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引领成长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l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生活化是當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涌现出来的新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这一理念需要更细致周到的行动,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精彩的生活实例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思品教材中主要内容的理解,增强思品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必要性;策略分析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是适应新课改要求的表现,也是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表现。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要回归生活,用学生身边常常发生的事件去印证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用以解释和剖析生活事例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相当于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架构了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乐趣,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技能,凸显初中阶段德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一、教学生活化概念分析
  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到教学领域中,也就是说将教学这种特殊的活动变成具有生机的实例,使得教学与生活之间能够建立起直接的紧密相连的联系。教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其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生活,一来一往,将生活与理论学习结合在一起,促进教育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这也充分说明了教育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教学中要运用教学生活化方式即以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案例为教学素材,以宏大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以此为根基,而不是将生活与知识的学习相割裂,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等活动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能力,保持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思品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促使教学目标多元化发展。这样多元目标体系的建立,使得教学以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展现出来,以丰满的生活例子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中耳目一新,从而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对学生颇有吸引力的东西是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东西,因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索的热情,并尝试在生活中寻找与知识的相通之处,从而学会运用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而知识的深入学习又促使学生对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国情等各方面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实践参与能力,推动人文素养与学科教育双重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应对时代新挑战要求的体现
  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们在思维、行为和价值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被抛弃;市场经济在为社会带来财富与荣耀的同时,也在拷问着人心。因此,想要促进社会的健康全面发展,就有必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接轨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教学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教学生活化的方式便是一种很好地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途径,有助于思想品德教学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以应对时代提出的新挑战。
  (三)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提升学生生活能力的方式
  教学生活化为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上增添了绚烂的色彩,也能够强化学生的生活能力。而以生活化为方向,也促使教师将思品教材中的知识细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不仅向学生传递了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思维。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式既然以生活为其宏大的背景,那么必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与展示自己的契机,在实践过程中磨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的坚韧品质,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同时注重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其正确的解决方式,纵然未能找到其解决方法,也是一种值得表扬的行为。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的策略分析
  (一)确立教学生活化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打造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第一步,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对于教师成功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教师该如何做才能确立正确的教学生活化目标呢?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将纯粹的知识传授观念转变为知识、实践、情感多管并重的教学观念。其次,基于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这毋庸置疑,但必须坚持贯彻到底。以课文《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为例,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实践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为主。教师将事先设计的视频播放出来,重现生命的诞生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新生命诞生将给世界带来什么?”设计意图是利用视频的播放,在学生内心引起震撼,让学生学会思考、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体会生命之义的重要性。为强化学生对生命的体悟,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生活实际中,有条件的可以到公园中,让学生闭目冥想,感受周围生命的气息,如风的声音、水的流动、虫鸟的叫声、花的香气等,细细观察周围美丽的生命体,将课堂知识与课外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感受生命的美丽与意义。这样分解了教学环节,使得知识点不再难以理解,利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共同接受知识的教育与情感的陶冶,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进行设计的,因此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这为教师创建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结合情境教学法,以现实为依托,让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贴近初中学生的具体生活,这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当学生将目光放到生活中时,生活便如同“新大陆”一般任由他们发现和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程度。那么教师具体该如何做才能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呢?以《世界文化之旅》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对于“世界”这个概念既熟悉又陌生,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无异于拉近了学生与“世界”的距离。首先,教师播放两个短暂的视频:一个是外国游客在中餐馆吃饺子的视频,他将饺子皮与馅分开来吃;另一个视频就是中国人平常吃饺子的样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外国游客要将饺子皮和饺子馅分开吃?体现了什么文化差异?接着,教师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向学生分别罗列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西方的节日,让学生学会总结不同国家节日的异同。学生生活在现实中,对于传统节日肯定是有切身感受的;而在当前崇尚西方节日的潮流下,学生对于西方节日的了解也比较多。因此,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中西方节日的异同进行总结与概括。最后,为了突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看外国人将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翻译为“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lease go upstairs”,将“无风不起浪”翻译成“where there is fire,there is smoke”等等,让学生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加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三)创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若是一成不变,还是以单纯的口授教学为主,就显得有些落伍了。于是灵活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便应运而生,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需求,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培养其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那如何才能创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一些机械性的教学方式,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等。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学生提问难道不是好处吗?其实不完全是,我们的课堂需要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学生提问,而是需要经过学生自己的认真思考、遍寻不获之后才予以指导与建议。所以创新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便是打破以往鼓励孩子多多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审慎提问,不张口就来一堆奇奇怪怪的问题,这样会限制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欲望与能力,使得他们养成一种思维上的“饭来张口”的惰性。因此,教师需要审慎引导孩子们在课堂中提问,同时需要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入解决——有问题在活动中解决,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以课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动一,当你遇到不文明行为时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可以是排队过程中插队,随意在公共场合谩骂他人等,由学生扮演、表现出来;活动二,课后观看电影《惊涛骇浪》《大进军——席卷大西南》《长征》等影片,与学生共同分析其特点;活动三,尝试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分类,并落实到如何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这一点上,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分析课文,思考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并从课文内容中找到相关答案,自己也可以加以扩充。这些问题与活动层层深入,正契合了观看电影与参与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特点。学生在观看这些富有革命精神的电影中获得了较强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对建设现代中国的信心,在实践活动中便不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与品格特征,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之,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运用要求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革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具有高道德素养和知识修养的人才。
  【参考文獻】
  [1]孙履震.以生活引领成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6(30):50-51.
