是学生为什么总容易忘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原因了。所以,我决定把例题稍作改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觉先从图中找出一个和圆锥相应的圆柱一起研究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做到公平就必须有一个前提——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种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寻找出研究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不牢固吗?这样教学,还为学生继续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巧设倒水,探索新知。
  最近几年,刘谦的魔术风靡全国,可以说是老少皆爱。那么,刘谦的魔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细细想来,刘谦的魔术从开始表演到结束都是时时刻刻扣人心弦的,即使表演结束很长一段时间后还是那么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激人想去探个究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具有刘谦魔术的魅力,让学生想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所以,课堂教学中,我提供圆柱、圆锥、沙子等实验用具,让学生验证这一组圆柱和圆锥(如下图)是否等底等高。
  等底 等高
  师:现在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做实验时,为了减少误差,我们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把水撒到外面。
  师:现在我给圆锥倒满水,请你猜猜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后,水位大概在圆柱的什么位置?
  生: 、 、 ……
  师(第一次倒水):现在请你看看,猜对了吗?(学生一片欢呼,为自己猜对而高兴)
  师:我们接着给圆锥倒满水后再往圆柱里倒,猜一猜,要几次才能把圆柱倒满?
  生(异口同声):三次。
  (师第二次演示将圆锥里的水往圆柱里倒,学生齐呼“两次”,接着师又倒了一次水,学生齐呼“三次”,学生用热烈的掌声庆祝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脸上露出如获至宝的笑容)
  师:那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知道圆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2: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
  (师板书: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和总结,可以怎样表示圆锥的体积?
  生回答师板书: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
  ……
  以往教学此课,教师总认为学生自己做实验了,就一定能找出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其实不然,以前学生做实验大多流于形式,只顾着操作,感觉好玩,并不是边做边思考。这里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为什么是这样的关系”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实验能吸引学生积极去思考,在探索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时,我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是设计了两次猜测、三次倒水的环节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我猜得对不对?”“我的结果正确吗?”“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对几个不同问题的猜测,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第一次猜测是不自信的,他们对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持怀疑态度,但经过第一次倒水验证之后,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我们接着给圆锥倒满水后再往圆柱里倒,猜一猜,要几次才能把这个圆柱倒满?”这时学生充满自信地齐声回答“三次”。接下来,我倒水进行验证,更是给学生带来获取胜利的心理满足。通过这样一个验证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谁能说这节课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没有掌握呢?这才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再次,注重算法指导,创造高效课堂。
  以往教学“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后,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是什么关系说得头头是道,但一落实到圆锥体积的计算中,十之八九忘记去乘三分之一。即使有些学生不忘记,但由于计算圆锥体积时不得方法,往往导致计算错误,做题正确率很低。针对上述现象,教学本节课时我注意以下几点,力求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很好的弥补。   一、巧算铺垫,埋下伏笔
  口算:3.14×12× = 3.14×6× =
  3.14×15× = 3.14×32× =
  先让学生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计算的时候为了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忽略了简便算法,导致计算起来比较复杂,特别是含有3.14这样复杂的小数计算时,更是学生在计算中跨不过去的一道坎。所以,课前复习时,教师要给学生适时渗透简便计算的方法。如出示3.14×12× 让学生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寻找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从而降低计算的难度,为后面巧算圆锥的体积打好基础。
  二、算法渗透,构建课堂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后,教学重点应转移到算法指导上。所以,课堂中我是这样做的。
  1.试一试(大屏幕出示)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条件并说说怎样求问题,再独立列式。学生解题时教师注意算法指导,强调计算圆锥的体积应列综合算式,先约分再计算,这样可以降低计算难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根据条件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然后集体订正。
  底面积:2×2×3.14=12.56
  体积:12.56×6× =25.12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后,师强调:“计算圆锥体积时列综合算式比较简便,同时避免先算12.56×6再去乘 的问题,应该先将6和 约分,再乘12.56,符合‘列综合算式,先约分再计算;第一步计算时想法约去三分之一,降低计算难度’的原则。”
  算法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算法教学,正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数学基础。所以,在教学新授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明白求圆锥体积时列综合算式比较简便,因为综合算式在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这样可以降低计算的难度。在新授课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渗透计算方法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圆锥的体积不仅要知道怎样算,还要学会如何算。这样学生练习时就会特别关注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从而创造高效的课堂。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学定教,顺学而为”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各种“声音”混响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即时根据“学”的情况,做出适当的组织、引导与调控。而“顺学而为”到底要在何处而“为”,是教师最为困惑的地方。通过赏析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以学定教,顺学而为”为特征的数学家常课,感悟周老师在不同教学环节处的精“为”、巧“为”、智“为”的特点。  [关键词]顺学而为 知识 思维 思想  [中图分类号
“倍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倍”的概念是依据乘除法知识中“几个几”“份”的概念扩展而来的,通过两个不相等数量的比较,由“份”引出“倍”,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倍”的基础,所以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是核心任务。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经历了对本课教学的两次实践与反思,力图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激活他们的已有认知,诱发认知冲突,帮助学生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课程标准理念转化为实践,如何使每个学生真实体验到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数学的“价值”、数学的“必需”,从而得到属于自我的真实发展,这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深究的问题。  一、在真实生活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
数学教学中,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标准理念,将“教”与“学”两个要素中的“学”作为“教”的基础,由“学”了解学情,掌握“教”的核心,这样的教学模式开创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的理想课堂。现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学案导“学”,确定教学核心  现代教学论指出:“学生要经历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其基本问题是要让学生弄清‘学什么’,而后确定‘怎样学’。”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有人说走了弯路又回到了原处,也有人说迷失了方向不知路在何方。其实作为一线教师,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不同的人都在这场改革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内容。  前不久我有幸参与了“圆的认识”一节校级教研课的全过程,比较前后教案的设计,以及几次试教的过程,我厘清了当前数学课堂应关注的内容,下面将用这节课来说明我的思考。  一、数学课堂应关注教学目标,合理生成  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是影响
估算教学在数学教学领域中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数学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也增加了估算内容,并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会有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感觉,对估算到底怎样教很茫然,甚至会把这个知识点忽视淡化,简单地等同于求近似数的教学,从而偏离估算教学的方向。前些
[摘 要]几何直观是一种利用图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形象化策略。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几何直观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必须注重强化概念与算理,引导学生学会转换探究的视角,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最终形成数学思想。  [关键词]几何直观 创新思维 形象思维 概念 算理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8  《数学课程标准》(2
[摘 要]教材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智慧,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应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弄清每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关键词]数学教材 课例 分析 反思 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27  前段时间,我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很多数学家认为,数学的发展即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提出……”的过程。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看,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理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每位数学教师都应更好地领会并扎实有效地予以落实。但事实并非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灵活地转换角色,改变以往那种单纯的被动接受者的固定角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重课堂角色的调整和变换,对于改变高年级数学教学枯燥沉闷的教学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趣——替换情境中的角色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更多,了解的知识更繁杂,如果仅仅采用一些卡通式、童话式的角色替换是难以真正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