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蒙老师司马道长
至道元年(995年)春天。为了让范仲淹受到良好的教育,朱文翰利用公务之余访遍安乡县的名师,最后他听说洞庭湖畔的道教名观兴国观的司马道长不仅是位道家名师,还通晓儒家经典,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精通程度胜过当地任何一个私塾先生。他决定带着范仲淹去拜司马道长为师。
朱文翰和谢观音带着范仲淹来到兴国观,司马道长早已在门口恭候:“贫道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
朱文翰拱手作揖道:“敝人打扰大师清修,失礼失礼。”指着谢观音和范仲淹介绍道,“这是贱内和犬子。”
谢观音双手合十道:“大师吉祥。”
范仲淹也给司马道长鞠躬,说:“师父好。”
司马道长摸摸范仲淹的头,笑容慈祥:“这孩子挺机灵啊。”
朱文翰接过话头说:“犬子也到了该启蒙的年纪了。我访遍了整个安乡县,想给他找个好老师,大家都叫我来找大师,说大师是安乡县最好的导师……大师真是名声在外呀!所以我今天就带犬子前来拜师,还望大师赏脸啊。”
司马道长摆手笑道:“大人过奖了。贫道那是徒有虚名呀。”朝道观里伸伸手,“我们进去说话吧。”
“大师过谦了。”朱文翰边走边说。“大师不仅是道家名师,还精通儒家经典,像您这样的名师可不好找呀!”
司马道长不断地拱手:“过奖,过奖。”
一行人到司马道长的寮房坐下,一个年轻道士进来泡了茶,司马道长说:“敝观没什么好招待的。只能请大人喝杯清茶。大人请吧。”
朱文翰端起茶杯说:“能喝到大师的茶,真是荣幸至极。”
司马道长谦虚地说:“也不是什么名山茗茶,只是敝观自家出产的土茶而已。不成敬意。”
朱文翰只喝了一小口便赞道:“这才是茶中极品呀!”
范仲淹也喝了一口。赞道:“这茶真香!”
谢观音微笑着问:“是不是比咱家的好喝?”
范仲淹点头道:“嗯,比咱家的香。”
朱文翰一本正经地说:“大师的茶沾了仙气,超凡脱俗。哪是咱家那些尘世俗物能够相提并论的?”
司马道长对朱文翰再三赞茶不作回应,却看着范仲淹若有所思地说:“这孩子将来有大出息。”
朱文翰道:“还望大师多多教导啊。”
谢观音也说:“我儿子能够拜大师为启蒙老师,是他的福分。”
司马道长并不推辞:“好吧。既然你们不嫌弃贫道才疏学浅,那就让孩子在敝观跟随贫道读书吧。”
朱文翰拱手道谢:“多谢大师错爱犬子。”
谢观音也说:“感恩大师慈悲。”说完拉起范仲淹的手说,“快给师父顶礼。”
范仲淹给司马道长磕了三个响头。算是拜师,朱文翰说:“从今天开始,大师就是你的师父,你要听师父的话,跟师父好好学习。”
范仲淹懂事地点头道:“嗯,孩儿记住了。”
此后,谢观音每天都送范仲淹去兴国观读书,司马道长每天抽出两个时辰教范仲淹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儒家经典,也诵读《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等道家经典。聪颖过人的范仲淹接受能力很强,记性也好,很多东西司马道长只教几遍他便能背诵下来。
晚上回家,谢观音除了检查范仲淹白天的功课之外,还要教他诵读一些佛家经典。特别是言简意丰的《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她要求范仲淹早晚都要念诵几遍,几天下来范仲淹就能倒背如流了。
但范仲淹毕竟还是个孩子,不理解母亲要他念诵佛经的目的,一天晚上,他问母亲:“娘,为什么每天都要念佛经呀?”
谢观音说:“为了破迷开悟,开启智慧。”
“司马道长不是说我很聪明吗?”
