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与不战,在乎一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时候,在笔者按照以往的方式完成了教学之后,不少同学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秦晋联盟,在烛之武的几句话之后,就宣告瓦解呢?难道两国之间交战与否,还能如此儿戏?“一言可退百万兵”难道在生活中真有可能成为现实?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传统的文本解读还存在一些盲区,而基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寻找到本文解读的另一个视角,亦即战争的发起与消弥及其背后的逻辑。
   一、开战有开战的理由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发生的背景:据《左传》记载,在僖公三十年的时候,历史上发生了晋、秦联兵伐郑的故事。战争的起因大体上有两个:其一,晋文公當年流亡在外,途经郑国,郑国未加礼遇;其二,郑伯当年参与楚围主导的“曹盟”,但却怀有二心,即课文中所说的“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是当时开战的理由。
   从表面上看,这两个伐郑的理由冠冕堂皇,但是知晓春秋战国历史的我们,大抵还是可以窥见晋文公挟私报复并想借机吞并郑国的险恶用心,而秦国参与战争无非是想讨点便宜罢了。
   从纯粹的利益角度来看,以这样的理由去让两国交兵,进而获取利益,这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学生也是能够接受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是,即使在笔者指出晋文公挟私报复并想借机吞并郑国的用心时,学生仍然能够表示理解,甚至还有学生举出了“狼和小羊”的寓言的例子,以证明两国开战随便找一个借口即可。
   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可以发现,两国之间尤其是发起战争的那一方,在寻找开战理由的时候,有时候显得并不那么严肃。当然也有学生提出疑问:孙子兵法中不是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吗?那为什么两国开战的理由还能如此随意?这个反问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一番讨论之后,大家形成的观点是:孙子兵法之所以说兵者,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是因为孙子所站的高度是绝大多数人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其会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当晋侯拉拢秦伯时,心理上一定是占有极大的优势的,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开战的理由还站得住脚,就算是再蹩脚的理由也有可能成为其获取利益的借口。
   二、不战有不战的逻辑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最具戏剧化的环节就是:烛之武,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只身赴敌营,面对大国之君,不卑不亢,从容辞令,强大的秦晋联盟在其如簧巧舌下,瓦解无存。
   晋秦联盟围郑,按理说并非一个松散的联盟,事先一定做过许多准备工作。为什么在烛之武三言两语之下,就宣告瓦解呢?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战,一定有不战的逻辑。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曾经如此设计:在解决了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之后,没有急着去解读第三段,而是先提出一个问题“此时如果你是烛之武,见到秦伯之后你会怎么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进入了第一段和第二段所形成的情境之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去猜想事情有可能发生的方向,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事实证明,学生此时大多能够肯定,应当从秦国利益的角度去说服秦伯,让他认识到与晋侯联在一起围攻郑国,从利益的角度是得不偿失的。尽管学生无法想到烛之武后来提出的理由,但是在猜想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说有学生就“担心”:如果游说之后,秦伯还是感觉利益不够怎么办?于是学生想到的答案自然就是:由郑国再给其一些利益,比如说给他一些财物,甚至是一座城池等等。可是就有学生立即反驳:这不就成了割地求荣了吗?于是国家利益与个人情感之间就有了一些冲突:有学生坚持宁可战死,绝不投降;而有学生认为“好汉不吃眼前亏”,可以先韬光养晦,以图后起。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没有让学生过多的纠结,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对后面的情节展开了想象,那在阅读第三段的时候也就有了认知基础。事实也证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想法去解读第三段时,他们对烛之武所说的理由感觉到十分合理,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劝说秦伯退出秦晋联盟的最好理由。而认同了这一点,实际上也就理解了不战的逻辑。这也就化解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学生的疑问,也就扫除了文本解读的盲区。
   三、战与不战存乎一心
   后来在总结这篇课文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看来两国交战,战还是不战,往往在于决策者的一念之间。”对于这个观点,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是否合理,而讨论的依据就是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再度进行解读,再度判断两国交战与止战的理由。也因此,课文的“寥寥数语”,就成了学生挖掘意义的一座富矿。有意思的是,最终学生的结论超越了笔者初步的想象,学生的结论是:尽管两国战还是不战,存乎统治者的一心,这也就显示出统治者的“一心”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一心”关乎到国民福祉,这是决策者最可贵的因素。最起码得在遇到矛盾时,不能热血上涌,太过冲动……
   这样的表述看似朴素,但也可以认为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境界,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超越了文本自身时,当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时,文本解读也才具有了意义。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搬经中学]
