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要说的,可不是痴迷于神仙鬼怪的迷信,而是用制谜手法巧妙构思的信件。笔者业余喜欢猜制灯谜,周末闲暇时与几位文友品茶话谜,竟聊出一些古今灯谜与通信的轶闻,特意花些工夫进行了校勘和整理,权作“茶料”以飨读者。
灯谜是咱们中国的特产,自古以来有人利用灯谜令人费解、保密性强等特点,用之于秘密通信。早在唐代,武则天当上女皇时,朝中就有人用灯谜进行秘密通信。当时,裴炎、徐敬业等不少官员反对武则天,他们在暗中联络时就用到了灯谜。有一天,中书舍人裴炎在给徐敬业的密信上写了“青鹅”(注:繁体字)两个字,后来密信被查获,武则天这位颇有才气的女皇运用灯谜的拆字法,识破了谜信的谜底是“十二月我自与”。原来,这是一封互通起事日期的“谜信”。
用谜语报信,在历史上大有其例。清代,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雅雨。任两淮盐运史时,广交宾朋,义结豪杰,挥霍无度。渐渐地,他财力不济,最后亏空甚多。乾隆得到举报,决定对其抄家处罚,没收其全部资财。当时卢见曾的亲家纪晓岚正在朝廷当侍读学士,私下听说此事后,想赶快通知卢家,使之有所准备,但又不敢直接写信或传话过去,因为哪怕有片言只语落在官府手里,也有可能横遭大祸。
纪晓岚想出了一个锦囊妙计。他取了一点食盐和茶叶,然后把这些东西装进一个空白信封里,用浆糊封住,里外没写一个字,急遣一心腹仆人夤夜赶往卢府送信。卢见曾接到送来的信后,拆开一看,却不见一字,惟有少许茶叶和盐。他先是惊愕不解,继而揣测良久,终于悟出亲家“谜信”的谜底:“盐案亏空查(茶)封。”于是急忙将家财转匿他处。待到朝廷查抄时,家中资财已寥寥无几,找不到重要证据了。原来,这是纪晓岚妙用“物谜”通风报信,以茶代“查”,意即“茶(查)盐(盐账)空(亏空)”。对这件事,《清朝野史大观·卷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无独有偶,沈醉在他所著的《我这三十年》一书中,记叙被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云南省保安司令卢汉的起义军队暂时扣押时,为通知他的好友、原《平民日报》社长丁中江逃离昆明,买通一个看守给丁中江送了一张字条。为避免露馅,沈醉的字条仅写一句话:“请速交来人二百块银圆。”沈醉故意将“速”字的“束”写得很小,而“走”字旁写得又大又长。聪明的丁中江一看这谜一般的“速”字写法,便心领神会,付给来人200块银圆后,翌日就逃之夭夭了。
利用灯谜秘密通信,从事间谍活动也屡见不鲜。最具传奇色彩的,可能要数1982年广东省中山县公安局查获的一封寄往台湾敌特机关在港澳驻地的信函。这封信里面有五六张纸条,每张纸条上都写有一两句隐语。面对这些纸条,公安人员一时如坠五里云雾之中,后来慕名请到笔者的谜友、时任中山县职工灯谜协会会长的黄润权先生协助破案。
黄润权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讲素绢鞋合,一丝劲力少,多多当益善”、“一岁已尽不是有大喜过……”。勤于思考的黄润权想起传统灯谜中的“黄绢幼妇外孙齑白”式的隐语(隐喻“绝妙好辞”4字。“黄绢”即丝色;“幼妇”即少女,“外孙”即女儿之子,“齑白”指辛辣舌头),他顺着这条思路猜出那几句话的意思是“请给经费,年底有望”等字。黄润权破解了谜信,使公安人员很快破了案,这件事被评为当年“中国谜坛十大新闻”之首。
灯谜是咱们中国的特产,自古以来有人利用灯谜令人费解、保密性强等特点,用之于秘密通信。早在唐代,武则天当上女皇时,朝中就有人用灯谜进行秘密通信。当时,裴炎、徐敬业等不少官员反对武则天,他们在暗中联络时就用到了灯谜。有一天,中书舍人裴炎在给徐敬业的密信上写了“青鹅”(注:繁体字)两个字,后来密信被查获,武则天这位颇有才气的女皇运用灯谜的拆字法,识破了谜信的谜底是“十二月我自与”。原来,这是一封互通起事日期的“谜信”。
用谜语报信,在历史上大有其例。清代,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雅雨。任两淮盐运史时,广交宾朋,义结豪杰,挥霍无度。渐渐地,他财力不济,最后亏空甚多。乾隆得到举报,决定对其抄家处罚,没收其全部资财。当时卢见曾的亲家纪晓岚正在朝廷当侍读学士,私下听说此事后,想赶快通知卢家,使之有所准备,但又不敢直接写信或传话过去,因为哪怕有片言只语落在官府手里,也有可能横遭大祸。
纪晓岚想出了一个锦囊妙计。他取了一点食盐和茶叶,然后把这些东西装进一个空白信封里,用浆糊封住,里外没写一个字,急遣一心腹仆人夤夜赶往卢府送信。卢见曾接到送来的信后,拆开一看,却不见一字,惟有少许茶叶和盐。他先是惊愕不解,继而揣测良久,终于悟出亲家“谜信”的谜底:“盐案亏空查(茶)封。”于是急忙将家财转匿他处。待到朝廷查抄时,家中资财已寥寥无几,找不到重要证据了。原来,这是纪晓岚妙用“物谜”通风报信,以茶代“查”,意即“茶(查)盐(盐账)空(亏空)”。对这件事,《清朝野史大观·卷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无独有偶,沈醉在他所著的《我这三十年》一书中,记叙被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云南省保安司令卢汉的起义军队暂时扣押时,为通知他的好友、原《平民日报》社长丁中江逃离昆明,买通一个看守给丁中江送了一张字条。为避免露馅,沈醉的字条仅写一句话:“请速交来人二百块银圆。”沈醉故意将“速”字的“束”写得很小,而“走”字旁写得又大又长。聪明的丁中江一看这谜一般的“速”字写法,便心领神会,付给来人200块银圆后,翌日就逃之夭夭了。
利用灯谜秘密通信,从事间谍活动也屡见不鲜。最具传奇色彩的,可能要数1982年广东省中山县公安局查获的一封寄往台湾敌特机关在港澳驻地的信函。这封信里面有五六张纸条,每张纸条上都写有一两句隐语。面对这些纸条,公安人员一时如坠五里云雾之中,后来慕名请到笔者的谜友、时任中山县职工灯谜协会会长的黄润权先生协助破案。
黄润权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讲素绢鞋合,一丝劲力少,多多当益善”、“一岁已尽不是有大喜过……”。勤于思考的黄润权想起传统灯谜中的“黄绢幼妇外孙齑白”式的隐语(隐喻“绝妙好辞”4字。“黄绢”即丝色;“幼妇”即少女,“外孙”即女儿之子,“齑白”指辛辣舌头),他顺着这条思路猜出那几句话的意思是“请给经费,年底有望”等字。黄润权破解了谜信,使公安人员很快破了案,这件事被评为当年“中国谜坛十大新闻”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