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赛人与共产主义的“城堡”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末,寇德卡的著名摄影集《吉普赛人》(Gypsies)新版问世,不知他心情如何。1975年,这本书在巴黎出第一版时,寇大叔心里很是不爽:“以前,这些照片只有我自己、朋友和选择过的人才能看到,现在你只要有钱,就随便看了。拿着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和一个妓女在一起。”
  当时的寇大叔还没有名动江湖,一个人当“巴漂”(漂在北京叫“北漂”,漂在巴黎当可称“巴漂”),那些吉普赛人的照片于他情若女友,与自己卿卿我我可矣,与他人分享则罢。寇大叔一生对外界所求甚少,这种人的内心世界不是白练秋江就是残阳瑟瑟,十分自恋;当然,如果控制力不够,往往发酵为“闷骚”。
  寇大叔对拍摄吉普赛人的事儿讲得很少,自己喜欢吉普赛人的音乐,去他们家里采风,后来也就拍起来了,听上去特艺术,特纯洁,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历史、政治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艺术家不可能脱离自己的视界和社会—历史语境,如果把《吉普赛人》放回到捷克斯洛伐克的1960年代,就会发现这群社会边缘人身上,深刻地烙印着、映射着这个国家的历史问题、政治问题和艺术问题:历史问题是吉普赛人与捷克斯洛伐克这片土地的千年纠结,政治问题是19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对吉普赛人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政治自由化”,艺术问题则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挑战。
  历史—政治问题。1962年,当寇大叔开始拍吉普赛人时,吉普赛人与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关系正十分纠结。简单说吧,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吉普赛大国”,吉普赛人源于印度的罗姆部落,千余年前迁移散居于欧洲各地,历史上一直作为欧洲国家的边缘人群而生活于歧视之中。“二战”期间与同性恋者、犹太人、流浪汉等一起被纳粹在集中营消灭了几十万。到1960年代,在捷克斯洛伐克,吉普赛人是除了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之外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超过20万,① 主要生活在城镇周围,靠打零工、摆小摊、卖卖工艺品和算命、表演小戏法为生。但问题是,捷克斯洛伐克是社会主义国家,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苏联老大哥带领下,有个实现共产主义的时间表;而实现共产主义,当然是全体人民在某一天早上六点钟,一起迈进美好明天,不能将吉普赛人单独留下,那太自私了,而且有违圣训: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于是政府决定在奔向共产主义的时候,带吉普赛人一起走,给他们盖了排房,建起吉普赛社区;吉普赛青年参军背上了钢枪,吉普赛兄弟走进工厂当起了工人,吉普赛姐妹到商店当上了售货员,吉普赛儿童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与其他儿童一起学习……看上去一切都十分美好:被歧视了千余年的吉普赛人,正作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一部分,向共产主义飞奔!
  寇德卡:《吉普赛人》(KOUDELKA: GYPSIES)
  泰晤士河与哈德逊河出版公司(Thames & Hudson),2011
  109 幅照片,192页,有社会学家威尔·居依(Will Guy)撰写的关于吉普赛人历史及当今社会际遇的长篇文章,ISBN: 978-0-500-54402-0,
  定价:48 英镑
  《吉普赛人》(Gypsies)小史:这本书一波三折,是摄影界的一个著名故事。寇德卡从1962年开始拍摄吉普赛人,1968年他请布拉格的设计师米兰·考浦丽娃(Milan Kopriva)设计了一个版本,名叫《茨冈人》,准备1970年出版,因“布拉格之春”,泡汤。1970年寇德卡来到法国,与法国摄影界有“第一图片编辑”之誉的出版人罗贝尔·德尔彼(Robert Delpire)合作,选了1962-1968年拍的吉普赛人照片60张,以《吉唐,旅行的终点》(Gitans, la fin du voyage;Gitans是法国对吉普赛人的俗称,略有贬义)为名于1975年出版,选入的照片主要摄于捷克。同年光圈出版社出了这本书的英文版,就叫《吉普赛人》(Gypsies),现代艺术馆还出了一个特殊的纪念版,这本书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著名摄影集。2011年的新版本照片扩充到109张,主要是在1975年版的基础上补充了寇德卡在西班牙、法国、罗马尼亚等地拍摄的吉普赛人的照片。
其他文献
拍摄室内自行车比赛我认为最好的位置是主席台左右两边低层看台。站在主席台左侧拍摄目标是冲刺前最后一个弯道,运动员动作摇摆剧烈,弯道会出现队形变化,意外事故也容易在这一赛段发生;主席台右侧便于抓拍终点冲刺,可以捕捉到比赛胜负结果。另外在这两个位置拍摄横向追随的片子能出现很好效果,因为比赛结尾冲刺时车速较快,拍出的影像动感十分强烈。  我两次前往北京老山自行车赛场,一次带的佳能“大马三”和7D,第二次是