其他文献
一、“微专题”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  “微专题”教学是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实践与思考的。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单篇阅读教学作为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它是初中生语文素养生成的重要抓手和途径。无论是从学生的成长规律,还是从一线教学的实际教学看,单篇阅读教学都是阅读教学的主战场,如何优化单篇阅读教学,提升其整体阅读效益,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本文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郑振铎的《猫》为例,探讨多维层进视域下单篇阅读教学的深层策略。  一、单篇阅读教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支点  教改浪潮下,群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较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从属于“情感”单元。文本含蓄、节制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浸染宗教色彩的主题意蕴,给执教者与学生理解文本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众多执教者尝试以《圣经》中的“审判”为切入口,探究文本呈现出的人性光辉(母爱、尊严),同时通过解释文本中的疑难细节,填补作者的叙述空白,延续马尔克斯的“孤独”主题。本文尝试从文学伦
《语文学习》2016年11期刊载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成龙老师的文章《〈项脊轩志〉教学价值的取舍、实现及启示》①(以下简称“成文”)。文章首先对《项脊轩志》作为一篇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做了深入的分析,得出核心的结论是《项脊轩志》的教学重点应该舍“言”而取“文”,其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理解“文”的深层内涵;接着阐述其教学价值实现的路径,即在6个问题引领下,逐层解读文本,最终得出文本的“深层
“一点四面”和“核心素养”成为了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关键概念,彰显出大国情怀和精神素养。探究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无疑会帮助我们有效把握今后的作文命题趋势,特别是教育部命制的三套课标卷以及引领全国高考的北京卷,为我们探析今后作文命题提供了重要窗口。  新课改以来的作文命题,经历了众多变化的历程。2015年以前,均为新材料作文,这样的作文命题考生容易套作,不利于写作能力的真正体现,201
◆原有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注释①,了解本文的出处及其时代背景。  2.朗诵课文,感受不同段落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语境,解读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字词积累:  掌握“寥落、桀骜、屠戮、浸渍、菲薄、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读音与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注释与课文内容中找出本文涉及的四种人,体会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2.细读课文,概括分析
《杨修之死》无疑是一场悲剧。  只是——谁的悲剧?杨修的?曹操的?还是所有人的?  是因为杨修恃才傲物,数犯曹操之忌吗?是因为杨修干预立嗣,屡闯政治禁区吗?是因为杨家乃汉室忠臣,杨修的舅父袁绍乃曹操政敌吗?  一、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像狄更斯所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
一、概述:自读课文与阅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摆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首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四大基本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根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特点分析,不难发现阅读和写作俨然构成了教材的主体,特别是其“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更加稳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由此可知,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教学
摘 要 笔者三次执教《驿路梨花》,均设计了“分析‘梨花’作用”教学环节,但三次教学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每次都有局部、微观的调整,从求多求全走向求少求精,从逐个分析走向整体认知。这样的调整,一则优化整合了文本,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二则建构了学科认知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通向知识终点的脚手架,三则提升了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较系统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关键词 教学调整;优化整合;学科情境
【评析样本】  曹玉峰《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现状概述》(文教资料,2012年第12期);孔建《警惕语文探究性教学中的“四化”现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年第11期);郑林渊《农村小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科学咨询,2012年第8期);徐建利《初中语文如何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5期);李琳《发展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