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普文阅读的三个视角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f363188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普文章在高中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有两个单元,是分别《语文(必修三)》的第四单元和《语文(必修五)》的第四单元,对于科普文章的学习,《教师用书》对于必修三第四单元是这样介绍的:“这个单元学习科普文章。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感受科学文章语言清晰、简捷、准确的风格。”“语文课中学习科普文章,并非以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发明为主要目的,而是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对于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这样介绍的:“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这些文章不一定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都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这些言论,既是对科普文的特点的认识,也是对科普文教育价值的阐发,充分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
   从高中教学的要求来看,科普文的教学,应该既要完成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又要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为此,科普文的阅读教学宜有三个角度:说明文的角度,议论文的角度,散文的角度。《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课文,充分体现了这三个角度。这是一篇介绍动物,特别是昆虫集体生活时的独特现象的科学小论文。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提出了警视。文章语言幽默生动,澄清了人们对集体生活的生物的许多误解。
  
   一.从说明文的角度去阅读,分析文章介绍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体会科普文内容的科学性。
  
   作为一篇科普文章,它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向公众作科学知识的普及,也就是要告诉公
  众有关科学方面知识。那么,读者也从作者的介绍中了解到科学方面的一些现象、知识、观点或其他。《作为生物的社会》首先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
   在文中,作者向公众介绍的第一个对象是蚂蚁,先从整体上对蚂蚁的生活习性、行为能力、交流方式等方面比较蚂蚁与人类的相似之处,再介绍个体的蚂蚁的没有什么思想,一群蚂蚁“看起来有点意思了”,“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则“思考、谋划、计算”,是“某种活的计算机”,然后进一步向公众详细介绍蚂蚁的群体活动——建造蚁丘,它们分工协作,能选择不同规格的材料,修复被破坏的“建筑”,突出群体蚂蚁的智慧。第二个对象白蚁更有特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它们能“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蜜蜂、黏菌细胞、鱼类、鸟类等等都有这样类似的特点。作者通过介绍这些生物,告诉公众这些不知道的或者说是被传统忽视的事实,向公众传达自己的观点。
   那么,我们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式,通过分析、归纳说明对象的特点,接收到作者传达的信息,为进一步阅读打下了基础。
   然后,我们可以着手对文章的说明方法进行分析,但我们很快就发现,本文的说明方法其实很“单纯”,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举例子是写了蚂蚁、白蚁、蜜蜂等几种生物的特征;作比较就是将这些生物与人作比较,突出生物与人的共同之处,即高度的组织性。同时从这“单纯”的说明方法运用上,我们也知道了作者的意图:向公众传达了一个很明显信息,即一些群居性的生物其实与人类一样,也有着社会性——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了解了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作者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独到发现和勇气。
  
   二.从议论文的角度去阅读,分析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支撑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体会科普文论述的严谨性。
  
   从说明文的角度我们知道了作者想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呢?他的观点能说服大众吗?为了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作了一番努力。本文不像高中生常学的议论文,也不能用典型议论文阅读方式去分析,但我们抓住论证的基本特点去分析,就会发现本文的论证方法既独特又普通。说它独特,是作者的视角独特,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说它普通,从全文来看,我们会发现作者用了两个很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作者对大量的事例进行细致的剖析,目的就是很明确地告诉公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因为对比,就会使文章的论证更清晰,更有力。作者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注重列举典型材料。如,以“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来搬动死蛾,从而“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以将被破坏的蚁丘修复为原样,来证明其劳动的协调性、统一性。作者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三.从散文的角度去阅读,分析文章的语言,品味语言的“味道”,体会科普文表达的艺术性。
  
   《作为生物的社会》语言非常幽默,表达意蕴丰富,如果我们对其中典型段落作一点分析,就能领会其中味道。
   (1)“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说那些为了开会“从
  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以描述蚂蚁的语言写人类中的出类拔萃者,这样写,生动形象,能激起阅读兴趣。同时,还暗含着作者的深意:人类不过是大自然中一分子而已,就如匆匆奔走的蚂蚁,犯不着有地球主宰的优越感,也许从蚂蚁的角度来看,人类不过是一群“大蚂蚁”而已。但人们却不愿意承认,用作者的话来说“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这句话狠狠地讽刺了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2)“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作者笔下,蚂蚁有目的劳作,进行高科技战争,捕获敌人,使用童工,简直就是人类行为。言外之意在于,蚂蚁的行为与人类行为高度相似,蚂蚁的社会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人类不必有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
   这样的段落在文中非常普遍,只要我们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到作者的幽默和幽默背后的丰富含义及人文情怀。
  从三个方面解读文章,可以得到全面的认识,从说明文的角度阅读,我们知道科学现象;从议论文的角度阅读,我们接受作者的观点;从散文的角度阅读,我们更深刻了解作者的态度。还可以学会提炼科普文的观点,明确科普文表达的独特方式,领悟科普文背后的科学精神、科学兴趣。
  
  吴神兵,教师,现居湖北通城。
其他文献
多年来,武汉市黄陂区教委教学仪器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主动地创造内部小环境,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展教学装备工作,为学校实验教学工作做了有益
英语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态度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味的单向传输词汇、翻译、语法、句式结构会使整个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渐渐消磨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了出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对发展教育技术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之后,各地教育
打造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下我们的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群体精神和团队精神,也是
期刊
语感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所谓语感能力就是语言感受能力、语言对比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驾驭能力的总和。语感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培养语感能力的关键,在于阅读好文章,所谓阅读好文章,不是一般的阅读,而是反复揣摩、品味、推敲、吟咏。那么
期刊
普及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使普及实验教学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笔者认为 :一是要注重实验教学普及的全面性。素
“让学引思”是一种有效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新型学习观念,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获取必要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基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就如何
期刊
目前的作文批改,教师大多不辞辛苦,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呢,只能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实现新课标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校探索了一种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即在作文批改中,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动关系,使作文批改臻于学生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