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年前,我带着初为人师的喜悦,走上三尺讲台,展开了教育追梦的旅程。现在临近退休的我,回想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时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一些疑问。30多年的乡村教师经历,我用自己的青春做出了回答。
班主任的“三步曲”
当年,我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同学,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后进生,真有点不知所措,甚至于“食无味,寝难眠”。到底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在经过多番思考之后,我对这类学生采取了自认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于是,开始了我的班主任“逆袭”三步曲。
第一步:“灭绝师太式”强压法。俯卧撑、检讨和训斥成了年轻的我的“三大法宝”。在这样的强压下,作为农村小孩的他们表面上有了一些改变,但仍经常背着老师违纪。久而久之,他们对俯卧撑、检讨和训斥开始有了免疫力,学习和行为不见好转。我的班主任逆袭第一步“灭绝师太式”强压法,算是在失败中落下帷幕。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这种强压法有什么不妥之处。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我的班主任“逆袭”第二步。
第二步:“因材致用”法。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金子,而老师就是要找到他们的发光之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这些后进生实际上并非孤立,反而在班上的人际关系特别好。通过与学生们沟通,我得知这类学生大都为人真诚,乐于助人,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易于为大家欢迎的个性。在此基础上,我决定开始“因材致用”法。这时,学校将要进行班级文化评比。于是,我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这些后进生,他们也受宠若惊,第一次笑着对我说:“放心,老师,保证完成任务!”果然不负所望,班级文化评比,本班最后拿了一等奖。可能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可能是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他们上课开始认真听讲了,违纪次数也越来越少。对于他们的改变,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我乘胜追击,开始了班主任“逆袭”第三步。
第三步,听听孩子的心声。对于后进生,原来都是“我说什么,他们听着;我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但从来没有去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也从来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现在,我们不再是一个坐着、一个站着,而是平等的、面对面的交流。原来,这些孩子也曾努力去学习,只是因为基础太差;其实,他们在学习上也是有进步的,只是太过于细微,被我忽视了;他们也很想留在学校、呆在班级,只是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对自己、对学习、对老师缺乏更多的信心。作为农村孩子,进入初中后,他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适应。一次次平实的谈话、聊天,俯下身去,倾听孩子的声音,真的很可贵。
现在的学生,大老远看见我就会喊:“老师好!”看着他们的变化,一点一滴,都足以让我喜上心头。看着他们的成长,让我对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产生了共鸣。
尊重学生与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曾把学生等级化,仔细区分哪些是优生,哪些是中等生,哪些是“差生”。然后给他们不同的待遇:倾注最多的精力和时间给优生,务必让他们考上名校;倾注一定的精力给中等生,希望他们可以取得进步;而对于所谓的“差生”,倾注的往往是责骂与惩罚,让他们老老实实待着,甚至错认为他们“反正学不会,千万别惹事”。多年教育实践的成功经历,让我对学生也有了一些新态度和做法:
一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投入我的情感。受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其人格,听取其想法,其实更能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态度。人都是讲感情的,尤其是后进生,其内心世界不仅丰富,而且更加敏感。他们往往得到的是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的冷眼,所以外表可能给人总是一切无所谓的,有时甚至有些“十分叛逆”。其实,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是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把重要钥匙。“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亲近和信任,老师的教诲才可能真正入脑、入心。特别与被人们认为的“差生”沟通感情,要化解其敏感和方案的情绪,增进了解,以换取信任。这样,他们就会化解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更容能够在感情上于老师交流和理解。
二是要做到老师因材施教和学生“因教而学”。虽说大家对“因材施教”耳熟能详,但要不给学生贴上标签,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素质和思维习惯,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还是不容易的。至于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对老师提出了挑战。学生只有在教师有积极情感的熏陶下,才能有充分信心战胜困难,才能主动选择挑战而不是逃避。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主动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老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因教而学”,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学习策略。二者结合,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年轻时的三尺讲台、教育追梦,到现在成为了一名不再年轻的老教师,平凡的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让我实现了身为人民教师的重要价值。在这平凡但不允许平庸的岗位上,我们要为了自己的教育梦想,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继续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县荣隆镇初级中学校)
