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圣人范仲淹(连载3)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jinling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蒙老师司马道长
  至道元年(995年)春天。为了让范仲淹受到良好的教育,朱文翰利用公务之余访遍安乡县的名师,最后他听说洞庭湖畔的道教名观兴国观的司马道长不仅是位道家名师,还通晓儒家经典,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精通程度胜过当地任何一个私塾先生。他决定带着范仲淹去拜司马道长为师。
  朱文翰和谢观音带着范仲淹来到兴国观,司马道长早已在门口恭候:“贫道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
  朱文翰拱手作揖道:“敝人打扰大师清修,失礼失礼。”指着谢观音和范仲淹介绍道,“这是贱内和犬子。”
  谢观音双手合十道:“大师吉祥。”
  范仲淹也给司马道长鞠躬,说:“师父好。”
  司马道长摸摸范仲淹的头,笑容慈祥:“这孩子挺机灵啊。”
  朱文翰接过话头说:“犬子也到了该启蒙的年纪了。我访遍了整个安乡县,想给他找个好老师,大家都叫我来找大师,说大师是安乡县最好的导师……大师真是名声在外呀!所以我今天就带犬子前来拜师,还望大师赏脸啊。”
  司马道长摆手笑道:“大人过奖了。贫道那是徒有虚名呀。”朝道观里伸伸手,“我们进去说话吧。”
  “大师过谦了。”朱文翰边走边说。“大师不仅是道家名师,还精通儒家经典,像您这样的名师可不好找呀!”
  司马道长不断地拱手:“过奖,过奖。”
  一行人到司马道长的寮房坐下,一个年轻道士进来泡了茶,司马道长说:“敝观没什么好招待的。只能请大人喝杯清茶。大人请吧。”
  朱文翰端起茶杯说:“能喝到大师的茶,真是荣幸至极。”
  司马道长谦虚地说:“也不是什么名山茗茶,只是敝观自家出产的土茶而已。不成敬意。”
  朱文翰只喝了一小口便赞道:“这才是茶中极品呀!”
  范仲淹也喝了一口。赞道:“这茶真香!”
  谢观音微笑着问:“是不是比咱家的好喝?”
  范仲淹点头道:“嗯,比咱家的香。”
  朱文翰一本正经地说:“大师的茶沾了仙气,超凡脱俗。哪是咱家那些尘世俗物能够相提并论的?”
  司马道长对朱文翰再三赞茶不作回应,却看着范仲淹若有所思地说:“这孩子将来有大出息。”
  朱文翰道:“还望大师多多教导啊。”
  谢观音也说:“我儿子能够拜大师为启蒙老师,是他的福分。”
  司马道长并不推辞:“好吧。既然你们不嫌弃贫道才疏学浅,那就让孩子在敝观跟随贫道读书吧。”
  朱文翰拱手道谢:“多谢大师错爱犬子。”
  谢观音也说:“感恩大师慈悲。”说完拉起范仲淹的手说,“快给师父顶礼。”
  范仲淹给司马道长磕了三个响头。算是拜师,朱文翰说:“从今天开始,大师就是你的师父,你要听师父的话,跟师父好好学习。”
  范仲淹懂事地点头道:“嗯,孩儿记住了。”
  此后,谢观音每天都送范仲淹去兴国观读书,司马道长每天抽出两个时辰教范仲淹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儒家经典,也诵读《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等道家经典。聪颖过人的范仲淹接受能力很强,记性也好,很多东西司马道长只教几遍他便能背诵下来。
  晚上回家,谢观音除了检查范仲淹白天的功课之外,还要教他诵读一些佛家经典。特别是言简意丰的《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她要求范仲淹早晚都要念诵几遍,几天下来范仲淹就能倒背如流了。
  但范仲淹毕竟还是个孩子,不理解母亲要他念诵佛经的目的,一天晚上,他问母亲:“娘,为什么每天都要念佛经呀?”
  谢观音说:“为了破迷开悟,开启智慧。”
  “司马道长不是说我很聪明吗?”
  “聪明不等于智慧,聪明是术,智慧是道。人光有聪明没用,一定要有智慧。”
  母亲的话,范仲淹虽然似懂非懂,但他很听母亲的话,母亲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除了让儿子学习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用其思想精髓陶冶儿子的情操之外,谢观音还非常注重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教育儿子。她一直记得咒钵庵的师太当初对她说的“身教胜于言传,带好榜样最重要”那番话,时刻注意用真善美对儿子进行言传身教,让儿子耳濡目染。
  除非丈夫有应酬,特意交代不回家吃饭。否则每餐饭谢观音都要等到丈夫回家才一家人一起吃。范仲淹想提前吃饭,她从不答应。
  有一次,范仲淹又吵着要先吃饭。谢观音就跟他讲《陆绩怀橘》的故事:“三国的时候有个人叫陆绩,他从小就特别孝顺父母。六岁那年,有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去做客,袁术叫人拿来蜜橘招待他。但他舍不得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向袁术行礼告辞的时候。藏在怀里的三个蜜橘滚了出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还不算,还要带走呀?’他回答说:‘橘子很甜,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大为惊讶,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就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是难能可贵。他感叹道:‘陆绩这么小就懂得孝敬,来日必定成才!’后来陆绩长大后果然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官员。”
  范仲淹听了母亲的故事,不但再也不吵着提前吃饭了。而且每天继父回家他还主动帮继父盛饭,继父高兴得直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这天下午。谢观音从兴国观接范仲淹回家的路上,看到两个小孩抓住一只壁虎在玩,谢观音上前笑问道:“小朋友你们在做什么呀?”
