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s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少、任务重,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想问、会问、能问的学习习惯,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树立了研究意识、生本意识和问题意识,其实施过程从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解疑、练习馈疑、作业存疑五大环节展开教学,成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
  一、问题导学的实施背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少、任务重,复习中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如何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尽可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新旧问题,课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提升有效性?为此,笔者尝试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模式就是通过将复习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分为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设疑、练习馈疑和作业存疑五大环节,学生在感受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质疑反思的学习态度,成为形成良好思维方式、主动搭建知识结构的主体。可见,“问题导学”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下面,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谈谈“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二、问题导学的实施策略
  (一)自主质疑
  江苏地理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该考点编制以主干知识和典型例题为主的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将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记录在导学案上,教师课前批阅导学案,在全面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将预设问题和学生普遍、典型问题融入教学,学生个性问题通过课前或课后辅导答疑解决。通过自主质疑,教师能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情况,进一步提升课堂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活动一: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1.总结洋流模式图
  (1)综合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状况,在图1右图中画出世界洋流模式(蓝色、红色分别代表寒流、暖流)。
  (2)在图1全球风带示意图中画出风向,用语言描述洋流形成过程。
  (3)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说出两个海区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4)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
  (5)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自主质疑)
  (6)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什么是寒流?(自主质疑)
  (7)注意观察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性质有何不同?
  (8)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一定比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吗?(自主质疑)
  (9)在图2中画出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流向,夏季和冬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10)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自主质疑、PPT动画演示索马里洋流并完成练习馈疑中的习题)
  2.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见表1)
  活动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亚欧大陆东岸的马加丹和西岸的卑尔根纬度相当,各自的气候有什么特征(见图3)?产生该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图4中A处是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还有哪些寒流对大陆沿岸荒漠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请在图4中绘出?
  3.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没有促使大陆沿岸形成荒漠?(自主质疑)
  4.在图4中标出四大渔场的具体位置,说出各自名称和成因。
  5.在图5中用箭头绘制出洋流流向并说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的原因,依据图4举例说明有没有与秘鲁渔场成因相同的渔场分布。(对“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质疑的设计)   6.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旗下的福岛核电站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中受损。而在后续的灾害防预治理过程中,又发生了核污水泄露,至今仍未彻底根除。评价洋流对核污水污染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7.图4中从上海到温哥华的航线有两条(②为传统航线),①②航线相比各有什么优点?
  (四)练习馈疑
  练习馈疑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根据本课的考试说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精心设计典型练习,将学生的疑问再次暴露反馈。课堂练习一要突出基础,即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基本原理、方法的运用为主;二要兼顾区分,毕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区分度,设计适度的中档题或较难题,以满足学习水平较高学生的需求;三要创新应用,结合社会热点使用适当的文字、图表等材料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
  综观近五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可以得出:常考题型是以洋流模式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分布;以区域图和等温线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的成因、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设计如下。
  考点一: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果图8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4.洋流名称与图中序号相符的是( )
  A.①—西风漂流 B.②—本格拉寒流
  C.③—西澳大利亚寒流 D.④—巴西暖流
  考点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10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11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 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回答第5~6题。
  7.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8.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13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2)1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3)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五)作业存疑
