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少、任务重,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想问、会问、能问的学习习惯,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树立了研究意识、生本意识和问题意识,其实施过程从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解疑、练习馈疑、作业存疑五大环节展开教学,成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
一、问题导学的实施背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少、任务重,复习中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如何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尽可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新旧问题,课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提升有效性?为此,笔者尝试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模式就是通过将复习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分为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设疑、练习馈疑和作业存疑五大环节,学生在感受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质疑反思的学习态度,成为形成良好思维方式、主动搭建知识结构的主体。可见,“问题导学”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下面,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谈谈“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二、问题导学的实施策略
(一)自主质疑
江苏地理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该考点编制以主干知识和典型例题为主的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将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记录在导学案上,教师课前批阅导学案,在全面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将预设问题和学生普遍、典型问题融入教学,学生个性问题通过课前或课后辅导答疑解决。通过自主质疑,教师能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情况,进一步提升课堂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活动一: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1.总结洋流模式图
(1)综合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状况,在图1右图中画出世界洋流模式(蓝色、红色分别代表寒流、暖流)。
(2)在图1全球风带示意图中画出风向,用语言描述洋流形成过程。
(3)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说出两个海区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4)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
(5)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自主质疑)
(6)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什么是寒流?(自主质疑)
(7)注意观察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性质有何不同?
(8)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一定比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吗?(自主质疑)
(9)在图2中画出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流向,夏季和冬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10)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自主质疑、PPT动画演示索马里洋流并完成练习馈疑中的习题)
2.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见表1)
活动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亚欧大陆东岸的马加丹和西岸的卑尔根纬度相当,各自的气候有什么特征(见图3)?产生该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图4中A处是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还有哪些寒流对大陆沿岸荒漠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请在图4中绘出?
3.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没有促使大陆沿岸形成荒漠?(自主质疑)
4.在图4中标出四大渔场的具体位置,说出各自名称和成因。
5.在图5中用箭头绘制出洋流流向并说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的原因,依据图4举例说明有没有与秘鲁渔场成因相同的渔场分布。(对“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质疑的设计) 6.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旗下的福岛核电站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中受损。而在后续的灾害防预治理过程中,又发生了核污水泄露,至今仍未彻底根除。评价洋流对核污水污染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7.图4中从上海到温哥华的航线有两条(②为传统航线),①②航线相比各有什么优点?
(四)练习馈疑
练习馈疑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根据本课的考试说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精心设计典型练习,将学生的疑问再次暴露反馈。课堂练习一要突出基础,即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基本原理、方法的运用为主;二要兼顾区分,毕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区分度,设计适度的中档题或较难题,以满足学习水平较高学生的需求;三要创新应用,结合社会热点使用适当的文字、图表等材料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
综观近五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可以得出:常考题型是以洋流模式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分布;以区域图和等温线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的成因、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设计如下。
考点一: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果图8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4.洋流名称与图中序号相符的是( )
A.①—西风漂流 B.②—本格拉寒流
C.③—西澳大利亚寒流 D.④—巴西暖流
考点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10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11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 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回答第5~6题。
7.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8.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13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2)1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3)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五)作业存疑
作业存疑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本课的作业,主要从三方面落实。一是巩固知识,学生理解并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用思维导图工具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进一步夯实双基;二是错题整理,学生自主分析错因,感悟正确解题过程,锤炼答题规范;三是变式训练,学生自主完成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编制的变式练习,提升知识迁移交汇的能力。在做以上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请教教师或同学答疑解决。
三、问题导学的实施体会
“问题导学”教学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复习课实施“问题导学”应具有以下三种意识。
(一)研究意识
教师是复习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要强化研究意识,地理课的“问题导学”实践才能真正得以有效进行。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前需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学生、问题设计、试题、时事热点等等。
(二)生本意识
“问题导学”就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复习中最大可能地给学生留有复习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发现、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地理复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问题意识
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尽量减少自身主观想象的表演、自身经验的传授和精心预设的播放,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问题、普遍问题以及个性化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问题,主动呈现自身实际问题,展示自身的想法、观念,生成更多的质疑问题,形成想问、能问、会问的学习习惯,围绕“真问题”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体会进行有效思考的快乐及获得明确成果的成就感。
“问题导学”的开展树立了研究意识、生本意识和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想问、会问、能问的学习习惯,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
一、问题导学的实施背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少、任务重,复习中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如何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尽可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新旧问题,课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提升有效性?为此,笔者尝试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模式就是通过将复习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分为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设疑、练习馈疑和作业存疑五大环节,学生在感受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质疑反思的学习态度,成为形成良好思维方式、主动搭建知识结构的主体。可见,“问题导学”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下面,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谈谈“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二、问题导学的实施策略
(一)自主质疑
江苏地理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该考点编制以主干知识和典型例题为主的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将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记录在导学案上,教师课前批阅导学案,在全面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将预设问题和学生普遍、典型问题融入教学,学生个性问题通过课前或课后辅导答疑解决。通过自主质疑,教师能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情况,进一步提升课堂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活动一: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1.总结洋流模式图
(1)综合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状况,在图1右图中画出世界洋流模式(蓝色、红色分别代表寒流、暖流)。
(2)在图1全球风带示意图中画出风向,用语言描述洋流形成过程。
(3)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说出两个海区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4)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
(5)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自主质疑)
(6)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什么是寒流?(自主质疑)
(7)注意观察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性质有何不同?
(8)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一定比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吗?(自主质疑)
(9)在图2中画出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流向,夏季和冬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10)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自主质疑、PPT动画演示索马里洋流并完成练习馈疑中的习题)