“聪明不等于智慧,聪明是术,智慧是道。人光有聪明没用,一定要有智慧。”
母亲的话,范仲淹虽然似懂非懂,但他很听母亲的话,母亲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除了让儿子学习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用其思想精髓陶冶儿子的情操之外,谢观音还非常注重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教育儿子。她一直记得咒钵庵的师太当初对她说的“身教胜于言传,带好榜样最重要”那番话,时刻注意用真善美对儿子进行言传身教,让儿子耳濡目染。
除非丈夫有应酬,特意交代不回家吃饭。否则每餐饭谢观音都要等到丈夫回家才一家人一起吃。范仲淹想提前吃饭,她从不答应。
有一次,范仲淹又吵着要先吃饭。谢观音就跟他讲《陆绩怀橘》的故事:“三国的时候有个人叫陆绩,他从小就特别孝顺父母。六岁那年,有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去做客,袁术叫人拿来蜜橘招待他。但他舍不得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向袁术行礼告辞的时候。藏在怀里的三个蜜橘滚了出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还不算,还要带走呀?’他回答说:‘橘子很甜,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大为惊讶,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就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是难能可贵。他感叹道:‘陆绩这么小就懂得孝敬,来日必定成才!’后来陆绩长大后果然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官员。”
范仲淹听了母亲的故事,不但再也不吵着提前吃饭了。而且每天继父回家他还主动帮继父盛饭,继父高兴得直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这天下午。谢观音从兴国观接范仲淹回家的路上,看到两个小孩抓住一只壁虎在玩,谢观音上前笑问道:“小朋友你们在做什么呀?”
手里抓着壁虎的小孩得意洋洋地举起壁虎说:“我们抓到一只壁虎!”
另一个小孩说:“听说壁虎的尾巴断了还能长,我们想试一下。”
谢观音不动声色地问:“你们的爹娘呢?”
两个小孩异口同声道:“在家呀。”
谢观音笑问:“如果你们的爹娘没见到你们回家会怎样?”
手抓壁虎的小孩说:“他们当然会很着急呀。”
谢观音指着小孩手中的壁虎说:“小壁虎也有爹娘,你们知道吗?”
至道元年(995年)春天。为了让范仲淹受到良好的教育,朱文翰利用公务之余访遍安乡县的名师,最后他听说洞庭湖畔的道教名观兴国观的司马道长不仅是位道家名师,还通晓儒家经典,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精通程度胜过当地任何一个私塾先生。他决定带着范仲淹去拜司马道长为师。
朱文翰和谢观音带着范仲淹来到兴国观,司马道长早已在门口恭候:“贫道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
朱文翰拱手作揖道:“敝人打扰大师清修,失礼失礼。”指着谢观音和范仲淹介绍道,“这是贱内和犬子。”
谢观音双手合十道:“大师吉祥。”
范仲淹也给司马道长鞠躬,说:“师父好。”
司马道长摸摸范仲淹的头,笑容慈祥:“这孩子挺机灵啊。”
朱文翰接过话头说:“犬子也到了该启蒙的年纪了。我访遍了整个安乡县,想给他找个好老师,大家都叫我来找大师,说大师是安乡县最好的导师……大师真是名声在外呀!所以我今天就带犬子前来拜师,还望大师赏脸啊。”
司马道长摆手笑道:“大人过奖了。贫道那是徒有虚名呀。”朝道观里伸伸手,“我们进去说话吧。”
“大师过谦了。”朱文翰边走边说。“大师不仅是道家名师,还精通儒家经典,像您这样的名师可不好找呀!”
司马道长不断地拱手:“过奖,过奖。”
一行人到司马道长的寮房坐下,一个年轻道士进来泡了茶,司马道长说:“敝观没什么好招待的。只能请大人喝杯清茶。大人请吧。”
朱文翰端起茶杯说:“能喝到大师的茶,真是荣幸至极。”
司马道长谦虚地说:“也不是什么名山茗茶,只是敝观自家出产的土茶而已。不成敬意。”
朱文翰只喝了一小口便赞道:“这才是茶中极品呀!”
范仲淹也喝了一口。赞道:“这茶真香!”
