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小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glin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0月,适马发布了18-200mm f/3.5-6.3 II DC OS HSM镜头。这款镜头除了体积缩小、重量减轻之外,还有一个点非常引人注意:加入了一片萤石级低色散镜片(Fluorite Low Dispersion,简称FLD)。这种奢侈品一般的镜片此前只被厂家用在最高端的专业镜头上面,而此次适马却将其用在“一镜走天涯”的大众化镜头上,多少有些让人感到意外。
  五年四代“一镜走天涯”镜头
  2005年4月,适马公司发布了专门为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开发的18-200mm f/3.5-6.3 DC镜头。新镜头解决了过去28-300mm镜头用在非全画幅数码单反上丧失广角拍摄能力的问题,使得“一镜走天下”的目标在APS-C画幅相机上得以实现。
  2007年2月,适马又开发出18-200mm f/3.5-6.3 DC OS镜头。与上代18-200mm f/3.5-6.3 DC镜头相比,此头最大的进步是增加了OS防抖系统,具有相当于大约3挡曝光的补偿能力,提高了手持拍摄的成功率。另外,它的光学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13组15片增加到13组18片,使用了3片非球面镜片和2片SLD超低色散镜片(上代产品各为2片),最高放大倍率提高到1:3.9(上代产品为1:4.4)。由于增加了防抖开关,这款新的18-200mm镜头的“腰围”比上代镜头“粗”了不少。
  2007年6月,适马推出了18-200mm f/3.5-6.3 DC OS HSM镜头。从镜头全称就可以看出,这款镜头最大的改进之处是增加了HSM超声波马达功能,因此明显提高了自动调焦速度,同时减少了调焦时产生的噪音。
  2011年10月,适马发布了最新的18-200mm f/3.5-6.3 II DC OS HSM镜头。新镜头在外观和光学质量方面又有了很多改进,因此成为更轻、更小、更优的APS-C画幅“一镜走天涯”镜头。
  新镜头的改动细节有如下几点:一、滤镜口径改为62mm,最近调焦距离为45cm,最大摄影倍率为1:3.8,外观尺寸为75.3×87.7mm,重约490g。与2007年6月版的适马18-200mm f/3.5-6.3 DC OS HSM镜头相比,“瘦身”效果非常显著。二、镜头光学结构改为14组18片,新加入了1片以往只能在高端专业镜头上才能见到的FLD萤石级低色散镜片,再加上3片非球面镜片以及2片SLD低色散镜片,它因此成为当前配置最为豪华的APS-C画幅“一镜走天涯”镜头。三、进一步改善了超多层镀膜技术,使之更加适应数码相机的成像特点,可有效控制杂光对影像的负面影响。四、OS光学防抖效果比上代产品有所增强,具有相当于约4挡曝光的补偿能力,大大提高了手持拍摄的成功率;而上代产品具有大约3挡的补偿能力。五、光圈设计更加科学,即便缩小两挡光圈也可以保持较为规则的圆形,能营造出更加柔和的散景效果;上代产品只能在缩小一挡情况下保持圆形,进一步缩小就会变成七边形。六、新一代HSM超声波马达效果更好,自动调焦速度更快,明显比上代产品更加宁静。
  新旧镜头对比试用体会
  2009年,笔者为自己新买的佳能EOS 7D相机配备了适马18-200mm f/3.5-6.3 DC OS HSM(2007年6月版)。自从拥有了这款“一镜走天涯”镜头之后,其他镜头的使用频率就大大降低了。
  笔者非常关注适马18-200mm镜头的发展,因此找来一款最新版镜头,与自己的2007年6月版镜头进行了一番对比。
  新镜头比上代产品显得更加小巧精致,外观涂层变成了较为光滑的黑色,老镜头则是适马特有的EX亚光涂层。虽说适马公司一直对自己的EX涂层情有独钟,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因为这种涂层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脱落,因此,笔者对适马镜头外观涂层的这种改变拍手叫好。新镜头外观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前面增加了一个红圈,这应该是FLD萤石级低色散镜片的标志。
  实际操作中,笔者感觉新镜头的自动调焦速度加快不少,而且调焦噪声明显降低。其手动调焦的阻尼也比上代产品更舒适,没有了生涩的感觉。此外,新镜头的变焦手感也得到了提升,操作感觉也更加顺畅。
  当然,笔者最为关心的还是新镜头的实际拍摄效果是否有所提高。笔者使用三脚架和自拍,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馆附近拍摄了多组对比样片,均采用最大光圈拍摄。从局部放大图来看,两款镜头在18mm广角端成像基本一致;在200mm端,新镜头最大光圈下的锐度好于老款镜头。无论广角端还是长焦端,两款镜头的色散控制相差并不太大。
  综合评价
  适马18-200mm f/3.5-6.3 II DC OS HSM镜头虽然新增了一片FLD萤石级低色散镜片,但是其色散控制效果并未得到明显提升。不过,长焦端最大光圈下成像效果得到改善,使其实用性能明显增强;同时,体积和重量指标的降低,也让它更加适合“一镜走天涯”用途。
其他文献
2011年末,寇德卡的著名摄影集《吉普赛人》(Gypsies)新版问世,不知他心情如何。1975年,这本书在巴黎出第一版时,寇大叔心里很是不爽:“以前,这些照片只有我自己、朋友和选择过的人才能看到,现在你只要有钱,就随便看了。拿着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和一个妓女在一起。”  当时的寇大叔还没有名动江湖,一个人当“巴漂”(漂在北京叫“北漂”,漂在巴黎当可称“巴漂”),那些吉普赛人的照片于他情若女友,与自
