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读书声美起来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a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学期,我在农村的一所小学支教。在第一堂语文课上,就产生了“切肤之痛”——全班学生的唱读情况太嚴重了。课后,我把学生的读书情况统计了一下,有75%的学生读书几乎不停顿(好像在比看谁读得快);停顿错误的占80%;朗读无感情的近95%。几天过去了,早读课、上课期间、走廊上、办公室里,唱读的声音可谓是“不绝于耳”。常有语文教师说:“这里的孩子不会读书啊!”其实,不会读书的学生又何止出现在这所学校呢?
  身在唱读中:根源究竟在哪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这是当前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在阅读课中常说的一句话。事实上,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要求,都是以敷衍的态度漫不经心地读。教师为了“尊重学生”,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放任自流。还有“预备,读”,这也是不少语文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子。随着教师一声令下,四五十张小嘴立刻张大,放声读了起来,看到一张张小脸蛋,面红耳赤,的确非常热闹,但难以感受到抑扬顿挫。仔细想来,造成这种情况并非“一日之寒”。
  教学中的细节被忽视
  常言道“细节决定一切”,对于语文教学,我是有许多感触的。比如,低年级学生在读生字时,在每个音节上所用的时间太长。以“妈”字为例,不少教师手执教鞭,指着黑板上的“妈”字,领着学生读“妈——”“妈——”“‘妈妈’的‘妈’”。学生在读课后生字表时也发现了类似“妈——”这样的拖长音的现象。教师确实很有耐心,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领着学生反复地读,为了让生字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这样一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实施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语文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读汉字拖长音的习惯。
  一些语文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
  一是责任感不强。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学生“读”书。“读”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书读正确。“唱读”的行为肯定不对,但谈到“唱读”,有的教师表示,没有时间去指导学生朗读,也有说这“唱读”的毛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纠正学生的“唱读”行为太难了。二是语文素养不全面。齐读作为语文朗读的形式之一,被普遍运用。固然,齐读不是错误的做法,但齐读传到耳边便已变成“唱读”。
  当前的评价方法需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书读好,自然无可厚非。当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考查,绝大多数还只是依靠一张试卷,考查学生读书水平的题目也难见踪影。因此,更多的是在有领导听课的情况下,学生才有了读书的机会,平时语文教师们更关注学生的字词会不会写、一些课文有没有背熟、课外书读得多不多。
  路在脚下:让学生“唱”不起来
  扎实抓好起步阅读
  长期以来,低年级的学生读书形成了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唱”的习惯。到了高年级,想纠正这个习惯就得花更大的功夫。因而,在低年级的拼音和识字教学中,要避免由于“拼”而引起拖长音的现象。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方法,比如在教学词语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整体感知、整体认读;并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看清词、读准词。再如,很多学生把“的”这个字读成“dē——”,又重又长,听起来总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当发现这个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跟学生讲清“的”字的发音要领,通过反复示范和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它的发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学生的“唱读”习惯。当然,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联系上下文来深刻地体会词语、句子的意思,进而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感情,带着这种感情去朗读,才能避免呆滞刻板的腔调。这样,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地防止唱读情况的发生。
  请跟我读
  在强调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重要。一位教师执教的《给予树》一课时,其做法相当好:在学生总是拖腔拉调地唱读的情况下,他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带学生读了一遍。然后叫学生再读一遍,学生读得不错。这时,他又提醒学生:“对,读书要像平常说话一样。”正所谓“青出于蓝”,才能“胜于蓝”。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较高,把书读出感情来,才能自信地对学生说:“请跟我读。”要学生读书,教师首先必须把书读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平时加强阅读训练、多读书。
  慎重地选择练读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齐读的现象很普遍,李伯棠先生在《小学阅读教学简论》一书中说:“在课堂上要少齐读。因为感情处理上不能强求一律,同时也可防止滥竽充数的现象。”在教学中,必须慎用“齐读”的方法。练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练读、听教师范读或录音、跟着教师或同学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这些读书方式具有很多优势:默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指名读,让学生展现自我,还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自由读,能让学生全员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其他文献
[摘要]整数除法和小数乘法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借助整数除法和小数乘法的算理引导学生进行个体“创造”,再通过展示不同做法并沟通各种方法之问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除法的算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关键词]除法;算理;学情  [中圖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23-03  一、我的疑惑  当学生面对一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的基础平台,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地意义,估算作为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本质上是一种粗略的计算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能够对某数值做出一种近似的计算,在一定范围内,对某数值进行不同程度的缩小、扩大,然后做出一个估计。估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计算方式,在现代数学教育中,估算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估算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国际数学教育对估算教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专家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过程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供给侧的结构性调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集抽象性与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评定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小学数学实现实效性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在探究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希望对一线同仁们有所启发。  提高课堂导入教学水平,构建魅力数学课堂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上课伊始,为了吸引学生注意
[摘要]“幾何中的测量单位”在小学数学中是内容结构编排相同,以及教学认知策略基本相似的一类数学知识。教师应树立整体的教材观,全面把握这一类测量单位的结构内涵,帮助学生建构测量单位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实现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经验的迁移。  [关键词]测量单位;教学策略;还原;迁移;体验;推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24-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材具有关键的促进作用。中学时期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趋于成熟的状态,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由于中学生心理不成熟,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有时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在此背景下,探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学生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越来越受到众多高职院校的共同关注。而作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灵魂”的评价指标,更是成为当前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和衡量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是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重要指向标。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飞速的发展,已然将
[摘 要]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认识厘米”一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体验概念产生的必要性,使得学生在操作与思考中探索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学习的本质。  [关键词]认识厘米;做与思;数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22-02  數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义
小何的基本情况分析  小何是我班上一位普通的男生,个子不高,身材清瘦。刚进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话不多,但脑子转得快,对教师交代的事情完成得非常好,不拖泥带水。从档案中得知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与父亲相依为命。为此,我把四班体育委员的重任交给他,想让他体会到责任感。但在一两个月后,大部分学生都能逐步适应初中生活,小何身上反而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情况:课堂上看不到他争先发言,取而代之的是昏昏欲睡,作
大学生在校接受的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公众无不对大学生的能力及品行持有较高的期望。但自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类事件中,大学生仅因人际关系摩擦就采取了蓄意杀害室友的行为,造成他人和自己的双重悲剧。在经寒窗苦读十余年并消耗家庭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考取大學后,却作出了毁灭性的举动,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值得深究。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