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胶片的不老故事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是不是因为数码真的太快餐,接触多了会审美疲劳,反正最近大家又翻出了尘封的胶卷相机,或将数码相机调到胶片模式上,开始温习起胶片来。
  我们都是墙头草
  说起来有意思,虽然我是从胶片开始学摄影的,而且大学就一直主拍反转片,但由于拍摄题材相对固定,所以平时使用的胶卷只有四五种,那么关于胶卷的论战也离我遥远,平时少有关心(当时最大的群体是柯达党和富士帮,偏门点的厚爱依尔福、爱克发之流,然后每门每派又有许多具体型号的支持者,争执起来好不热闹),结果今天行文,竟然只回忆起十多种胶卷型号。
  另外,虽然当时常听说某某大师一直坚持使用某某品牌某某型号的胶卷,甚至某名家靠着某胶卷确立了自己的风格,成就了自己的伟业,但那些似乎都是天外来音,与我毫无关联。不但如此,当拍摄黑白胶卷后,我甚至懒得自己冲洗,总是扔给了一位研究暗房技术多年的老前辈,而且美其名曰:“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用学暗房的时间拍作品去”。也因此,我一直相信自己不是一个坚定的胶卷党人,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会叛变。
  数码时代瞬间到来,虽然那时数码影像的印刷效果并不算好,但成本低廉,传递及时,更受众多媒体厚爱。一阵出胶片相机入数码器材的狂风刮起,我也“弃暗投明”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毫无疑问,数码确实方便,而且每次出去不用再背一箱子的胶卷,拍上几千万把张也只需一个小巧的数码伴侣盒。不用说,很快胶片相机就被大家埋葬在了防潮柜的底层,身边的一些朋友把胶卷放在冰箱“烂”了五六年!
  个性化时代召唤它
  有人说人类总这样,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留恋和珍惜。当柯达炸掉了自己的胶卷工厂,富士关闭了胶片生产线,我们忽然怀恋起那泛黄的记忆,胶片摄影瞬间成为一种时尚,如雷峰帽般重新走红了。
  最先瞅准这股风的是数码相机厂家,他们在自己的产品里带入了胶片效果模式,以此表示自己从未残杀过它。接着一帮软件开发商纷纷秀起自己的艺术滤镜,仿佛要帮我们找回失去的记忆。再下来是一群依然拍摄胶片的摄影人成为明星,带领着更多的摄影爱好者讨论起胶片的层次感、立体感来。市场上一度滞售的胶卷又涨了价热卖了。胶片,似乎又要牛上一把了。
  就如任何神话都值得我们警觉,任何夸张都充满了矫情,面对着胶片的回暖,我不禁暗暗自问:我们到底迷恋的是胶片的味道,还是个性的影像风格?
  是的,胶片就如初恋的女孩,虽是不够成熟却也贵在纯真,当我们见识过一帮浮华女子后,总会回忆起它的美好和韵味。不过,这和数码相机及软件厂家的那些胶片模式有何相干?LOMO和针孔效果不是得益于特殊的相机?粗颗粒后期不能添加?反转片模式虽有鲜艳的色彩,但哪来胶片特有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如果假扮为初恋女友的红尘女子能够让人厚爱,是否说明我们只是在追寻那种梦幻的感觉,而非实在的本体?
  其实大家一说到银盐胶片的颗粒、饱和度、立体感、色彩还原,更多的是在品味一种个性,回避数码产品导致的千人一面式的“数码味”。当我重新举起胶卷相机的刹那,也是为了摆脱浮躁的回放,希望静静的拍摄,让那种未知和拿到底片时的惊喜成为生活中小小的趣点!个性化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独特,如果独特中加入些历史,融进点回忆,自然更让人着迷。纯咖啡太苦,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添点奶末加点方糖,也就甘甜和个性了,今天的胶片热潮,同样如此!