2.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见表1)
活动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亚欧大陆东岸的马加丹和西岸的卑尔根纬度相当,各自的气候有什么特征(见图3)?产生该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图4中A处是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还有哪些寒流对大陆沿岸荒漠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请在图4中绘出?
3.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没有促使大陆沿岸形成荒漠?(自主质疑)
4.在图4中标出四大渔场的具体位置,说出各自名称和成因。
5.在图5中用箭头绘制出洋流流向并说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的原因,依据图4举例说明有没有与秘鲁渔场成因相同的渔场分布。(对“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质疑的设计) 6.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旗下的福岛核电站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中受损。而在后续的灾害防预治理过程中,又发生了核污水泄露,至今仍未彻底根除。评价洋流对核污水污染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7.图4中从上海到温哥华的航线有两条(②为传统航线),①②航线相比各有什么优点?

(四)练习馈疑
练习馈疑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根据本课的考试说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精心设计典型练习,将学生的疑问再次暴露反馈。课堂练习一要突出基础,即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基本原理、方法的运用为主;二要兼顾区分,毕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区分度,设计适度的中档题或较难题,以满足学习水平较高学生的需求;三要创新应用,结合社会热点使用适当的文字、图表等材料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
综观近五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可以得出:常考题型是以洋流模式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分布;以区域图和等温线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的成因、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设计如下。
考点一: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果图8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4.洋流名称与图中序号相符的是( )
A.①—西风漂流 B.②—本格拉寒流
C.③—西澳大利亚寒流 D.④—巴西暖流
考点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10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11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 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回答第5~6题。

7.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8.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13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2)1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3)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五)作业存疑
作业存疑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本课的作业,主要从三方面落实。一是巩固知识,学生理解并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用思维导图工具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进一步夯实双基;二是错题整理,学生自主分析错因,感悟正确解题过程,锤炼答题规范;三是变式训练,学生自主完成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编制的变式练习,提升知识迁移交汇的能力。在做以上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请教教师或同学答疑解决。
三、问题导学的实施体会
“问题导学”教学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复习课实施“问题导学”应具有以下三种意识。
(一)研究意识
教师是复习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要强化研究意识,地理课的“问题导学”实践才能真正得以有效进行。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前需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学生、问题设计、试题、时事热点等等。
(二)生本意识
“问题导学”就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复习中最大可能地给学生留有复习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发现、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地理复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问题意识
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尽量减少自身主观想象的表演、自身经验的传授和精心预设的播放,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问题、普遍问题以及个性化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问题,主动呈现自身实际问题,展示自身的想法、观念,生成更多的质疑问题,形成想问、能问、会问的学习习惯,围绕“真问题”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体会进行有效思考的快乐及获得明确成果的成就感。
“问题导学”的开展树立了研究意识、生本意识和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想问、会问、能问的学习习惯,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