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deng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家风故事,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姥爷的身影,那个皮肤黝黑、不苟言笑、脾气倔强的老头。
  姥爷1906年出生,1992年去世,享年87虚岁。姥爷一生务农,有着典型的旧社会农民的特点,勤劳、淳朴、本分、倔强,他没当过官、没做过买卖,一辈子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养活家人,日子虽紧巴,但在当时也算是好人家。
  小时候经常听姥爷念叨,他老家以前因为他的父亲好赌败了家,欠下别人一屁股赌债,讨债人追上门来,见家中唯一值钱的只有一头小毛驴,牵着就走,快出村口的时候,被好心的邻居劝下,才保全了家中唯一值钱的财产。姥爷一辈子没上过学,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跟着村里大人去烟台缫丝厂当小伙计,主要干扒茧(将蚕蛹从茧中剥出来)的手工活,因是学徒工,所以头几个月一般也不给工资,只是管吃管住,即便这样,姥爷也觉得十分满足,最起码可以给家里减轻点负担,少一张吃饭的嘴。可是,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长时间出门在外不免都会想家。一天干完活后,姥爷又因想家独自一个人躲在小角落里哭泣,不巧被经过的“掌柜的”发现了,就喊他过来问:“你在这哭什么?”“我想家了。”没想到话音刚落,“掌柜的”一个巴掌甩过来把年幼的姥爷扇翻在地,顺着又高又长的楼梯滚了下去,摔得浑身是伤,姥爷挣扎着爬起来后,“掌柜的”再问:“还想不想家了?”这时的姥爷只能强忍着眼泪摇了摇头说:“不想了……”打这以后他再也没敢提想家的事,只能将思念埋在心底。每次听姥爷说到这里,我都会觉得心酸愤怒,恨那个“掌柜的”铁石心肠,不近人情,但姥爷总是平静地说:“出门在外学本事,不吃气不吃苦哪行,人家对你严厉,那都是为你好……”我想可能正是因为年少时经历的这些苦难,才磨练出姥爷不轻易服输和吃苦耐劳的品格。
  姥爷兄弟姊妹六个,他排行老四。大哥因家里穷娶不上媳妇,打了一辈子光棍,三十几岁就因病去世;二哥年轻时因与家里赌气去了东北,直至去世再也未回过老家;三哥先天有些愚钝,也是打了一辈子光棍;五弟脑瓜子聪明灵活,却是个只顾自己的人;妹妹十八九岁时就远嫁他乡。所以,养活全家十几口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姥爷肩上。成家后,姥爷仍与父母、三哥、五弟一家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一直未分家,挣的钱也是大家一起花,其间虽有过很多困难,但凭着姥爷精湛的手艺和刚强的性格,日子也还过得去,虽不能保证大家都吃饱,但也不至于饿死。
  姥爷没读过书,不识字,但他知道呆在家里守着几亩薄田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得出去学门手艺,才能让家里人的日子过得好点儿。后经村里人介绍,姥爷十七八岁的时候到姜格庄公社云溪村跟一位老木匠开始学手艺,由于姥爷能吃苦、肯钻研、悟性好,没过多久就出徒了,可以自己出去揽活干,这一干就干了一辈子木匠。
  年轻时的姥爷是个背着木匠家什走南闯北的江湖人,北到北海边,南到南山沟没有没去的地方,每次出去干活少则七八天,多则个把月,而且吃住都要在“东家”,当时干木匠活主要靠人力手工,半点机械化设备也没有,需要的工时尤其长。姥爷手艺好,找他干活的人也多,所以他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出工,但长年累月的劳作也使他落下了眩晕和腰腿疼的病根。
  姥爷做的家具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实耐用,这也符合了那个年代人们对物质的基本要求,置办的家什家具等物件恨不能用上一辈子也别坏。再加上姥爷人实在,干活从不偷奸耍滑,几年内他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大家都知道南山沟的涝夼村有个姓于的木匠人品好、活干得也好,都愿意请他到家里干木匠活,所以那时姥爷基本不愁没有活干,有活干就有饭吃,就不愁养活一家老小了。再过了些年,姥爷外出干木匠活就是“掌尺的”了,主要是给“东家”拿个章程,主持铺工放线等关键性的技术活,每个“东家”对“掌尺的”也是非常敬重,总是好酒好菜招待,不敢有半点怠慢,但姥爷始终保持他一贯的做事风格——再小的活儿也不糊弄,凡事都从“东家”的角度考虑,既不铺张浪费也不偷工减料,尽量做到“东家”满意。