  手里抓着壁虎的小孩得意洋洋地举起壁虎说:“我们抓到一只壁虎!”
  另一个小孩说:“听说壁虎的尾巴断了还能长,我们想试一下。”
  谢观音不动声色地问:“你们的爹娘呢?”
  两个小孩异口同声道:“在家呀。”
  谢观音笑问:“如果你们的爹娘没见到你们回家会怎样?”
  手抓壁虎的小孩说:“他们当然会很着急呀。”
  谢观音指着小孩手中的壁虎说:“小壁虎也有爹娘,你们知道吗?”
其他文献
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瑶民在韦公广、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公丁等首领的领导下,“啸聚万余之众”,大大小小武装起义数十次,其中较大规模起义达14次之多,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韩雍、王守仁、蔡经、陈金等数十名御史、总督、总兵领兵60万前往大藤峡地区进剿,损兵折将逾20万,瑶民被杀10万多人,被俘3万多人。大藤峡瑶民起义反抗封建
历史上最早描绘香港风貌的诗是哪首呢?应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816年的《沓潮歌》:“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沓潮。”所谓“沓潮”,指前潮未尽退时,后潮又因风迭至的潮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贬官岭南,写了《赠别元十八协律》:“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两首诗中都提到的“屯门”,正是我们熟悉的屯门。屯门地区因紧扼珠江口外交通要冲,自南北朝起,凡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商旅到中国贸易,必经屯
夏季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古人在没有风扇、没有空调等消暑设施的情况下,只能或栖于遮阳处,或躲于树荫下,或倚靠水畔旁,或走入深山中,采用自然条件进行纳凉。而古代文人,尤其是宋代文人筆下关于消夏避暑的诸多诗句,咏诵之时,会给人们带来丝丝清凉。  北宋文学家秦少游有一首诗的标题就叫《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表
冯瑞钊(1923-2017),字映光,号剑,广西蒙山县人。1939年春,考取湖南长沙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办的无线电专科学校无线电专业。1941年提前毕业,分配到驻湖南岳阳地区陆空军无线电第六总台第一台服役,跟随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司令部抗击侵华日军,参加过1941年至1944年的长沙会战。身为报务员,他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1946年,获得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颁发的军功奖章1枚和军功奖状1张。此文
他,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  他,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总设计师;  他,是鸦片战争海战馆的总设计师;  ……  他,就是我国建筑事业的泰斗人物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被誉为“中国馆之父”、“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的何镜堂。  2012年7月,我应邀到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题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与传播》的演讲,期间,因我的著作《情系科学家》拟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遂
第六章 雄心万里  毛遂自荐  乾兴元年(1022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位25年的真宗皇帝驾崩,享年55岁。现年13岁的仁宗赵祯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曾举荐神童晏殊的张知白升任为尚书右丞、枢密副使。  范仲淹对张知白这个人还是有所耳闻的。此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虽然身份显贵,却生活节俭如同出身低微的读书人一般。景德元年(1004年),就是时任江南安抚使的张知白听说14岁的晏殊5岁就能作诗后。遂将晏殊
泪始无干: 小童姐姐,你说为什么人总是要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呢?  小童: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不知道事物的重要性,失去后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感觉很痛苦,这才认识到它们的重要,因此而感到后悔。这是人类的通病。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严肃认真,尽力把每一件事做好,和每一个人好好相处,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样做会很辛苦,所以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于是,很多人也就会继续不断后悔当初没有
编辑的话:饭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这话听着有点儿俗,却是大实话。所以,同学们,赶紧行动起来,从这一刻,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为了自己努力吧!  女儿升学后,考虑到她没有参加补习班,所以我买了些习题册,让她空闲的时候做。她答应会好好做,但半个月后我却惊讶地发现,那些习题册依然是原来的模样。  我有点儿生气,责问女儿怎么这么不知上进,结果人家很憋屈地回答我:“你又没告诉我要先做哪一本。
清朝光绪时期,百色出了个壮族“巴图鲁”张世荣。张世荣原名张三斡,原籍广西武缘四坡(今平果县四塘镇),从小是一个孤儿,为生存而奋斗,参加过会党起义,落草做过土匪,后来成为安南抗法战场上名震一时的将领,获得清廷御赐的勇士称号——“绰勒欢·巴图鲁”。然而,张世荣后因参与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受到通缉,于文山西畴吞金白尽,之后就很少再被人提及,成为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满洲传统封号“巴图鲁”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率部发动西安事变。全国上下为之震动,日本人为此暗喜,汪精卫等日伪汉奸为此高兴,而国民党何应钦等人则力主出兵潼关“平叛”,欲置蒋介石于死地,宋美龄、宋子文等却极力要求保蒋介石性命……对此山崩海立,形势急转的巨变,毛泽东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保安县炮楼山一孔窑洞的油灯下,毛泽东瘦长的身躯被灯光投影到窑壁上,像顶梁柱一样高大。他虽然穿着普普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