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发散思维能力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巧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在与学生共同的探索中提高专业素养,以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及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发散思维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创造教育。英语教学要适应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这里所说的发散性思维是指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因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可以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建和谐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追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做到:
  (1)明确方向:向学生强调英语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而强烈的学习目标。
  (2)情景教学:教师课前认真准备话题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
  (3)丰富课堂活动: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的课堂活动。如歌曲、游戏、小对话、小表演等。
  (4)营造和谐课堂: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高超教学技巧和真心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创新运用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学中,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发挥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是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是利用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因循守旧,教师应引导学生摆脱习惯的影响,让他们活学活用。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训练题,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优解,最大限度地以旧引新,以新复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常用的题型有一词多义、一句多译、句型转换等。
  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仅举几例进行说明:
  (1)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由创造基金会的创始人A·奥斯本提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迅速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和建议。
  (2)竞争法:需要分小组做的活动最好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样更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3)任务型的活动设计:这是一种以交际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索,以完成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为目标的活动方式。为了完成这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除了关注输入材料的质量,教师的作用,以及学习的环境问题外。还需要学习者采取各种探索性的活动方式。而这些活动大多要求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力求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能使学生思路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在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呆板、不僵化,能随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
  三、融入真实生活。发展创造能力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语言即生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的,这是他们学习英语最生动、最鲜活的课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不断把新知识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思想,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巧设问题情境。互动活动来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设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自主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索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其他文献
历史档案翻译应遵循“忠实于原文,表达通顺的译入语,符合文本内容的专业规定,追求‘诸者平衡’”等原则。但在翻译实践中,这些原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适。政府公文是民国
摘 要:《论真善与伪善》(原题《论快乐》)是十五世纪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学者洛伦佐·瓦拉(Lorenzo Valla, 1407-1457)最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之一。该作品以对话的形式就“何谓真正的,至高无上的善”展开讨论,并最终将“快乐”定义为真善。本文通过对拉丁语原版《论真善与伪善》及其意大利语权威译本 进行研读,从字里行间探寻瓦拉既深刻又独到的人文主义思想,并尝试挖掘瓦拉在“享乐主义者”恶名之下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沃野千里的巴蜀大地绿意盎然,漫步乡村,随处可见红砖碧瓦的农家小院鳞次栉比,四通八达的通村公路平坦笔直,经过整理的麦田菜畦错落有致。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美画卷!这赏
“陌生化”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其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形势不断发展的今天,广大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