  作业存疑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本课的作业,主要从三方面落实。一是巩固知识,学生理解并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用思维导图工具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进一步夯实双基;二是错题整理,学生自主分析错因,感悟正确解题过程,锤炼答题规范;三是变式训练,学生自主完成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编制的变式练习,提升知识迁移交汇的能力。在做以上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请教教师或同学答疑解决。
  三、问题导学的实施体会
  “问题导学”教学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复习课实施“问题导学”应具有以下三种意识。
  (一)研究意识
  教师是复习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要强化研究意识,地理课的“问题导学”实践才能真正得以有效进行。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前需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学生、问题设计、试题、时事热点等等。
  (二)生本意识
  “问题导学”就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复习中最大可能地给学生留有复习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发现、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地理复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问题意识
  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尽量减少自身主观想象的表演、自身经验的传授和精心预设的播放,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问题、普遍问题以及个性化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问题,主动呈现自身实际问题,展示自身的想法、观念,生成更多的质疑问题,形成想问、能问、会问的学习习惯,围绕“真问题”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体会进行有效思考的快乐及获得明确成果的成就感。
  “问题导学”的开展树立了研究意识、生本意识和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想问、会问、能问的学习习惯,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其他文献
“嘘,听说了吗,最近班里来了一个名叫生字的插班生,谁会成为它的同桌呢?”  “橘子码头停不下的一艘船,竟变成了月牙儿挂在夜空中。”  “小伙伴,你找到和我们一起捉迷藏的星星了吗?你可知它躲进苹果里睡着了!”  “哎呀,花蕾又和树叶闹别扭了。不过没关系,它们很快就会和好的。”  你知道吗?肥皂其实是条香喷喷的小鱼儿,铅笔是一棵春天的小树,蟋蟀的记性不太好,草地变成了一本童话。  先别急着摇头,翻翻这
摘 要:要有理想的输出,少不了足够的输入。相对于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读后续写除了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输入,增加学生的写作积累,更少不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利用教材增加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积累,更应该利用真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提高学生对类似文本的解读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对该类文章核心内容、文本脉络、写作手法的熟悉度,为学生在考场上顺利完成考试,获得理想的分数提供帮助。  关键词:读
伴随着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改革的阵痛中艰难地迈步起航,走向课改的深处。回眸近几年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有许多欣慰,也感到有许多不足。欣慰的是奋战于课堂一线的广大教师为课改付出了艰辛而有成效的努力,高中语文课堂试图从原来机械而枯燥的应对高考的教学中走了出来,转向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堂显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不足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里我们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放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材也作了相应调整或修订,语文新教材的课后习题呈现出强调学生思维训练、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性特色。但是,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课后习题过程中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知识、重结论等问题较突出,课后习题的功能和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二度开发和优化使用。  一、初中语文新教材课后习题呈现的新特色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为例,相比课
文言文教学当以“文”“言”结合为正途,即在“言”的穿行中理解“文”,在“文”的体悟中学习“言”,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然而,实际教学远不是如此。一般来说,日常教学常以“言”为主,极少涉及“文”;而大量的公开课、示范课,却又以“文”为主,虽也涉及“言”,但相比日常教学只能算是蜻蜓点水。人们之所以常常困惑、摇摆于“文”“言”之间,其根本原因是中考主要考查“言”,极少涉及“文”,所以日常教学中“文”常常
爱情是个甜美的“话题”。青春期的爱情是个微妙的“问题”。  爱,没有对错,无论它发生在什么时候。  青春期的爱情与谁有关系?我坚定地告诉你,只与当事人有关。人生在世,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爱情也是其中一种。没有谁有权力,阻止任何人去品味这道“茶”。茶,自清香,味却多种;喝的是同一道茶,品出的,却不一定是同一道香。  少男少女,面对一份感情,不一定都是冲动的,盲目的。老师、家长不是我们脑子里的精灵,
“与”过天晴  七月总是有很多的考试,不过接着就是暑假了,紧张了一学期,放松一下吧,有没有计划好怎样过这个暑假呢?苗与姐姐的度假大计通常都是——旅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把我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  *去哪里  文化古迹、历史名城可以沉淀知识;知名学府游可以开阔视野;音乐、体育特色游可以发展爱好;山水风光游可以陶冶性情……最好计划好了路线再行动。  *巧用学生证  无论是火车票还是景点票,用
如何进行高效复习,这是每一位高三数学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每年高考总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适度创新,而且为后一年的高考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我们若能把握高考命题的特点,制订高考复习策略,可以使复习更有效,正可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文以2014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题为例,谈一些体会与做法,供同行参考.  一、采菊东篱下——解读高考试题  笔者仔细认真地做了浙江省2014年高考数学试卷上的每个题,并且
“一个让人有勇气生活下去的声音!”天呀,有谁敢担当这样的夸赞,看到这个宣传文案时,小丸子我很不屑。听完后,独自跑去唱片店搜寻,何许人也,声音如此奇幻?听到其他搜寻者的声音:“你们这里有一个叫‘张悬’的歌手专辑吗?”“有个叫张悬的歌手,不知是男是女,有卖她专辑的没?”    寻找张悬    资料显示:张悬,女,1981年5月31日,初中读完休学,16岁开始音乐创作,19岁签唱片约,25岁发第一张个人
教学需要“相机而动”。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就是发现,而“机”,则是教学的时机。善于发现和捕捉教学的最佳时机,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而言,“相机而动”都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但语文教学又有其特殊性,语文教学中的“相机而动”更主要表现为讲于当讲、问于当问、补于当补、读于当读、品于当品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