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对川崎病患儿免疫功能与炎性反应的影响

来源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jc198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川崎病(KD)患儿免疫功能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无锡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2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IVIG的给药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n=71,于病程第7天及以内给药)和晚期组(n=56,于病程第7天后给药)。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热退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充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5 d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免疫指标(CD4+、CD8+)水平及CD4+/CD8+。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2周内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早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晚期组患儿,血清IL-4、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晚期组患儿,IL-6、IL-10、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晚期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5 d,早期组患儿的CD8+水平高于晚期组患儿,CD4+水平、CD4+/CD8+均低于晚期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内,早期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低于晚期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静脉输注IVIG在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改善临床症状及炎性反应、恢复免疫功能方面更优于晚期静脉输注IVIG。
其他文献
本文叙述川崎病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其重要意义。川崎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季节性差异,提示环境因素在其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川崎病是由致病因子触发机体异常免疫反应,导致急性全身性免疫损伤性中小血管炎。针对免疫异常这一发病环节,临床上采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但约有20%的患儿发生IVIG无应答,提示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遗传因素在川崎病发生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左心射血分数与冠状动脉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21年11月川崎病患儿94例,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共74例)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A组)20例。冠状动脉损害组应用冠状动脉硬化程度(Gensini积分)进行进一步区分为B组(Gensini积分≤10分)25例、C组(10分<Gensini积分≤40分)27例、D组(Gensini积分>40分)22例。分析冠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急性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但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无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用于其诊断及预测治疗效果。外泌体及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的异常表达在包括KD在内的多种疾病的进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反映疾病的进展及预后情况,有望成为特异性生物标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特点,并建立合适的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n=59)和发热患儿(n=61)的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尿酸(UA)、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小板计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对川崎病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8-08~2020-02我院就诊的56例川崎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嘧达莫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退热、四肢肿胀、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缓解时间以及炎症因子[血小板(PLT)、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
在哔哩哔哩弹幕网(简称B站)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拓展其营销价值,文中采取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以内容营销为切入点,对Z世代的购买决策、品牌忠诚度和广告态度3个方面进行消费决策分析。再从内容营销的对话、讲故事和顾客互动3个维度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各案例的B站内容营销的具体策略,并分析归纳出营销模型。最终,给服装企业在B站进行内容营销提出相关建议。
川崎病好发于婴幼儿,为自限性疾病,但若治疗不及时或对治疗反应不佳,部分患儿的冠状动脉、心肌将会受累。该病受累过程比较隐匿,往往于青壮年甚至中老年时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一旦发生心肌梗死或(和)心功能不全,则预后不佳。因此,重视对川崎病患者的长期随访至关重要。为改善疾病的预后,应对所有的川崎病患者建立专病随访系统,进行终身随访。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与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十堰市郧阳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川崎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给予对照组患儿阿司匹林与小剂量的丙种球蛋白(1 g/kg体质量,1次/d)治疗,给予研究组患儿阿司匹林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体质量,1次/d)治疗,两
<正>核心稳定性的定义人体重心是身体稳定的关键因素,保持重心的平稳是提高动态稳定能力的前提。"核心"意为中心、主要部分,因此人体稳定的核心部位既是靠近人体的中心,又在维持人体重心的稳定性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核心部位的解剖学位置界定为人体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而将位于这一区域间的肌群称为核心肌群。核心稳定性就是指人体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保持或维持脊柱和骨盆在正常解剖学位置的能力,运动员的核
期刊
目的 探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92例KD患儿作为KD组,9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体检组;另根据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将92例KD患儿分为3组,大冠状动脉瘤组(Z≥5.0)29例,小冠状动脉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