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天性 归于自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nhu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的教育思想被称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他批判旧教育总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提出“把孩子看作孩子”,认为儿童是有别于成人的独立的人,儿童期具有独特的价值,从而在观念层面上真正发现了儿童,实现了儿童观的革命。卢梭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的,也是不可压制的,它构成儿童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为了保护并发展儿童的天性,儿童教育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对年幼儿童应当实行消极教育。
  [关键词]儿童观 天性 自然 消极教育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卢梭是一位哥白尼式的人物,其不同凡响的教育思想被称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他提出“把孩子看作孩子”的思想,促进了以儿童为本的新儿童观的形成;他倡导遵从儿童的天性实施教育,从而把教育的中心由成人转向儿童。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对现代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现儿童:儿童观的革命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和看法,儿童观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各异。从个体成长的角度看,儿童时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历程的最初阶段,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客观地存在着,但这只是“儿童”的一种物理存在形式。人类对“儿童”的观念形态的认识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把儿童看作是具体而微的成人,是“小大人”。那时,“整个社会尚未在意识水平上把儿童和成人这两个概念从宽泛的‘人’的概念中分离出来”,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儿童观念。古希腊人热衷于教育,非常重视个人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他们对儿童并没有更多的关注。不过,也有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开始意识到儿童的独特之处,在他们的思想中出现了重视儿童的萌芽。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把儿童期作为一个特殊的阶段来看待。古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同时,也发展出了超越古希腊人的童年意识。如昆体良认为,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儿童需要保护、养育和教育。然而,古罗马人的这些关于儿童的认识并未得到后人的重视,更没有延续发展下去。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方社会进入长达千年的中世纪时期。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教会认为人生来有罪,由此推断儿童是有原罪的。这一时期,人们对儿童缺乏足够的认识,依然把儿童当作“微缩的成人”。中世纪的人主要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儿童生活在与成人相同的社会范围里,他们有机会接触社会文化中几乎一切的知识经验与行为方式,知晓成人世界的一切事情。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也没有认识到儿童期的特殊性。由此可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认识中并没有明确的“儿童”概念。
  对儿童及儿童期的深入认识始于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高举“人性”、“人道”、“人权”的大旗,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统治,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否定神性弘扬人性,把关注的焦点由神转到人、转到人间的世俗精神,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这种新的人性思想改变了人们对儿童的看法,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的“儿童原罪说”的观点。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把儿童看作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新人,把儿童期作为人生中的特殊阶段,开始普遍关注儿童的自由和兴趣。但是,这种新的儿童观念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更新,人们尚未普遍意识到儿童本身就是具有独特价值的存在,儿童仍然从属于成人,“原罪说”的儿童观还是占主流地位,体罚儿童的现象也依然存在。
  在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中,卢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作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勇士,他对当时普遍存在的违背与摧残儿童天性的旧教育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他认为,旧教育“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人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认真仔细地揣摩过儿童的心理,不仅不了解儿童的思想,而且拿成人的思想当作儿童的思想。旧教育把成人的思想观念强行灌输给儿童,过早地使用了儿童未成熟的心灵,剥夺了他们童年的快乐生活,导致儿童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卢梭坚决反对把儿童期作为成人的准备期。他说,“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以致童年的欢乐时光在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这种教育只能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在这种教育影响下长大的人,缺乏辨别善恶的能力和实用的知识,他们的身上充满固执、偏见、嫉妒、虚伪等恶习。
  在批判旧教育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极具震撼力的关于儿童的新观点。卢梭认为,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独立的人,儿童期在人生历程中应当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方;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成人应当转换视角,站在儿童的立场来看待他们,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要承认儿童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儿童期的生活也有其特殊的价值。所以,成人不仅要重视儿童的存在,而且要重视儿童的现在,更不能用不可靠的将来牺牲儿童应有的童年。
  卢梭把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重视儿童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儿童观与基督教的“儿童原罪说”以及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封建教育针锋相对,直接促进了“儿童”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因为卢梭,人们才发现了儿童的存在与价值,实现了儿童观的革命;也正是因为卢梭,教育的中心才逐渐由教师转向儿童,教育的方向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遵从天性:儿童教育的基础
  “人性本善”的观点既是卢梭政治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人心的”。 卢梭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即人类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这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关心自己,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没有邪恶与欺骗,也没有战争。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然而,当人类社会由自然状态跨入文明状态时,人的天赋善性就开始退化,因为文明社会中的罪恶使人的善良本性遭到蒙蔽、受到污染。卢梭把社会的自然状态与文明状态对立起来,认为自然状态的社会最完美,也最有利于人性的自然发展。