谢观音微笑着问:“是不是比咱家的好喝?”
范仲淹点头道:“嗯,比咱家的香。”
朱文翰一本正经地说:“大师的茶沾了仙气,超凡脱俗。哪是咱家那些尘世俗物能够相提并论的?”
司马道长对朱文翰再三赞茶不作回应,却看着范仲淹若有所思地说:“这孩子将来有大出息。”
朱文翰道:“还望大师多多教导啊。”
谢观音也说:“我儿子能够拜大师为启蒙老师,是他的福分。”
司马道长并不推辞:“好吧。既然你们不嫌弃贫道才疏学浅,那就让孩子在敝观跟随贫道读书吧。”
朱文翰拱手道谢:“多谢大师错爱犬子。”
谢观音也说:“感恩大师慈悲。”说完拉起范仲淹的手说,“快给师父顶礼。”
范仲淹给司马道长磕了三个响头。算是拜师,朱文翰说:“从今天开始,大师就是你的师父,你要听师父的话,跟师父好好学习。”
范仲淹懂事地点头道:“嗯,孩儿记住了。”
此后,谢观音每天都送范仲淹去兴国观读书,司马道长每天抽出两个时辰教范仲淹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儒家经典,也诵读《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等道家经典。聪颖过人的范仲淹接受能力很强,记性也好,很多东西司马道长只教几遍他便能背诵下来。
晚上回家,谢观音除了检查范仲淹白天的功课之外,还要教他诵读一些佛家经典。特别是言简意丰的《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她要求范仲淹早晚都要念诵几遍,几天下来范仲淹就能倒背如流了。
但范仲淹毕竟还是个孩子,不理解母亲要他念诵佛经的目的,一天晚上,他问母亲:“娘,为什么每天都要念佛经呀?”
谢观音说:“为了破迷开悟,开启智慧。”
“司马道长不是说我很聪明吗?”
“聪明不等于智慧,聪明是术,智慧是道。人光有聪明没用,一定要有智慧。”
母亲的话,范仲淹虽然似懂非懂,但他很听母亲的话,母亲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除了让儿子学习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用其思想精髓陶冶儿子的情操之外,谢观音还非常注重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教育儿子。她一直记得咒钵庵的师太当初对她说的“身教胜于言传,带好榜样最重要”那番话,时刻注意用真善美对儿子进行言传身教,让儿子耳濡目染。
除非丈夫有应酬,特意交代不回家吃饭。否则每餐饭谢观音都要等到丈夫回家才一家人一起吃。范仲淹想提前吃饭,她从不答应。
有一次,范仲淹又吵着要先吃饭。谢观音就跟他讲《陆绩怀橘》的故事:“三国的时候有个人叫陆绩,他从小就特别孝顺父母。六岁那年,有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去做客,袁术叫人拿来蜜橘招待他。但他舍不得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向袁术行礼告辞的时候。藏在怀里的三个蜜橘滚了出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还不算,还要带走呀?’他回答说:‘橘子很甜,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大为惊讶,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就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是难能可贵。他感叹道:‘陆绩这么小就懂得孝敬,来日必定成才!’后来陆绩长大后果然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官员。”
范仲淹听了母亲的故事,不但再也不吵着提前吃饭了。而且每天继父回家他还主动帮继父盛饭,继父高兴得直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这天下午。谢观音从兴国观接范仲淹回家的路上,看到两个小孩抓住一只壁虎在玩,谢观音上前笑问道:“小朋友你们在做什么呀?”
手里抓着壁虎的小孩得意洋洋地举起壁虎说:“我们抓到一只壁虎!”
另一个小孩说:“听说壁虎的尾巴断了还能长,我们想试一下。”
谢观音不动声色地问:“你们的爹娘呢?”
两个小孩异口同声道:“在家呀。”
谢观音笑问:“如果你们的爹娘没见到你们回家会怎样?”
手抓壁虎的小孩说:“他们当然会很着急呀。”
谢观音指着小孩手中的壁虎说:“小壁虎也有爹娘,你们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