至于那些拉大锯、劈木头等零散活则在姥爷监督下由徒弟或小工负责干,当然徒弟们干不好也是要挨骂甚至挨揍的。一次,一个徒弟因没认真听师傅交代,把“东家”一块上好的木料锯坏了,姥爷气得当场拿起一块木头疙瘩朝徒弟扔去,差点把徒弟头打破,小徒弟吓得再没敢来跟他学手艺。姥爷说:“跟我学手艺既得吃得了苦,又得受得了气,把活儿学扎实了才能出息把好手,出去才不丢人。”话虽朴实,却很有道理,这也许就是我们当今社会倡导的工匠精神吧。后来村里人都习惯叫姥爷“老木匠叔”“老木匠爷”,叫姥姥是“老木匠婶”“老木匠奶”,每次听到大家这样叫,姥爷总是乐呵呵的。我想“老木匠”正是姥爷用一辈子的德行和扎实的手艺为自己赢得的最有分量的称谓。
  为了将手艺传承下去,姥爷先是收大姨父为徒,后来因岁数大教不了徒弟,就让大姨父先后收了我的父亲和小舅为徒,虽然徒弟们最终没像姥爷那样靠着木匠手艺养家,但“老木匠”做事不糊弄的作风一直影响着他们。
  姥爷有男女五个孩子,这其中不论是模样长相还是脾气秉性最像他的是我的母亲。母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更是生活中的智者,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母亲总会有办法,大到持家教子,小到修修补补,母亲都做得井井有条。母亲从来不会讲些大道理,但总是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我和弟弟。从小因父亲是村里干部,母亲一直教育我们“在村里见到长辈要打招呼,不能觉得自己了不起,要夹着尾巴做人”、“不管干什么事都不能糊弄,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等等。現在我们姐弟俩都在各自的岗位干着平凡的工作,虽然没能做出多大的成绩,但我们一直秉承着祖辈父辈传承给我们的做人做事不糊弄、扎实、正直、善良的品质。如今我们的孩子正逐渐长大,我们肯定也会将这些已印在心里的家族的良好品质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们在良好家风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至今,母亲家里还保留着一把姥爷亲手做的太师椅,随着时光的流逝,太师椅早已变得暗淡无光,尤其是在精致光鲜的新式家具对比下,更显得有些丑陋笨拙,但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姥爷,想起那个做人做事如钉钉子般扎实的“老木匠”。
  黄丽,女,烟台市昆嵛区昆嵛镇东殿后村人,现就职于烟台市牟平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其他文献
尽管祖上没有传下来文字性的“家训”,但良好的“家风”却是一代代地影响着、传承着,潜移默化,渗透灵魂。老一辈们教育下一代的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成为一种定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又不时地赋予了它新的内容。  祖父对我们的“家风”教育是记忆犹新的。祖父出生的那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孙文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后的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没有安定过。这些祖父都经
期刊
你放浪形骸  而又纯真无邪  你尖锐又幽默  你悲愤所以超越  ——你就是王小波!  (一)  从春节后开始了对王小波的再次亲近。王小波是一个有自由主义精神的人,我这样的表述不够客观,应该说他有自由主义的思想特质,不能简单说他就是个自由主义者。从王小波的文字里,可以感受到他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非常大,例如福柯、马尔库塞、罗素。王小波对大众文化压损自由思想常抱批判态度,他启蒙大家追求思维的乐趣,活
期刊
窗外,小雨从清晨的滴答,悄悄地成了轻轻的飘洒。  打开电脑,从上次安静地写点东西到现在,已经半年过去了。  难得的懒觉睡到六点,醒来,窗外已经小雨淅沥沥,依然夜色沉盹,眯眼倾听小雨滴答滴答落下的声音,静谧而幸福。  起来熬好粥,给小家伙炸了他垂涎已久的鸡柳,香气弥漫中,去捏捏他的小鼻子,看着他让人暖的笑容,感觉原来不用急匆匆地去赶车就是一种幸福。  送走家人,站在窗前,听小雨敲打地面,敲打屋檐的声
