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的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黄金因素,是语文素养这顶王冠上的一枚硕大而璀璨的明珠。让文学世界和学生心灵相通,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在语言教育中,在“听说读写”中上好文学阅读课,通过学习文学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实现培养“语文人”和“文学人”的教学目标。言语的形式为言语作品的外部方面,言语的内容为言语作品的内部方面。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形式统一于言语作品之中,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语文教学侧重言语的形式,是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对言语内容的理解是手段,让学生通过理解言语内容从而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和言语本身,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目前,在教学途径上,需要克服两个谬误。
  1.脱离语言,陷入“泛文学”、 “非文学”甚至“反文学”的沼泽。上述目标空泛化,把文学课上成文化课,便属此类。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课“教什么”,文学阅读“怎么上”,一直是课程理论尚未完全解决的核心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量的“泛文学”、“非文学”甚至“反文学”的教学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语文课程质量的全面提高。
  2.虽然扣住了言语,但主要是扣住了言语的内容,而不是言语的形式。教学目标狭隘化、应试化的不良倾向,就属这一种。师生唯考是从,而中考、高考试题大多拘泥于“说什么”和“怎么说”两个项目,偏重于考言语表达的内容,动辄分析写作意图、文章结构、修辞方法、写作技巧等,几乎不考言语的形式。有一些教师在教学科技类、政论性文章时,总是偏重言语的内容,忽视言语的形式。这些都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学教育阅读的目的尚且不清。
  若问文学教育有效阅读有法吗?无。若问无法吗?有。定法则无,大法须有。其智慧策略是“两教两学”和“两少两多”。
  1.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文学不再是一门纯粹的知识性学科,而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为主。也不再是一门科学性学科,而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制定了五个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目标都指向学生的实践活动。编写语文教科书或开设文学教育有效阅读都要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联想想象,自我感悟,自主创新。要将文学阅读从知识的精确性、客观性的标准中解放出来,务必摒弃教学中仍存在着“多教少学”甚至“有教无学”的怪异现象和新课改后出现的“不教滥学”的另一极端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精神素养必须通过语言来进行,因为精神就蕴含在语言之中。“聚焦语言形式,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乃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估摸语言的刚与柔。”(郑逸农语)教师要变“讲课文”为“学语言”,立足于言语形式,以言语形式为出发点,这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质内涵。
  2.少练多读,以教导学。衡量文学阅读的有效性,不宜看学生做了多少练习题,而要看他们读书的质量。学生的文学素养,归根结底是自己读书感悟出来的。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加贴切、更加具有表现力。通过大量有效且有益的阅读,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便能打下深厚的语言底子和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造就良好的文学素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有时是隐性的、长期的,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来,觉察不到。因此,尽量少练,尽力多读;用教材教,以教导学,力求举一反三,用一把钥匙开多把锁。课程标准已经给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每类文本确定了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具体实用的教学要求。因此,当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首要任务是确定它是什么类型的文本,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该类文体的阅读策略。变“读课文”为“学阅读”。
  此外,对学生课外阅读要加强引领,提出建议,授予方法,注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辨别、选择和阅读品位的提升。教导学生趋良避莠,追求高雅,摈弃低俗;汲取精华,清锄毒品,澡雪心灵。教会学生读“有字书”和“无字书”,与肝胆人共事。
  一言以蔽之,文学教育有效阅读指向人生经验的积累和人的成长,通过“语言教育”实现“文的教育”,通过“文学教育”实现“人的教育”。
  
  蒋文学,教师,现居山东无棣。
其他文献
据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再次被删减,继《阿Q正传》被剔除之后,《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也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报道一出,舆论哗然。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鲁迅精神过时了吗?鲁迅作品的价值降低了吗?  其实,那些倡导删减甚至剔除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人,无非是认为,鲁迅著作的读者越来越少了,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晦涩,学
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历来难分难解,远者不提,单是1949年以来就有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一波接一波的浪潮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历史的神圣面目从铸就到拆解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重塑,不一而足,在这“正复为邪,善复为妖”的辩证发展中,昔日被宏大叙事组织起来的历史材料和意义结构如风化岩石的碎片,一块块剥落、坍塌下来,其总体面貌和意义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作家要么直截了当地承认:“历史是什么?历史怎样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活动单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率先在我们如皋大地上安家落户。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种近乎颠覆传统的新的教学模式渐渐为大家所接受,成为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新宠”。作为语文教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改进并反思,发现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备如下优点。    一、学生座位的调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单导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互助学习为主,所以  座位的
我总结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我在课堂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力。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  ——海姆·吉诺特  于我心有戚戚焉!  有位社会学教授领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评估他们未
在铺天盖地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潮流中,如何才能在“农民工进城”这一固定的叙述模式中发现新的角度,将城乡冲突中农民工复杂的精神世界坦露在读者面前,是每一位关注底层的优秀作家都要面对的问题。《镇长的弟弟》没有从惯常的由乡村到城市的正面路径出发,而是独辟蹊径地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三位社会地位、身份较高的农民工自城市到偏僻的乡村给“镇长的弟弟”冯知三拜年的逆行之旅,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迂回,打开了一位身份
能够荣登“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排行榜,便可见葛朗台的能耐了。他一生执著的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一生奉行的是“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如何将这么一个执著狂、野心家、吝啬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呢?我决定选取“旁人眼中的葛朗台”这一视角来解读《守财奴》。    一、拿侬眼中的主人    拿侬在文中出场的机会不多。但她一出场便是石破天惊的。当欧也妮拿刀对抗父亲的图谋时,拿侬嚷道:“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如果没有充分的写作素材,同样难以写出精彩的文章。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首先,我们可以从各科教材中找到各类的素材。比如:哲理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事例类,“孔明挥泪斩马谡”……  其次,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积累各类素材。父母的关爱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  另外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师对“弘扬人文精神”,“唤醒主体意识”,“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等理念高度重视;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赞成,但怎样落实这些理念,怎样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邀游,认识不一。在教学中,笔者探索出四个“yi”途径,即:意——疑——议——逸,具体做法如下。    意:在诵读中“意”语文    “意”就是沉潜吟咏,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众所周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美育过程是寓教于乐,寓智于美,以美育人的教育过程。在各学科中。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包含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包含美学艺术的熏陶。”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字兼美、涵义深刻的文章,无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语文的人文性正是教师通过美育教育而使学生获得的。可以这么说,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学
写作个性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工程,其能力点包含着兴趣、思想及写作底蕴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的同时,应结合其个性的能力点进行有效地培养。  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构想  (一)构想初中语文个性化写作序列  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的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为主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等一系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