  [2]龚虹.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66.
  [3]王梅兰.初中思品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08):00263.
其他文献
作者介绍:龚春燕,1963年生,1984年入涪陵师范学院附中教书,1990年调入成都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1992年,又调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代表性论著有《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创新学习论纲》等。    创新学习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已被广为熟知。先是1998年重庆市启动了“创新学习区域化推进研究”课题,之后是2000年《人民教育》杂志刊登了《创新学
【摘要】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往往是因为实验效果不佳,操作不便等原因成为教学中的“硬伤”。因此,开展实验研究,改进实验,提升实验效果,使得实验教学在解决教学疑难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用大量的实例,通过改建实验,增设创新实验,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关键词】创新实验;解决疑难;探究  一、疑难实验的定义  从实验效果和成功率来定义,疑难实验是指成
【摘要】中国传统学术术语“格致”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对科学文化的本土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格致”到“科学”这一演变历史过程的回顾与解读,一方面以期一个具体而微的视角深化对传统文化及科学文化本土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当下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关键词】格致;科学;传统文化;科学文化  一、从“格致”到“科学”  “格致”最早语出《礼记·大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体现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学校根据德育为先的工作原则,制订了三年的德育工作计划,并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验式;活动课;德育管理  “立德树人”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体现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时时有德育,
初读《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感觉其高深、难读,真正读过之后,深感这是一本值得“有心改变自己的人”细细品读的一本好书。该书作者彼得·圣吉(美),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讲师,他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构建出实现共同愿望的“学习型组织”。作者将学习型组织的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称为五项修炼
编者按:本期“教研科研”栏目,我们以“专题”的形式,集中报道北京市西城区在搭建网络研修平台、改进网络研修的组织与实施方法,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区域教师研修模式、促进教师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给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摘要: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促进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区域教师研修新模式,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西城教育研修网”从
近年来,北京市部分地区开展了年级学业质量监测工作,这一工作,激活带动了学校教研、培训、管理等多层面的变革。尤其突出的是,将学校工作的重心进一步引向了课堂教学研究,干部教师更加关注教学能力、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并在优化教学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学质量监测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1、符合关注人的发展的课改理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是促进人的发展,包括教师的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潜质不同、兴趣各异的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又为教师提供了专业自主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校本课程也是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舞台,学校依据自身的特点、资源情况,开发特色课程,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校本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    需求主导:学生喜欢什么?对学生的调研可以采用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该是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终追求。    一、反思真的缺乏    在李镇西校长《守住一颗朴素而真实的心》一文中,所列的失真现象很大程度上存在于自己的身边,自己的感觉也和李校长一样,在回想时也会脸红,尚有一份知耻而后勇之心。  失真现象的发生,绝非偶然。通过系列的失真手段,可以获得利益才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
我馆专家委员会成立于1983年,二十多年来,专家为我馆的建设与发展,以及青少年的成长做出了很大贡献,有很多感人的事迹,这里选择其中的几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大科学家王永志担任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顾问已经十多个年头。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带领着中国航天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获“全国最高科技奖”。平时王总科研和发射任务十分忙,仅载人航天大系统下就有七个分系统和各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