期刊
赖文训自杀,被妻子救了下来,却又要和妻子离婚,让人很是费解,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叹息,有人嗤之以鼻。赖文训本人却是越来越行为怪异,让人费解了。  据说他的爷爷一度非常风光,在香港有自己的私人码头,有船运公司,主要做粮食贸易。只是千不该,万不该,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和日本人做生意,卖了大批的粮食给日本人。所以赖文训在说起他的爷爷的时候,不敢挺直了腰板引以为自豪,只得吞吞吐吐嘴里一半嘴外一半,说我爷爷当
期刊
【摘要】鉴于当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知识输入和输出皆不足,脱离语境,误导学生,与大学英语不衔接等,本文提出了基于语境的词汇教学法,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三个角度探讨如何通过语境来教授词汇,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语境;词汇;教学法  一、前言  “没有语法则能传达的东西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对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产生巨大
期刊
我的母亲去世已经七年多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常常让我梦里惊醒,有时梦醒是子夜,有时是黎明;至今,对母亲的回忆,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母亲最鲜活的记忆,就是母亲特别喜欢饲养鸭子。  我家乡的小村,毗邻黄海之滨的金山港。金山港虽然名字响亮,却是一个没有经过人工造凿、只能容纳木船出入的自然港湾;有大小五条河在村前汇流于港湾,水网密布,芦苇丛生,鱼虾成群,特别适合放养鸭子;所以,我们村家家户户养
期刊
家是什么?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旅途的驿站,家是温馨的乐园,更是亲人团聚、亲情交融、共享天伦之乐的伊甸园。家,承载着太多太重的生活行囊和家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为,中国人太在意家,太看重家,太爱自己的家了。  74岁的老妈——陈淑珍就是这样的人。  每天清晨,早起的老妈都要站在阳台上,看着50米开外的拥水公园,欣赏着公园里雨声、蛙声、蝉唱,以及鸟鸣,所有的声响,共同演绎着一首夏韵之歌。这首歌,音调曲
期刊
初秋里的鱼鸟河湿地,天为盖,地为庐,空旷的四野,空气清新得有些醉人:在它的近处,荷花盛开,绿草茵茵,远处河水如缎,静如处子,闪着一层层的绿波。湿地深处的芦苇争相举起了一支支骄傲成熟的蒲棒,在秋阳里摇曳多姿。高大的杉树粗壮笔直,开始抹上了古铜绿,让人特别的心旷神怡。天空明净无云,阳光明媚而温暖,鸟的歌声和昆虫的嘤嘤声,充满在空中。小河潺潺,荷叶浮动,芦苇浅笑,垂柳含羞,不远处还有阵阵轻缓的乐声……初
期刊
父亲今年93岁了,在这漫长人生之路上,他默默地庇护着我们,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尽享着父爱。有父亲的一路陪护,我们自豪而幸福。  说起父亲,我们有说不完的有关父亲的故事,他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普通而又高大,他又不同于天下的父亲,属于这一个。  父亲14岁扛活,扛到22岁参加解放军,打了四年解放战争,伤残了左胳臂,复员回家。他本来地道的文盲,到部队后识了三五百字,算半个文盲了。不认几个字的父亲少言寡语,
期刊
儿子出生于2016年8月15日,阴历7月13日。由于2017年闰月,所以第一个生日是2017年9月3日。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9月3日,是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儿子能在这么特殊的日子里出生、过生日,这种巧合,对于从事党史工作的我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研究牟平红色文化。随着对地方党史研究的深入,对于党的感情也愈发浓厚。我结婚于2014年。我感觉自己嫁入了一户好
期刊