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宋代消夏诗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s1990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季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古人在没有风扇、没有空调等消暑设施的情况下,只能或栖于遮阳处,或躲于树荫下,或倚靠水畔旁,或走入深山中,采用自然条件进行纳凉。而古代文人,尤其是宋代文人筆下关于消夏避暑的诸多诗句,咏诵之时,会给人们带来丝丝清凉。
  北宋文学家秦少游有一首诗的标题就叫《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表达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幻想着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的美妙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笛声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沁人心脾。这种由外而内的凉意让人沉醉,燥热也自然褪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首诗的题目为《六七月山中甚凉》,其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宋代诗人葛元怀喜欢在休闲消夏时观察大自然的情状,以此寻求乐趣,他在《夏日》诗中云:“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蟑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炎炎夏日,正是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诗人一边乘凉消夏,一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真是情趣盎然,乐在其中!
  宋代人消夏是很讲究去处的。宋代的真山民爱到山中亭子里避暑,真山民的《山亭避暑》诗中说:“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尽管是炎炎夏日,但身居山亭中,哪里还会有暑热之感。夏日的寺庙也是乘凉的好去处,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有一首题为《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盛夏,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清风绕屋,禅房内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于此避暑品茗,自然乐而忘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却十分乐于水边纳凉,他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写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而被誉为“一代诗宗”的南宋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则描写了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亦称青梅、酸梅等,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等功效。夏天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南宋的诗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将梅子吟入其诗句。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中写道:“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此诗写了金黄的梅子,读来令人口角生津、暑气全消。杨万里则在《初夏睡起》诗中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去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到了夏天,酸味十足的梅子吃完,牙齿上还残存着一丝丝酸味,午睡醒来,看到孩子们捕捉飘飞的柳絮,这时你还会感觉到夏天的阵阵热浪吗?
  宋代的消夏诗妙趣横生,纷纭繁多,可谓盛产,这里只是列举一二。炎炎夏日,品读这些脍炙人口的消夏诗,仿若有清风吹走了燥热,又如清凉的山泉浸透了暑热难耐的躯体,令人感到爽快惬意。
其他文献
“哎,怪怪妞,我太失败了,太无能了,太让李木子老师失望了。”宋晓曦满腹牢骚。  怪怪妞睁着一双大眼睛,摇着头说:“我看不见你,我看不见你,我看不见你……”  “你把我当成空气了?”宋晓曦没心思和怪怪妞逗乐。  “哈哈,我只看到一个怨气冲天的木瓜,在我眼前晃啊,晃啊,咯咯……”怪怪妞属于典型的没心没肺,她一点儿也不体谅宋晓曦的苦衷。  “唉,我要和你绝交!”宋晓曦一甩手,快走两步,把怪怪妞落在了后面
中兴的美食街远近闻名。周日,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中兴的美食街玩,听到这个消息,我这个小吃货激动得快跳起来了。  “哇,好香啊!”远远地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是什么东西呀?我很纳闷。走近一瞧,原来是油炸臭豆腐的香味。这可是我最爱的美食之一啊!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他正专心致志地炸着臭豆腐。他没有大声吆喝,却有许多食客循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店前站成了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秋的
第二天决赛,下起了蒙蒙细雨。虽然空气湿润,但我感觉决赛现场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每个人都像搭在弓上的箭,随时待发。我想:我以全场第三名的成绩成功晋级,发挥好了,说不定能拿冠军呢!  决赛分3轮进行,分别是12进6,6进3,3进1,第一名获一等奖,第一轮被淘汰的6人获三等奖,第二轮淘汰的3人以及最后一轮淘汰的2人获二等奖。  第一轮比赛开始了,我这次抽到的依然是6号台。首先是填空题,一共10道题,满分
在晚清重臣曾国藩众多的后裔中,有一位曾经怀抱着教育救国梦想远渡重洋赴英国求学,归国后又发誓“终身不嫁”,矢志投身教育救国的女教育家,她便是曾国藩的长重孙女——曾宝荪。  曾宝荪,字浩如,号子芳,1893年2月29日出生于北京。祖父曾纪鸿,为曾国藩次子;父亲曾仲伯,为曾纪鸿长子。曾仲伯23岁中进士,入翰林,是当时翰林院中一位最年轻的供职者。他是梁启超多次提到的“诗界八贤”之一:他还加入过康有为和梁启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31年11月,黑龙江抗日义勇军总司令马占山将军率领守军奋起反击日本侵略者,以江桥抗战率先打响了“九·一八”事变后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东方战场的序幕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皎洁的月光洒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显得异常静谧,秋风萧瑟。沈阳城北
知识贴纸  恐龙蛋有椭圆形和球形两种,直径从2厘米到50多厘米不等。  知识贴纸  恐龙蛋在很多情况下是靠太阳照射及沙土的热量来孵化的。  知识贴纸  孵化温度大于等于34C時,鳄鱼新生儿全为雄性,科学家推测恐龙也应有类似的现象。  纵深阅读:世界上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绝大多数都来自白垩纪晚期,其他时代的恐龙蛋化石很少见,难道是被人偷去做蛋炒饭吃掉了?化石蛋也没法吃啊!细心的地质学家研究后推测出,
一位世纪老人,先后见证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港澳回归和新世纪的到来……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先生。    近之先生与党同心  做党诤友      程思远,字近之。近之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抗战期间,他多次与周恩来接触,深受其影响。抗战结束后,作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他热忱欢迎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夕阳落在一座农舍上。  农舍里有一间蚕房,蚕房里架着层层叠叠的竹匾,竹匾上扭动着千万条通体发亮的春蚕。千万条春蚕抬高自己的脑袋,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弧线,正“嘁嘁喳喳”,相互道别着。是啊,到了吐丝结茧的时候了。这茧一旦结成,他们就会被送到剿丝厂,生命便从此终结了。  暖洋洋的蚕房里,夕阳的余辉从屋檐的一道缝隙里探进身来,金色的光芒恰巧落在一条发育不良的蚕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正是这缕阳光启迪了他浑
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瑶民在韦公广、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公丁等首领的领导下,“啸聚万余之众”,大大小小武装起义数十次,其中较大规模起义达14次之多,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韩雍、王守仁、蔡经、陈金等数十名御史、总督、总兵领兵60万前往大藤峡地区进剿,损兵折将逾20万,瑶民被杀10万多人,被俘3万多人。大藤峡瑶民起义反抗封建
历史上最早描绘香港风貌的诗是哪首呢?应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816年的《沓潮歌》:“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沓潮。”所谓“沓潮”,指前潮未尽退时,后潮又因风迭至的潮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贬官岭南,写了《赠别元十八协律》:“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两首诗中都提到的“屯门”,正是我们熟悉的屯门。屯门地区因紧扼珠江口外交通要冲,自南北朝起,凡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商旅到中国贸易,必经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