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状况及制约因素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04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开始,农民收入问题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如何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如何使得农民收入得到持续有效增长,已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试图从辽宁省建平县这样一个具体的个体出发,探讨了制约当地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并找出解决方法,从而为当地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66-02
  
  从2004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开始,农民收入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再只是事关我们国家国计民生的基础问题,同时也成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对于地处辽西,以种植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加工业三大产业为支撑的建平县来说,大部分农民仍然面临着增收方面的困难和制约。
  
  一、近年来建平县农民收入的变化
  
  建平县位于辽宁西部,总面积4 865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其中农业人口40余万。从矿产资源加工业角度来看,该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膨润土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被誉为“中国膨润土之乡”,铁矿石产量在中国县级铁粉产量中名列第6位。县内拥有矿产资源的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 000元以上,农民生活相对富裕;从种植业角度来看,全县总耕地面积21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4亩左右,居辽宁省首位。作为辽宁省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这里的小杂粮、马铃薯等产品享誉全省乃至全国,但是如何将产业真正推向市场,如何切实地以此为契机促进当地农民持续有效增收却仍是难题。
  通过从农经站、统计局等渠道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地农民1996—2006年收入变化比较明显:首先是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665元,与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 669元相比,基本属于停滞状态,略有0.24%的下降;1998年农民收入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比1997年多了300元;而从1998年一直到2000年农民收入则存在一个不断下滑的趋势,尤其在2000年最为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下降到737元;从2001年开始,随着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来看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2001年和2002年,分别比上年增长59.02%和32.94%;而2003年农民收入增长又出现了一个变化不大的时期。2004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于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建平县农民收入在这一年有了47.56%的上涨,而在此之后,应该说近两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正在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显著减少,这就是我们研究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及其制约因素的目的。
  从以上数字中可以看出,建平县农民收入的变化与全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还是较为一致的。2000年之前,农民人均纯收入处在一个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很小的阶段,此时农民往往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而总体来看,从2001年开始,农民收入每年都有所增加,2001年的增长幅度从数字上看之所以很大,达到59.02%,主要是因为与其对比的2000年的收入过低所致,这可能存在着统计口径调整的问题。随着2004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给予农民很大的实惠,包括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减免农业税的“三补一减”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行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外,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有所增加,这些都导致了2004年开始农民收入开始逐步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然而,随着这一阶段的进行,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有限,农民持续增收后劲有所不足,这些都为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必须有所重视。
  
  二、建平县农民收入持续有效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
  
  1.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利于收入增加。建平县由于地处辽西,与内蒙古接壤,气候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降雨较少,风沙较大,这些客观上的自然条件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当处于干旱年景时,该地的农作物种植和生长更是面对困难,这使得农民增收甚至保证农民起码的生活所需都成为问题。
  2.产业结构不完善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呈现南部以矿产资源加工和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北部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中部以种植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为主的格局,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由于耕地、水资源、气候等自然资源和条件的限制,该产业增收空间较小,已经不能作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应该是该县未来发展的重点。
  3.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过大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农民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组成结构可以反映农民增收的空间。农民收入由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家庭经营收入的提高属于农业内部的增收,是依靠家庭经营,挖掘农业生产内部的增收潜力从而形成的增收能力,一般表现为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产量、改善管理、降低成本等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总收入和人均纯收入。而工资性收入相对而言无疑属于农业外部的增收动力之一,它的提高通常是由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或经验得以累计实现的。应该说对于农民增收而言,只有内部和外部动力相互结合,且逐步增强外部动力,才能建立起农民增收的一个长效机制。从建平县来看,无论是农民总收入还是人均纯收入,占据主要地位的始终是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尽管有所提升,但仍未代替家庭经营收入成为“主角”。我们可以预见,家庭经营收入的提高在未来会随着土地等资源的有限而逐渐减慢,其对于农民增收的影响是有限的,那么就意味着必须有种收入替代其成为主导性收入。因此,应该探索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持续地促进农民的增收。
  4.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现。近年来,该地外出务工人员有所增加,从1996年的2.3943万人到2006年的8.0731万人,外出务工农民增加了2倍以上,其务工主要选择本地的工矿企业以及沈阳、大连等周边较大城市。虽然从目前来看,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近年来外出务工收入增长幅度并不大,从2000年的人均883元到2005年的1212.2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63%,且绝对数量偏低。之所以外出务工收入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面临了一些障碍:首先,外出务工农民对于一些劳动法律法规不是很熟悉,这就导致了相当多的农民工在实际劳动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一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而未经过任何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难以进入现代工业部门工作,大多数农民工盲目外出或者在低技能行业形成了激烈的行业竞争,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出务工农民工资的提高。
  5.农民种地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农民增收难。虽然近几年取消了农业税等费用负担,但不容忽视的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与日俱增,种子、化肥、燃油、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增加使得农民种地的成本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来说无疑是一个“绊脚石”。
  6.农民素质相对低下、科技投入不高使得农民致富门路狭窄。我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与美、法、日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农村总人口的75%,未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在本文提到的建平县也是如此,农民多是小学和初中学历,虽然每年都有县乡政府、科协等部门进行的种养技术培训,但由于次数、覆盖面积以及参加培训的人员有限,导致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大多数农民仍使用传统方法进行种养殖业,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能力比较差,获取销售信息的途径比较少,因而致富门路比较狭窄。
  7.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精深加工较少,让农民在增收过程中很难占据主动地位。农产品产业化生产是实现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从我国总体情况来看,农产品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在农产品的深加工、品牌化等诸多方面还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加工深度在90%以上,而我国只有不到30%;发达国家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5倍多,而我国还不到1/5。在建平县,农产品产业化程度也比较低,作为优势项目的杂粮产业其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大多数杂粮产品仅停留在初级加工水平,此时增值空间较小。
  