  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卢梭认为儿童的本性是纯洁无瑕的,不存在什么原始的罪恶,在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错误或恶习都是由不良的社会环境造成的。《爱弥儿》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也就是说,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与儿童天性的发展是协调一致的,后来形成的文明社会则不利于儿童天性的发展,甚至会危害儿童的天性。在邪恶堕落的文明社会中,儿童的天性就“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若要保护儿童的天性、使其得到应有的发展,就必须让儿童接受教育。“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这种教育包括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个方面。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如果这三种教育力量能够协调一致,儿童便可以受到好的教育。但是,若這三种教育力量不一致或互相冲突,则儿童将受到坏的教育。在这三者之中,自然的教育是指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它完全不由人来控制,就像植物的先天习性不会被强制的力量所消灭一样,儿童的天性也是任何人都压制不了的。尽管后天形成的习惯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天性,但只要情况发生变化,儿童的天性又可以恢复其原有的状态。事物的教育是指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虽说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环境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其能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但这种人为控制是有限度的。即使是教育者能够操纵的人的教育,也很难完全由人来控制。教育者固然可以选择对儿童施加哪些影响,但还是难以控制儿童周围所有人的言行。所以,受人支配的力量必须服从于不受人支配的力量的领导,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都必须服从于自然的教育。因此,儿童的天性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儿童教育应当遵从儿童的天性。
  就人性本善而言,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儿童的天性还是存在着个别差异的。“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教师要研究儿童的天性,了解儿童的需要、兴趣,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卢梭强调,如果不了解儿童特有的天性就开始行动的话,“那么你就必然会盲目从事,容易做错,不得不重新来做,所以你急于达到目标,结果反而不如慎重前进得快”。因此,教育应当与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进程保持一致,教师应当深入探究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三、归于自然:儿童教育的核心
  在卢梭的思想体系中,“自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他所理解的“自然”有三层含义。其一,神学意义的“自然”,是指与人造之物相对立的上帝的原始作品,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善的;其二,历史意义的“自然”,是指人类诞生之初的原始社会,这是最适宜儿童天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其三,心理意义的自然,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基本倾向,这些自然天性也是好的、善的。在《爱弥儿》中,卢梭曾在不同层面上使用过“自然”这一概念,但他最常用的含义是把“自然”等同于儿童的天性特征。与前人不同,卢梭并非单纯地把“自然”与“自然界”划等号或用自然界的规律来比拟人的天性及其发展。他的贡献在于从人的内在倾向的角度来理解“自然”、理解儿童的天性,启迪人们深入探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
  卢梭认为,适应自然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儿童避开不良的社会习俗、习惯和偏见,恢复其善良本性,而且可以让儿童发挥自然天性,成为身心协调发展的自然人。卢梭把“自然人”与“公民”作了区分。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一个能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独立的人;公民则是为社会而存在的,其价值在于他和社会的关系,他是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卢梭承认,这种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中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野蛮人,而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自然人,他是社会的成员且能够履行社会成员的职责。卢梭认为,在世风日下的现实社会中不可能既培养自然人又培养社会公民。他设想,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中,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同时,把自己看作社会的一分子,最终把自然人与公民构成统一的整体。
  既然儿童的天性是善的,也是不可压制的,那么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儿童的天性,使儿童天性中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是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关键人物,因而教师绝不应该成为儿童天性的敌人,他应当是儿童天性发展的引导者与辅助者。教师“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要让儿童享受那天真烂漫、稍纵即逝的童年时光。
  儿童天性的发展是有顺序的,教育必须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天性发展的规律。“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如果对儿童的教育打乱了自然的次序,违背了自然的法则,结果就会毁了儿童。为了遵循自然的指引,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产生缪见”。在儿童12岁之前应当实行消极教育,消极教育不是放弃对儿童的教育,而是要消除一切人为的、不适当的限制和束缚,保护儿童的心灵不被罪恶污染,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卢梭坚决反对让年幼的儿童认字读书,主张儿童教育应以身体锻炼和感官训练为主。“你必须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力,但是要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卢梭曾把儿童比喻为正在成长中的幼苗。幼苗的成长需要时间,有潜在的规律,拔苗助长是培养不出参天大树的。童年期是人生的幼年期,也有其特定的发展顺序和成长时间表。在儿童的身心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对他们进行的教育往往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儿童教育应当耐心地等待儿童的成长,积极地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
