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过去,数学教学过程被理解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其高效率体现在有效传授知识,学生能迅速模仿老师做题,有效应对考试。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效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有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因素相互制约,协调统一的过程,是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过程。下面探讨笔者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体会,以求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一、重视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它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强调了学生数学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数学新发现的体验。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认识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二、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件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为课堂服务。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如一个人要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磨损费,燃料费租车人负责”;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燃料费出租车公司负责”。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各种残缺圆,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老师引导: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就是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多元评价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评价按照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大类,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诊断课程计划或方案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反馈信息,以此来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它强调的是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为了分等鉴定,区分优劣以实施奖励,它强调的是结果评价。也就是说,新的教学形态下的评价既要肯定优秀的学习结果,又要帮助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不仅能够对自己在学习中所表现的优秀品质和所获得的情绪体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看法和体验,这是在他评当中无法获得的信息。教师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再来评价学生,除了原有的评价内容外,还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或表扬,或鼓励,或提醒,或批评。这样,自评与他评有机结合,相辅而行,将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有助于提高学习与教学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呼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要求。
一、重视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它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强调了学生数学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数学新发现的体验。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认识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二、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件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为课堂服务。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如一个人要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磨损费,燃料费租车人负责”;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燃料费出租车公司负责”。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各种残缺圆,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老师引导: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就是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多元评价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评价按照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大类,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诊断课程计划或方案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反馈信息,以此来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它强调的是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为了分等鉴定,区分优劣以实施奖励,它强调的是结果评价。也就是说,新的教学形态下的评价既要肯定优秀的学习结果,又要帮助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不仅能够对自己在学习中所表现的优秀品质和所获得的情绪体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看法和体验,这是在他评当中无法获得的信息。教师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再来评价学生,除了原有的评价内容外,还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或表扬,或鼓励,或提醒,或批评。这样,自评与他评有机结合,相辅而行,将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有助于提高学习与教学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呼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