期刊
H:  如果皑皑白雪在此时阻挡了你拉开门环,使你不能继续探索的习惯,那么,我想告诉你的是:“你没有必要离开屋子。待在桌边听着就行。甚至听也不必听,等着就行;甚至等也不必等,只要保持沉默和孤独就行。大千世界会主动走来,由你揭去面具。它是非这样不可的。它会在你面前狂喜地扭摆。”  卡夫卡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在城堡里探索,他在城堡里揭去世界的面具,一个,接一个。当面具掉落一地的时候,我猜想,他大概、至少
期刊
商业摄影在当今已经变成一个非常细分的行业了,静物摄影就是其中的一种,并且市场的需求量很大。但是这个细分的行业并不为大多数的摄影爱好者所知,也不像时尚摄影师那样本身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他们更像一些点对点的终端服务,只受专业客户的宠爱,长期的合作让他们本身成为这一行业的专家。 —编者  中:你只拍静物?  杨:我们影棚基本上只拍摄静物类摄影,并非像其他很多棚那样提供综合服务,属于术业有专攻的那种。这样
期刊
1904年冬,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收到一份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寄来的礼物:一个雪茄烟盒大小的铁盒,里面装着50幅拍摄西藏的底片。底片的摄影师是后来成为俄国著名东方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的G.T·崔比科夫(1873—1930)。崔比科夫1895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1899年11月,受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派遣赴西藏考察,他扮成一名到西藏朝圣的布里亚特蒙古族香客,带着一名仆人于1900年8月到达西藏,其
期刊
“2011年初,年迈的母亲突然病危入院。那年春节在呼救声与迎新鞭炮声中焦虑地度过。母亲脆弱的生命仅靠输液维持着。夜深人静,昏迷着的她偶尔喃喃自语:‘要回去了,要回去了……’那时我只能用温暖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住母亲长满老茧冰冷的手,让她感到亲情、温暖和力量。  二月立春的那天,天空突然晴朗了。久违的阳光照进了寂静的病房,母亲突然睁开双眼苏醒过来。家人们多日焦虑不安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疲惫地回到家里,
期刊
这是一组关于幻想和想象的自拍系列,影像帮我讲述儿童时代的“幻想故事”。我儿童时代沉迷于“格林童话”,于是我的幻想故事大多来源于超现实又叠趣横生的童话世界。这样的美妙幻想直到现在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我化身故事中的女主角,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的童话故事中……我将儿童时代的幻想讲述给我的朋友,可是对于一个摄影师,语言不是最好的表述方式。我一直在考虑用影像去阐述我的幻想世界。  美国的留学生活,让我精神上完
期刊
很长时间以来,去西藏画画、写作、拍照,一直是热门。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最重要的是,西藏的魅力确实难以抵挡。  人们去西藏,多为旅游式的轻浅张望,真正在那生活几年恐怕是件难事。如果一位摄影者,仅是猎奇般的“采风”,或许得不到你想要的好照片。  王守明,是一位非职业摄影师,因工作原因,幸运地在西藏生活了六年的北京中年汉子。这六年时光不仅让他感受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也让热爱摄影的他,获得了几万张记录这美
期刊
不知是不是因为数码真的太快餐,接触多了会审美疲劳,反正最近大家又翻出了尘封的胶卷相机,或将数码相机调到胶片模式上,开始温习起胶片来。  我们都是墙头草  说起来有意思,虽然我是从胶片开始学摄影的,而且大学就一直主拍反转片,但由于拍摄题材相对固定,所以平时使用的胶卷只有四五种,那么关于胶卷的论战也离我遥远,平时少有关心(当时最大的群体是柯达党和富士帮,偏门点的厚爱依尔福、爱克发之流,然后每门每派又有
期刊
单电蚕食单反地盘  2009年,奥林巴斯和松下最先推出了可换镜头而取消了反光镜的M.4/3系统相机,之后,索尼、三星、宾得和尼康纷纷加入单电大军,目前只有佳能按兵不动。短短两年多来,单电相机迅速成为所有数码相机中市场成长最快的机种,已经对中低端数码单反相机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2011年年末,日本著名的BCN网站(http://bcnranking.jp/news)公布了2011年可换镜头数码相
期刊
本刊2012年第1期“编辑视点”栏目,以《我们的“雕虫小技”》为题介绍了相机的数码滤镜拍摄功能。其实,当今的数码相机拥有最多的数码滤镜形式不过10种,可选余地相对有限;一些专业的数码滤镜软件,则能为摄影人带来魔幻般的数码滤镜效果体验。  “数码滤镜”这一概念最早可能源自Photoshop软件,我们在各种新老版本的Photoshop中都能找到多种数码滤镜形式。另外,很多第三方开发的数码滤镜软件都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