  风中的记忆
  别迷恋姐,姐只是一个传说!如今的胶片摄影就如听惯了MP3后重温CD甚至老唱片,总让人感觉到阵阵暖意,但就如初恋的女孩已消逝在小路的尽头,科技的脚步大步向前,我们只是以轻舞飞扬的姿态,品味着那不老的面容和温馨,哪怕,一切已物似人非……
其他文献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凯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聚焦黔东南 · 相约甘囊香”中国 · 凯里全国摄影大展现已圆满结束,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人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参与,大展共收到近1000位作者的12000余幅(组)作品。入围作品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凯里和黔东南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以及经济社会建设成就、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
期刊
对戈尔的最初印象便是各种户外服装、鞋、帽上随处可见的小吊牌。后来戈尔进驻中国,伴随着中国户外产业的成长,几乎曾一度成为“户外”的代名词。  戈尔特斯?面料所具有的防风防水透气功能是真的吗?戈尔特斯?面料“保证使您干爽”的承诺又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呢?对于这样一家进驻中国已经10个年头,能制造出如此神奇面料的企业,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充满好奇。  这次,在戈尔深圳工厂建厂10周年之际,《中国摄影》有幸受
期刊
提到中国的摄影家,陈长芬是个不能绕过的名字。  陈长芬早在1965年就航拍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1985年,陈长芬就拍摄完成了那幅著名的《日月》,不但在摄影界引起反响,整个艺术界也有所关注;1987年陈长芬的作品被美国摄影史学家罗森布拉姆收入其编撰的《世界摄影史》,被评述为“陈长芬对摄影美学潜力的领会,在他航拍的《大地》《日月》等作品中,把现代美学观念和古老的哲学思想融合起来”,1989年,美国
期刊
2011年末,寇德卡的著名摄影集《吉普赛人》(Gypsies)新版问世,不知他心情如何。1975年,这本书在巴黎出第一版时,寇大叔心里很是不爽:“以前,这些照片只有我自己、朋友和选择过的人才能看到,现在你只要有钱,就随便看了。拿着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和一个妓女在一起。”  当时的寇大叔还没有名动江湖,一个人当“巴漂”(漂在北京叫“北漂”,漂在巴黎当可称“巴漂”),那些吉普赛人的照片于他情若女友,与自
期刊
H:  如果皑皑白雪在此时阻挡了你拉开门环,使你不能继续探索的习惯,那么,我想告诉你的是:“你没有必要离开屋子。待在桌边听着就行。甚至听也不必听,等着就行;甚至等也不必等,只要保持沉默和孤独就行。大千世界会主动走来,由你揭去面具。它是非这样不可的。它会在你面前狂喜地扭摆。”  卡夫卡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在城堡里探索,他在城堡里揭去世界的面具,一个,接一个。当面具掉落一地的时候,我猜想,他大概、至少
期刊
商业摄影在当今已经变成一个非常细分的行业了,静物摄影就是其中的一种,并且市场的需求量很大。但是这个细分的行业并不为大多数的摄影爱好者所知,也不像时尚摄影师那样本身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他们更像一些点对点的终端服务,只受专业客户的宠爱,长期的合作让他们本身成为这一行业的专家。 —编者  中:你只拍静物?  杨:我们影棚基本上只拍摄静物类摄影,并非像其他很多棚那样提供综合服务,属于术业有专攻的那种。这样
期刊
1904年冬,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收到一份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寄来的礼物:一个雪茄烟盒大小的铁盒,里面装着50幅拍摄西藏的底片。底片的摄影师是后来成为俄国著名东方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的G.T·崔比科夫(1873—1930)。崔比科夫1895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1899年11月,受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派遣赴西藏考察,他扮成一名到西藏朝圣的布里亚特蒙古族香客,带着一名仆人于1900年8月到达西藏,其
期刊
“2011年初,年迈的母亲突然病危入院。那年春节在呼救声与迎新鞭炮声中焦虑地度过。母亲脆弱的生命仅靠输液维持着。夜深人静,昏迷着的她偶尔喃喃自语:‘要回去了,要回去了……’那时我只能用温暖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住母亲长满老茧冰冷的手,让她感到亲情、温暖和力量。  二月立春的那天,天空突然晴朗了。久违的阳光照进了寂静的病房,母亲突然睁开双眼苏醒过来。家人们多日焦虑不安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疲惫地回到家里,
期刊
这是一组关于幻想和想象的自拍系列,影像帮我讲述儿童时代的“幻想故事”。我儿童时代沉迷于“格林童话”,于是我的幻想故事大多来源于超现实又叠趣横生的童话世界。这样的美妙幻想直到现在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我化身故事中的女主角,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的童话故事中……我将儿童时代的幻想讲述给我的朋友,可是对于一个摄影师,语言不是最好的表述方式。我一直在考虑用影像去阐述我的幻想世界。  美国的留学生活,让我精神上完
期刊
很长时间以来,去西藏画画、写作、拍照,一直是热门。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最重要的是,西藏的魅力确实难以抵挡。  人们去西藏,多为旅游式的轻浅张望,真正在那生活几年恐怕是件难事。如果一位摄影者,仅是猎奇般的“采风”,或许得不到你想要的好照片。  王守明,是一位非职业摄影师,因工作原因,幸运地在西藏生活了六年的北京中年汉子。这六年时光不仅让他感受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也让热爱摄影的他,获得了几万张记录这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