期刊
消失在地平线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当我们在2月末3月初跨入北极圈内的北欧3国,白天太阳一直低低地挂在天边,不会升高,哪怕在正午也保持着差不多的角度。一天的时光,太阳沿着地平线平移,然后消失。一天的光线都仿佛傍晚时的角度,这给拍摄带来了很多戏剧化的
期刊
南北极地一直是摄影人向往的圣地,她没有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而损失殆尽。  中国属于东方古国,对于世界有着自己的理解,而易经则是中国人了解宇宙万物最早的哲学思想,虽然易经出现距今已有两三千年,那时人类还未曾知道南北极,甚至未曾弄清世界板块,但是圣人们已经展示了自己的超强智慧,将宇宙万物囊括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南极与北极则可以
期刊
一提起南极大多数朋友眼前的画面一定是南极企鹅、冰山、海豹,但我们很少会将人类自己放在整个南极的被观察角色,1911年12月14日,自挪威探险家阿蒙森首次在南极极点踏上人类崭新的脚印后,南极真正迎来了新的朋友——人类。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由南极大陆和周围岛屿组成,占地球总面积的9.4%,比大洋洲、欧洲还要大。南极大陆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是一块没有被分割的大陆,南极大陆更像是一个逗号,它被横贯南极山脉分
期刊
摄影包?三脚架?还是手拖车?这是笔者看到吉尼佛车架互换装置的第一感受。让摄影旅途更加轻松自如,一直是人们的强烈愿望,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在设备方面再三“精打细算”,甚至将镜头精简到“一头走天涯”, 摄影包也免不了沉重不堪——因为除了摄影器材外,还要携带三脚架以及其他各种必带物品。笔者虽然也用过不少名牌的摄影包与三脚架,但在拿到这款“先行者”后,就像小孩子看到变形金刚一样,还是充满了兴奋与好奇。 
期刊
摄影史写作中有没有“唬人派”?如果没有,泰瑞·贝内特先生(下面简称“贝先生”)的《中国摄影史 1842—1860》可算开山之作了。  贝先生是一个买进卖出老照片的英国生意人,前些年入手一些19世纪来华的西方人在中国拍的照片。为了出货,他给这些老照片的作者配了个简历(此乃行规,相当于卖商品带的商品简介),这些东西用于做简易图录是够的,但贝先生有史癖,给弄了个唬人的名字:《中国摄影史 1842—186
期刊
“五”是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数字,五行、五时、五方、五音、五色……“五”代表中心也代表完满。2011年“尼康杯”第五届全国公安民警摄影大展在北京完美落幕,影展仍如往届按公安纪实类和艺术类分别进行评选。入展作品包括挥汗如雨的训练场、惊心动魄的抓捕现场、奋不顾身的救援现场,拍摄者透过镜头用纪实的手法尽显公安民警英勇无畏、忠于职守的刚毅一面;同时,秀美的风光、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又表现出铁
期刊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凯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聚焦黔东南 · 相约甘囊香”中国 · 凯里全国摄影大展现已圆满结束,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人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参与,大展共收到近1000位作者的12000余幅(组)作品。入围作品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凯里和黔东南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以及经济社会建设成就、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
期刊
对戈尔的最初印象便是各种户外服装、鞋、帽上随处可见的小吊牌。后来戈尔进驻中国,伴随着中国户外产业的成长,几乎曾一度成为“户外”的代名词。  戈尔特斯?面料所具有的防风防水透气功能是真的吗?戈尔特斯?面料“保证使您干爽”的承诺又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呢?对于这样一家进驻中国已经10个年头,能制造出如此神奇面料的企业,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充满好奇。  这次,在戈尔深圳工厂建厂10周年之际,《中国摄影》有幸受
期刊
提到中国的摄影家,陈长芬是个不能绕过的名字。  陈长芬早在1965年就航拍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1985年,陈长芬就拍摄完成了那幅著名的《日月》,不但在摄影界引起反响,整个艺术界也有所关注;1987年陈长芬的作品被美国摄影史学家罗森布拉姆收入其编撰的《世界摄影史》,被评述为“陈长芬对摄影美学潜力的领会,在他航拍的《大地》《日月》等作品中,把现代美学观念和古老的哲学思想融合起来”,1989年,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