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材,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丰实的人文内涵和汉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决定了具有多元智力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更决定了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也必定是广泛而深远的。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可以说是一对矛盾,而且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
  新课改实施以来,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为课堂引入了源泉活水,有利于学生发展独特个性,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重视对教材的多元解读,而忽略或偏离了教材的价值取向,解读虽新却是曲解或误解,不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一味迁就,不敢评价
  
  [教例] 《圆明园的毁灭》片断
  一位青年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描写圆明园的片断,学生都饱含深情地朗读着、欣赏着。然后教师播放圆明园的视频片断,最后屏幕上出现一把大火,圆明园毁于一旦,并配上声泪俱下的解说:“可惜,这一切都被这一把大火烧了!”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1:这么壮观的圆明园毁于侵略者之手,真是太可惜啦!
  生2:这群强盗!我憎恨他们!
  生3:现在我们国家军事力量也不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杀过去,让他们也尝尝味道!
  生4:此仇不报非君子,这样太便宜他们了,对那群强盗要千刀万剐,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他们知道作恶多端的后果!……
  (教师有点发晕,一直以“好的”、“不错”应对。)
  [透析]
  课堂上,从表面看,学生对英法侵略者嫉恶如仇。这没有错,也是文本所要体现的价值导向之一,但后面学生的发言,不仅仅表现了他们的嫉恶如仇,也体现了他们的年幼无知。试问:我们听着这些学生充满血腥味的语言,会是什么感受?我是打了一个冷颤!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若是如此,那与罪恶滔天的英法侵略者有何区别!
  课后,我与这位语文老师谈及这个问题。他沉思片刻,回答说:“这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不禁哑然了。静心回想一下,这种现象,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还是比较普遍的。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寻求答案的丰富多彩,然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面对学生的各种答案,往往顺其自然,不置可否,一味迁就,“失语”又“失位”, 导致学生认知产生模糊性。
   [对策]
  1、敢于评价
  评价依然是制约着目前语文课堂的一个瓶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的是一种激励性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充满智慧挑战和好奇心刺激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因为如此,现在课堂上教师用得最多、频率最高的评价语言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很独特”这类赏识性的话语。许多教师有时连学生明显的错误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殊不知,一味的迁就、一味的赏识也会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
  编者编排教材时,已经充分考虑了文本本身的意义给予孩子们的深远影响,因此在多元解读的同时一定要尊重教材,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中,一定要敢于评价,评价语言要准确、及时、到位。如上述教例中教师必须明确指出:这种以暴制暴的手段是不可取的。
  2、善于评价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多元解读呢?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切记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在尊重文本价值时,勿忘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
  有了这个评价标准,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时就能够把握分寸,就会对学生发表的一些见解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的,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的,就不厌其烦地进行指点;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的,就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在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的评价就应该像大海中的一盏夜行灯,让学生思维的小船在夜行灯的指导下逐渐驶向正规的航线。
  当然,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个评价标准不能过于理性,应该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过于理性、直白了,容易挫伤学生,扼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且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创造性地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从而更积极主动思考。
  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评价,善于评价,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不忘却教材的价值取向,一定会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语文素养形成的催化剂,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一味多元,误入歧途
  
  [教例] 《狐狸和乌鸦》片断
  师:请你谈谈对狐狸的看法。
  生1:狐狸是个花言巧语的家伙。
  师:你说得真好!
  生2:狐狸很狡猾,它与乌鸦的对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以致乌鸦上当受骗。
  师:是啊,狐狸真狡猾!
  生3:我认为狐狸很聪明,它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而且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师:(带头鼓掌)你这种见解与众不同,有创新,值得表扬。
  [透析]
  用花言巧语骗人究竟是聪明还是狡猾?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孩子需要善良和诚实,而不需要邪恶和虚伪。如果把狐狸的欺骗行径当作聪明之举来欣赏、仿效,那还要讲什么“诚信”?面对错误的价值取向,教师以“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给予表扬,只顾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我们的小学生岂不是被培养成一个个“小狐狸”了吗?
  这位教师不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完全漠视教材自身存在与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而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教学误入歧途,教育误人子弟。
  [对策]
  1、多元有度
  文章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章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它决定了审美体验、意义阐释、文本解读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多元性。英伽登的“填充”理论指出:作品本身还只是一个图式化的结构,存在着无数的“末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的想像来填充,而读者具有相当大的个体随意性,审美具体化因人而异。接受美学也提出: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发挥自身的再创造才能使之确定;又认为每一个人因为“期待视野”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有了这种理论认识,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就应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不能一元定论。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多元解读也是有“界”的,正如重庆炳教授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阈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乱读、乱解,而必须有一定的‘界限’,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坚持“多元有度”的个性化阅读,摈弃“多元无界”的自由化阅读。
  2、善于引导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明显,“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前提是“重视熏陶感染”和“价值取向”。如果有违这个前提,当多元解读与文本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发生分歧时,作为“平等中首席”的教师就需要疏通和引导,努力发挥自身的点拨、引导功能,起好导航、引领和统领全局的作用,调控好对话的方向,组织好对话的过程,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将学生的思维从偏离的认识轨道拉回文本的正确语境,做学生学习、成长旅途中智慧的引领者,让学生的多元解读不偏不倚地指向文本承载的价值取向。
  例《三打白骨精》教学中,学生错误地佩服白骨精,因为白骨精三次骗唐僧,始终不灰心,这是一种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时教师就要注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充分发挥教学机智,追问:白骨精为什么要三骗唐僧呀?那是干坏事呢,还是干好事?干坏事不泄气,那坏事不就越干越多了!现在你还佩服他吗?从而使同学认识到自己的理解原来是不对的。
  在张扬孩子个性,实现多元解读时,我们不能忘记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新课标大力提倡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允许孩子对文本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悟。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个性,但保护不是庇护,更不是无视,当学生的认知、情感有一定的缺陷、偏差,或者完全不对时,教师就得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进行引导,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一味开放,无视中心
  