  为了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卢梭主张放任无为的教育。放任无为不等于放任自由、为所欲为,而是给儿童以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使儿童能按照自己的能力生活,在自主的活动中锻炼身体、发展感官、获得经验、养成思想的习惯。当然,儿童所能得到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一则,由于儿童的身体和力量是柔弱的,他们不可能为所欲为。二则,给儿童自由并不意味着任由儿童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成人应当只给儿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卢梭所说的“放任无为”只是让儿童获得自由的外表,只是借助让儿童认为是他在做主而实际上始终是教师在做主的办法,把儿童限制在教师所期望的发展范围之内。“在一切束缚人的办法当中,再没有比仅仅保护自由的外表这种办法更周密的了,这样做,甚至把他的意志也俘虏了”。可见,卢梭的本意并不是要放任儿童的发展,而是要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教育。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更能让儿童接受,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前,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卢梭曾经猛烈抨击过的旧教育的弊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偏重知识习得和专门技能训练的超前教育愈演愈烈,由高考和就业竞争所带来的学习压力也波及到幼儿园的孩子。年幼的孩子穿梭在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兴趣班之间,过早地感受到了未来生活的压力。为了不确定的未来,他们不仅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且正在陷入童年的恐慌之中。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我国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反思教育实践、更新教育观念、革除教育弊端具有极为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秘密[M].吴燕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王树人,李凤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5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是针对具体的一堂语法教学课中每个具体行动进行的分析和反思,从课的设计开始到课上的教学实践分析再到课后反思,目的是总结语法教学中的经验、方法,乃至到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文章涉及到英语语法教学规律,遵循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找到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  [关键词]语法教学 行动研究 活动 教学模式 反思    英语教学要不要淡化语法,应该如何教语法,这些问题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一直都
【摘 要】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在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活动课 教学功能 教学原则    一、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的功能探讨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长期以来,由于
[摘要]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往往缺乏思维互动和情感交流,导致学生个性畸形发展、创造能力不足。为此,应改善多媒体课堂教学情景,对问题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促进师生间的互相借鉴,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多媒体 课堂教学 思维互动    一、课堂教学中思维互动的内涵    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思维互动,是指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呈现与主题相关的教学背景资料,通过设问,立足于“导”
[摘要]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农业类专业面窄,适应性弱和农村人才匮乏的现状,提出农职业教育要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及时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拓展内涵建设,做到“项目课程模块化,模块课程课题化”,构建了“素质 能力”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的
【摘 要】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效率不高、实践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提出应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改革该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以应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实践教学。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文化基础 实践教学    0 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是高职高专学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
【摘 要】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未知欲望,表现出一种对数学学习的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金钥匙。  【关键词】引发兴趣 培养兴趣 发展兴趣 提高兴趣 增添兴趣    笔者从教30年,主要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主。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
《荷花淀》这篇小说,体现出孙犁先生敏锐而慈善的品格,畅酣而慎密的情思,深沉而清激的风格。《荷花淀》这篇小说所创造的意境,体现了作者独标一格的审美艺术。疏朗的笔致,丰腴的神采,醇厚的情味,卓越的丰姿,像一支境界超然的奇葩,富有诱人神往的艺术魅力。他在创作上注重主客观世界的相互“感应”,善于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来暗示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善于借助有质感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心灵世界的关注。  
【摘要】 数学作为一项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学科,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要求下逐步凸显出对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查目标。初中数学教学在小学基础上深化学生理解能力,为高中掌握灵活的解题思路打下基础。因此为培养初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增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实际问题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摘要】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启蒙,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终身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针对家校合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家校双方提出一些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家校合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1-196-010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摘 要】在国内的高职院校里,英语课堂上的“互动”成为英语教师最为头痛的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没有热情,虽没有升学压力但也让英语教师油生挫败感。笔者借鉴英美国家课堂小组学习模式,稍做改动,使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效果良好,也较为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关键词】“互动” 课堂模式 小组学习    在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缓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提出多年,但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