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提升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5013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学资源和教师教学所用的素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如果教师按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照本宣科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认真谋划、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创新。为此,我市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以《过氧化氢的性质探究》为例,浅谈用探究方式开展创新教学的教学模式。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2010年10月,合肥市瑶海区举办了中学数学教师综合素质大赛.比赛的课题是沪科版七年级上册《4.3线段的比较》,笔者作为评委之一参与了这轮比赛的全过程.从教学设计来看,各位选手基本都是沿着课本的编排思路进行,缺乏新意,可以看出许多年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挖掘不够到位;从教学技能来看,大部分选手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语言准确、教态亲切、板书工整;从教学手段来看,基本都能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但
一、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例1】 P是双曲线x2a2-y2b2 =1(a>0,b>0)  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是左、右焦点,且焦距为2c,则△PF1F2的内切圆圆心的横坐标为 .  A.a B.b C.c D.a b c  图1分析:如图1,设内切圆的圆心为I,三个切点分别
  2012年5月22日为了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在高二(9)班上了一节公开课。笔者讲解的内容是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3第三单元:“共价键 原子晶体”第一课时,本节课笔者采用了讲授法和探究法的有机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并依据探究性学习和建
这是一堂关于函数表达式的习题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师:为什么可以“设f(x)=ax2 bx c(a≠0)”?  生1:因为可以推测f(x)一定是二次函数.如果f(x)不是二次函数,则f(2x 1)的解析式也不会是二次函数.  師:你证明过自己的推测吗?  生1:我想应该是的.  师:想的不一定都对,数学是严密的,要证明的.  (学生无言以对)  师:你这种方法过于繁琐,尽管答案是正确的,但不
在初中数学中,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理,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而且与直角三角形有关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讲授该定理时,教师有必要严谨地设计方案,让理论依据和教学思路都能清晰地呈现在课堂当中.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学好知识,领悟勾股定理,实现学习目的.本文以勾股定理的实际教学作为案例,将方案设计规划为如下五步.  一、定理引入  课堂教学开展之初,应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是高考的常规题之一,其涉及的化学知识面广,难易递度大,如氧化还原反应型、酸式盐与碱反应型难度大,此类题目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能力,检测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灵敏性、全面性.浙江省新课程新高考样卷就有一道关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选择题,根据样卷的指导作用,预示其新高考中出现的几率较大.笔者在教学中采用“1mol法”进行酸式盐与碱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一、P(a,b)关于直线l:Ax By C=0(其中A、B不全为0)的对称点坐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为了加强高中数学教学交流,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珠海、中山、江门三市教研部门共同组织了一个“珠中江”高中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2013年12月27日上午,在江门市新会一中学术报告厅,笔者有幸代表我校参加了本次活动,对于此次活动笔者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收获颇多!  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始终认真地去
生物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有很多生物学理论知识要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还要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便于记忆的、层次清楚的简单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可行的一些生物记忆技巧。  一、运用联想,前后勾连记忆  有些知识点很难记忆,我们可以把一些学生熟悉的与此不太相干的内容相互联系,只要便于记忆就行。如,光合作用图
物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异常”现象,这是极好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并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谈谈“异常”现象的成因。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其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甚至提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思路。如在上凸透镜成像实验课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的凸透镜怎么会同时成一正(立)一倒(立)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