  [教例] 《去年的树》片断
  一位教师在课近尾声时,让学生说说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众说纷纭:
  生1:我体会到了真情难找。
  师:是啊,他们真是一对好朋友。
  生2:我从课文中体会到了树木的伟大,他为了人们能点燃灯,宁可燃烧自己。
  师:你的体会真特别,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3:《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就是要我们不要破坏环境。
  生4:读了课文后,我觉得那些砍树的人真可恶,他们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破坏了树木与鸟儿的友情。
  师:对,老师也有同感,所以我们要从小懂得保护环境。……
  [透析]
  从学生交流中,我们能看到文本价值取向越来越失落,学生的多元解读严重影响了基本解读。《去年的树》主旨就是“诚信”。鸟儿信守诺言,去年答应要给树儿唱歌,今年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树,哪怕已经做成火柴,已经化为火苗。这是教材的价值导向,让学生感受一诺千金、矢志不渝的诚信才是本篇课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在对待这个关键问题上,我们绝不能有丝毫含糊、摇摆、误解。
  假如把文本的价值取向比作一个靶子,那么多元理解就如同靶子上大小不同的圆环。打中靶心就是准确理解了作者与编者的价值取向,打在靶心的外围,不论是七环八环,还是三环四环都是学生的个性化感悟,都可以肯定。但如果脱了靶,那就是曲解或误解了,“多元解读”必须在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对策]
  1.正确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阅读都不是全盘接受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读者个体的再创作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时,便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由于获得成功又受到鼓励和表扬,就更加强化了这种情绪体验,产生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时,教师应对他们的理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学生的个性赏读,对学生的认知给予多元评价。
  当然,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并不是说可以胡言乱语,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文本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多元解读行为虽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但是,这一切都应该立足文本。根据新课程标准所采用的文本阐释理论,文本有一个最基本的层面,这个最基本的层面是个性化解读的基础,是多义、多元解读的空间,也就是说,一千个一万个哈姆雷特也好,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不能颠覆文本中最基本层面的意义。只有在这个基本层面上自圆其说,有理有据,所解读的意义才有价值,才是真正的个性化解读。否则,就是对个性化解读的歪曲。如著名美学家伊塞尔所说:“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地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
  可见,正确解读,以文立解,从文本出发,是多元解读的关键一环。
  2.精心预设,灵活生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事先考虑在文本解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才能在课堂中得心应手。
  教师在精心预设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教材内容,多少人了解?了解多少?③哪些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当然,成功的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体。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精心预设,灵活生成:①选择预设,灵活生成;②整合预设,机智生成;③放弃预设,创造生成。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就会更精彩,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声情并茂的表演,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是艺术表演追求的最高目的。此文着重谈一谈歌唱的舞台形体问题。具备神形兼备的表演,才能给观众带来美好的第一印象,使歌唱有一个好的开端。   关键词声乐演员 舞台 形体表演 声情并茂 神形兼备      声乐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要歌唱,同时又要进行“神形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如果一个歌唱者站在舞台上从头到尾一动不动地只唱不做
期刊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我认为要将“减负”真正落实到实处,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兴趣作为学生入门的向导,指导学生自己“找路走”,使每一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形成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宽松氛围。    一、设计新奇的“序幕”,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开端,如果
期刊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教育者,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当今形势下,班主任不仅要关注班级的管理、学生的成绩和思想表现,更要关心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心理健康。 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阶段的学生(这里也包括技工学校的学生)不仅处在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心理上的健康发展对他们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道德养成、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调节和保证作用。而情绪则是
期刊
连续参加了这两年的课改培训,收获颇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这对教师
期刊
“声乐的艺术性在于如何接近一个音,如何起音,如何形成连贯,如何创造一个情绪,如何呼吸以便仅仅是一个开始和结束的感觉。”一场成功的独唱音乐会,能让我们感受到演唱者美丽的音质,优雅动人的歌曲处理,大方得体的台风以及歌声、琴声像在对话的完美伴奏。歌声是为了乐人心情,给人启迪的,因此它的艺术要求就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如演唱者自身的音乐素质,对曲目的研究,个人的台风,以及完美的伴奏。声乐教师传授给演唱者正确的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而化学实验不但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它教学内容与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因而农村中学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有效
期刊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六个为什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六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理论形态、政党制度、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经济制度等角度完整阐述,对于指导当前和以后改革开放事业的继续发展有着强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
期刊
摘要将赞赏教育多种手段用于体育教学 ,不仅激活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而且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赞赏教育 体育教学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在教育过程中,赞赏教育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
期刊
一部《儒林外史》成就了吴敬梓,也使他的家乡——我们的全椒县城出了名。作为全椒县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对这部巨著的学习、探讨,更是投入!  下面,结合教学,我想谈一谈《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范进中举》一向被誉为《儒林外史》中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精彩部分。小说主人公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屡试屡败,却又屡败屡试,死不甘心,直到54岁才中举人。在他中举后,周围人的态度急变,令人捧腹。但
期刊
摘要加大阅读量,使学生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听说读写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是提供阅读的内容和阅读指导也还是不够的,必须营造出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随着因特网,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认为它将为广大学生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