班主任的“三步曲”
当年,我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同学,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后进生,真有点不知所措,甚至于“食无味,寝难眠”。到底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在经过多番思考之后,我对这类学生采取了自认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于是,开始了我的班主任“逆袭”三步曲。
第一步:“灭绝师太式”强压法。俯卧撑、检讨和训斥成了年轻的我的“三大法宝”。在这样的强压下,作为农村小孩的他们表面上有了一些改变,但仍经常背着老师违纪。久而久之,他们对俯卧撑、检讨和训斥开始有了免疫力,学习和行为不见好转。我的班主任逆袭第一步“灭绝师太式”强压法,算是在失败中落下帷幕。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这种强压法有什么不妥之处。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我的班主任“逆袭”第二步。
第二步:“因材致用”法。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金子,而老师就是要找到他们的发光之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这些后进生实际上并非孤立,反而在班上的人际关系特别好。通过与学生们沟通,我得知这类学生大都为人真诚,乐于助人,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易于为大家欢迎的个性。在此基础上,我决定开始“因材致用”法。这时,学校将要进行班级文化评比。于是,我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这些后进生,他们也受宠若惊,第一次笑着对我说:“放心,老师,保证完成任务!”果然不负所望,班级文化评比,本班最后拿了一等奖。可能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可能是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他们上课开始认真听讲了,违纪次数也越来越少。对于他们的改变,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我乘胜追击,开始了班主任“逆袭”第三步。
第三步,听听孩子的心声。对于后进生,原来都是“我说什么,他们听着;我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但从来没有去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也从来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现在,我们不再是一个坐着、一个站着,而是平等的、面对面的交流。原来,这些孩子也曾努力去学习,只是因为基础太差;其实,他们在学习上也是有进步的,只是太过于细微,被我忽视了;他们也很想留在学校、呆在班级,只是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对自己、对学习、对老师缺乏更多的信心。作为农村孩子,进入初中后,他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适应。一次次平实的谈话、聊天,俯下身去,倾听孩子的声音,真的很可贵。
现在的学生,大老远看见我就会喊:“老师好!”看着他们的变化,一点一滴,都足以让我喜上心头。看着他们的成长,让我对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产生了共鸣。
尊重学生与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曾把学生等级化,仔细区分哪些是优生,哪些是中等生,哪些是“差生”。然后给他们不同的待遇:倾注最多的精力和时间给优生,务必让他们考上名校;倾注一定的精力给中等生,希望他们可以取得进步;而对于所谓的“差生”,倾注的往往是责骂与惩罚,让他们老老实实待着,甚至错认为他们“反正学不会,千万别惹事”。多年教育实践的成功经历,让我对学生也有了一些新态度和做法:
一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投入我的情感。受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其人格,听取其想法,其实更能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态度。人都是讲感情的,尤其是后进生,其内心世界不仅丰富,而且更加敏感。他们往往得到的是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的冷眼,所以外表可能给人总是一切无所谓的,有时甚至有些“十分叛逆”。其实,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是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把重要钥匙。“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亲近和信任,老师的教诲才可能真正入脑、入心。特别与被人们认为的“差生”沟通感情,要化解其敏感和方案的情绪,增进了解,以换取信任。这样,他们就会化解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更容能够在感情上于老师交流和理解。
二是要做到老师因材施教和学生“因教而学”。虽说大家对“因材施教”耳熟能详,但要不给学生贴上标签,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素质和思维习惯,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还是不容易的。至于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对老师提出了挑战。学生只有在教师有积极情感的熏陶下,才能有充分信心战胜困难,才能主动选择挑战而不是逃避。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主动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老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因教而学”,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学习策略。二者结合,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年轻时的三尺讲台、教育追梦,到现在成为了一名不再年轻的老教师,平凡的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让我实现了身为人民教师的重要价值。在这平凡但不允许平庸的岗位上,我们要为了自己的教育梦想,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继续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县荣隆镇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