  三、促进建平县农民持续有效增收的对策
  
  针对建平县目前的情况,建议采取以下的对策促进当地农民切实增收:
  1.进一步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产业化链条的形成和发展。适时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发挥当地引进的优势项目,充分调动农民种养积极性,依托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同时通过“公司+农户”或“公司+协会”的形势,使龙头企业与农户订立供销合同,帮助农民投产,保证销售环节从而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2.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吸纳劳动力就业。充分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发展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通过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农民通过务工收入来增加人均纯收入,通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3.提高农民素质,增强科技培训。努力通过各种手段对农民进行初等和中等职业技术培训,通过科协和有关部门的指导,教会农民运用新知识,采用新技术,应用新品种,以此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加大义务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对务工农民给予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使其安全、有效率的生产。
  4.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对于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生产资料,其价格的上涨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应使其上涨幅度不大于农民收入上涨幅度,这样才能减轻农民购买原材料方面的负担,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述斌,等.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 蔡昉,王德文,等.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以湖北省为例,研究FDI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了二者间的计量回归模型。选取湖北省近二十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成正相关,FDI间接的外溢效应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要。区域引资政策的意图应主要放在利用FDI的外溢效应上,以促进本地区的技术进步、制度变迁和人力资本的提升。  关键词:FDI;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外溢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2.48;F127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目的:论文主要目的是通过辐射建立炎症损伤模型,在细胞、动物水平研究阿魏酸对NLRP3炎症小体的调节作用,同时考察Sirt1在该调节通路中的作用,探究阿魏酸是否能够通过Sirt1-NLRP3炎症小体通路减轻辐射引起的炎症反应,希望能为辐射防护药物的研究和辐射所致炎症损伤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方法: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在细胞水平上,探究阿魏酸对辐射所致AHH-1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建立AHH-1细胞辐射炎症模型,验证阿魏酸的抗炎性和抗辐射性。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阿魏酸对AHH-
摘要:我国每年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巨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对我国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评价,要结合我国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去考虑。我国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外商直接投资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而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也正由于此,我们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关键词:FDI;结构;产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是在二十多年来中国银行业持续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这场巨大的历史变革一直是由中国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推动的,由于中国市民社会的不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能依靠自身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管理体制,为此,中国政府引入了境外的战略投资者,以期改善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法律监管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无比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改革;转型;法
期刊
摘要:运用SWOT工具,从行业、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对南昌铁路客运需求总量、旅客运输市场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南昌铁路客运市场的发展对策,在加快铁路提速改造、运用铁路短途客运,形成市场运价等机制,充分发挥铁路优势,提高铁路客运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南昌;铁路;客运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1
期刊
摘要:“义乌商圈”是中国非主流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之一,传统理论难以对其形成与发展作出完整的解释。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义乌商圈”的形成过程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不断拓展及其主导下的区际分工协作格局形成的过程。其间伴随着市场规模扩张和区际分工协调模式的转换,在此基础上逐步跨越区域发展的“非均衡陷阱”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市场拓展;区际分工;义乌商圈;新经济地理  中图分类号:F1
期刊
摘要: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拥有极为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云南省依托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民俗旅游产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旅游产业的逐渐成熟,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发展,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在此情况下,对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相关的态势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云南民
期刊
摘要:为了抢占信用卡市场,大学生开始成为银行期望占领的群体,面对信用卡这一“透支未来钱”的时尚消费方式,在潇洒刷卡的背后,大学生们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卡奴”。对大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的引导与培养成为当务之急。现实中应对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现状分析,探索“卡奴”现象产生的原因,多方面提出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卡;卡奴;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要:经济分析法学是我国法学界的新兴研究热点,但长期以来缺乏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总括性前言。《法治成本分析》的面世无疑填补了这一项空白。笔者力图将该书的理论亮点一一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经济分析法学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以期在推介一部力作的同时,能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分析法学的探索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游劝荣;法治成本;经济分析法学;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F4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运用VAR理论、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模型,对1985—2006年间的浙江省行政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和定量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影响变量的短期和长期行政支出产出弹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短期来看,地方财政收入和物价因素是影响浙江行政支出增长的决定因素;从长期来看,浙江省行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GDP增长和物价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动态特征来看,不同变量的行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